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体育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设计要素的思考

2017-09-04胡凌燕李鹏航肖楠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预设计划

胡凌燕李鹏航肖楠

(1.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100026;2.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100021;3.北京市金盏学校,100018)

关于体育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设计要素的思考

胡凌燕1李鹏航2肖楠3

(1.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100026;2.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100021;3.北京市金盏学校,100018)

一、关于单元教学计划的思考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单元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最为基本的完整单位。它不仅把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地分解,还把难点进行了分散,使单元内的各个课次形成有逻辑的衔接,直接体现了各课次之间教学目标和预期效果的递进程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单元计划模板(见表1)。

表1:单元教学计划 课次

单元教学计划中课次的安排上从现行课程标准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这样就给一线体育教师留出了较大的自主空间。单元计划的课次安排是以该单元教材内容的容量和难度来确定的,需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基础。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课次安排也就不同。因此,单元课次的安排是比较灵活的,不仅要考虑完成教学目标的实际效果,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现实教学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

单元教学计划中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总会有主次之分,自然也就会有难点和重点。难点是指经过多次学习体验才能领会的教材内容,重点则是指本次课主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只有确定了重点与难点,才能够有张有弛地指导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从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

单元教学计划要兼顾“内容——重点——目标——检测”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与重点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而技能目标的量化或行为的表述是检测的依据,这也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目标提出“可观测、可检测”要求的目的所在。在单元计划中,这些要素的关系是先后有序的,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制订单元计划时:首先应确定(或分解)每课次教学内容;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在课时计划中,依据学习进展情况确定教学难点);再次设计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法措施;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设计检测方法和标准。

二、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计划

美国现代著名课程改革专家罗伯特·玛扎诺认为:“人们不能马上习得新的技能,发展新的行为需要时间和努力,同时更复杂的技能往往必须被分解成小步骤并按顺序掌握。因此,要求顺序协调的活动和学习步骤链接起来……”。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容易被那些他们认为是困难的,但不是特别困难的目标所激励。因此,在每学期开学前,围绕单元计划的设计,可以统筹考虑各个课次的目标难度,原则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上,对新的学习充满信心,也为教师的教学实施减小难度。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5年第五期《单元计划之我见(一)》一文中曾经提到,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实际是在进行第一次备课,是在制订学期计划的工作内容,这个阶段应在开学之前完成。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每节课之前还要依据单元计划撰写课时计划(教案),这是第二次备课,即撰写课时计划(教案)的过程也是再次备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周密地考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和教学策略的使用,如:讲解、示范的时机和方法、场地器材的布置、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设定等诸多因素。因此,不能把撰写课时计划(教案)看做是简单地制订教学文件,而应上升到是在对一堂课做出周密、有效的安排的高度予以重视。

三、单元计划中教学目标达成的具体体现

目标达成是任何追求有效课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到了什么?产生的学习结果是否有质量?这是目标检测所要回答的问题。

1.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的一致性

教师经常会想到如何去设计很好的教学环节,但有时却对这个环节的意义和目的缺少深入的思考,从而造成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教法措施三者的脱节,使目标达成缺乏有效的载体。这种状况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参与了很多活动,却往往说不出或表现不出参与活动后的实质性收获。

2.预设目标的达成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预设,做好预设才能自如地展开教学,教师也才有足够的自信和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生成(即自主学习)。

3.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教学中,教师应当思考: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每一节课,设置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运用这样的目标达成方式是否合适?检测手段是否科学?这种对目标设置合理性的思考是对学生将怎样学习的深度关注,这样才能够期待下一节课学生产生更有质量的学习结果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4.目标达成的操作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后,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与课堂学习之前相比,表现出进步,达到了预设的合理目标。这一进步是在学生与教师、同伴有意义的学习互动与评价中产生的。由此可见:“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而目标达成的操作必定是建立在良性互动基础上的。

5.目标达成的判断标准

标准一:预设目标的合理性及学生学习(特别是技能学习)的进步度,通过检测可以实现。

标准二:认知目标的达成是通过学生对他人的评价,是通过将知识点应用与判断、评价他人实现的。

标准三:除了由于一些教材的性质而必须进行的合作之外(如:球类项目),在所有教材的检测环节中都能实现合作学习(如:小组内评价、小组间评价)。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预设计划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暑假计划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
优化材料力学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