APP下载

2017年高考作文“关键词”(上)

2017-09-04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关键词无字名句

翻开2017年9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3道作文题,第一感觉就是:命题者的视野愈加开阔,作文涉及的题材、主题也更加开放。题材之“大”,触及国家形象;题材之“小”,关注衣食住行;而社会发展、人文情怀等更是命题者特别钟情的领域。今年高考作文题在命题的深度和精度等方面与往年相比,也许没有明显突破,但在题材涉及范围上不可否认较过去有了大的拓展,这或许正是今年作文题的最大亮点。

下面,我想选择一组“关键词”,将2017年高考作文题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和分类,并就每道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和谫陋的分析,当与不当,还望命题者和读者朋友赐教。

“国家形象”长期以来极少与我们的高考作文相照面。究其原因,固然缘于“国家形象”这一话题政治性较强,极易触及“敏感话题”,让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信手涂鸦,难免会出现一些“让人尴尬”的东西。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起步阶段”的国家,多多少少还缺少一种任人言说的自信。今天不同了,我们的国家在一天天发展壮大,一个强盛的国家自然有了直面褒贬的勇气,我们甚至欢迎人们去评判我们的不足,揭露我们的问题。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向那些不熟悉、不了解我们的“外人”客观地、不加隐讳地介绍自己。

今年有9省使用的全国卷Ⅰ便首开先河,出了这样一道直接以表现“国家形象”为主题的高考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道题已经不仅涉及“国家形象”,而且“涉外”——因为其要求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而所列的关键词中,既有体现中国“正面形象”的“一带一路、中华美食、美丽乡村、共享单车、高铁”,也有呈现中国特色风貌的“大熊猫、长城、京剧、广场舞、移动支付”,更有显露负面色彩的“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这组褒贬并存的“关键词”,既勾勒出古老而年轻的东方巨龙蓬勃发展、走向世界、活力四射、魅力十足的大美剪影,也毫不隐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影响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体现出命题者的胆略,更表现出当今中国人在“外人”面前的自信!让考生直面这些问题,并自由选择“关键词”来描摹他们心中的国家形象,是对他们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一篇作文,一石三鸟。

如果说全国卷Ⅰ是让每位考生为当今中国描绘一幅“写实画”,那么2017年北京卷就是让孩子们为未来祖国构思一张“理想图”了。今年北京卷“二选一”的大作文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同是为祖国母亲画像,北京卷的这道作文题相对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来说,少了几分写实性和深刻性,却多了几分浪漫和诗意。“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一主题内容比较宽泛,可涉及的内容很多,写精神层面的东西可能会比展示物质上的繁华更有深度和新意。在写作手法上,既可“宏大叙事”,亦可小场景描绘,这也为考生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人文情怀”是每年的高考作文绕不开的话题。也许因为中华文化过于博大精深,与“中华文化”相关的作文题,始终占据了高考作文题的较大份额。

今年有12个省份使用的全国卷Ⅱ就出了一道“读名句,谈感受”的高考作文题,所列名句为:《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以及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命题者要求考生选取这些名句中的两到三句,根据自己的感触和思考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从立意看,这些句子有探讨修身做人的,有抒发思乡之情的,有强调志存高远的,有赞美当今英豪的……内容几无重叠。所有名句,皆从正面立意,可以说随意选择三两句都可以组合成篇,且能使内容圆合、浑然一体。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比较另类,似与其他句子难以搭成拼盘,不知命题者选择此句背后的深意。

名句再好也是“句不离篇”,而“篇”更是离不开“书”。“读书”已经成为最近几年高考作文中的“保留曲目”。在2017年高考作文题中,有两道题是与“读书”紧密关联的。其一是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無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读罢此题,我先网上查找了一下材料中的这位“作家”系何方神圣,可惜查无此人。既然查无此人,那我也就不惮在这里就这位作家对书的分类说上几句了。其实,如果按“有字无字”这一标准来区分,这书应当只有两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至于“心灵之书”当属“无字之书”——如果这“心灵之书”是指“心灵鸡汤”之类的小册子,那无疑属于“有字之书”;如果指的是那些滋养心灵、促进心灵成长的艺术作品(如音乐、绘画、舞蹈之类)或使人心灵震撼的美好情感、优秀品质,那还是应当划归到“无字之书”中。所以在“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之间突然冒出个“心灵之书”,多少有些令人费解。

山东卷作文题,所供材料读之让人倍感温馨: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可以这样说:这家书店工作人员提供给各位顾客的,已不仅是一本本“有字之书”,更有一册册“无字之书”。读书为了什么?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更是为了提升修养,陶冶情操,求得精神的丰盈。在这样的书店里读书,甚至在这样的书店里休息,潜移默化中你一定能收获你所需要的一切。我认为,书店工作人员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他们的作为,已经完全超越了一本书所能承载的内容。这样的人文情怀,令人动容,更值得每个人尊敬。

今年北京卷“微写作”部分提供的三道作文题,可以说都是在借高考的指挥棒倡导中学生认真阅读“有字之书”——文学经典。这三道题中的第一道是:《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这道题考积淀,亦考评析;看知识积累,更看分析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第二道题是: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领悟能力,试题更有几分浪漫气息。以花喻人,且要找出人与花之间的相似点,极富情趣。

第三道题是: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的理解、对人物的解读以及对小说人物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题目的设计颇具新意,比上一道题更富有情趣,而且由语言艺术向造型艺术拓展,在语文考试的范围拓展上作了有益的尝试。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值得赞赏的。

猜你喜欢

关键词无字名句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中庸》名句节选
不可思议的旅程
读一部“无字”的“名著”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关键词”
“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从创伤记忆看张洁的《无字》
《无字》与《青狐》
中华名句
高考英语名句展播及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