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文化的“延安形态”及其现实启示

2017-09-03管玄同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延安时期

管玄同

[摘  要]延安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公认的政治文化符号。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的形成离不开建党时期最初形态奠定的宝贵基础,离不开思想建党原则提供的基本路径,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更离不开延安整风运动的直接塑造。“延安形态”的稳定性、特殊性,在于它独特的内容、风格、气派,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方向,以高度纪律自觉为内核,以“三大作风”为精髓,以巩固领导核心为标志。“延安形态”并非完美无缺,但仍是加强新形势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宝贵历史教材。延安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启示我们:要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基础、抓住强化“四个意识”这个重点。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延安时期;延安形态;政党文化

[中图分类号]D23;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10-0038-06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因其意義重大、任务艰巨,被称为“伟大工程”。在这个伟大工程中,有一些四梁八柱性质的支撑力量,文化即为其中的重要一支。在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借助文化的力量。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又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不同历史形态。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这历史上十三年是公认的党在民主革命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史称“延安十三年”。延安,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公认的政治文化符号。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延安形态”进行考察,无疑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的形成因素分析

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的结果。任何现实的、稳定的文化形态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层累性。考察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的形成,既要分析其历史继承因素,又要分析其现实结构因素。

(一)最初形态为“延安形态”奠定宝贵基础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潮流之中。可以说,先进文化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催生力量。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革,世界范围大变动的历史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思潮激烈竞争。经过比较与选择,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集结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进而,在1921年7月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的创建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孕育着先进的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的最初形态,孕育并形成于建党前后,具有清晰的轮廓与架构。首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铸造灵魂。其次,选择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精神高地。第三,选择了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生成模式。这三个方面的每一个都是经过认真比较和激烈争论后才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也是反对“左”、右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斗争,进行积极党内斗争的过程。回顾历史,三个方面,连同选择它们的方式在内,都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件。

当然,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最初形态,其内涵仍显单薄,与“幼年的党”一样体现出不可避免的脆弱性。但与这种脆弱性相比,其所具有的先进性和发展性更为关键。比如,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够始终成为党面临困境与挫折时的有力支撑;组织纪律上的优势为党在每一次失败后重新凝聚力量提供了可靠保证;等等。进入延安时期,党充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伴随着党内走向空前团结,党内政治文化也日臻成熟,实现了从最初形态到“延安形态”的历史飞跃。

(二)思想建党为“延安形态”的形成提供基本路径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沟壑纵横,这都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贫穷与落后。但正如当时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延安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众多向往革命的青年不惜一切代价,跋山涉水奔赴延安,这是对延安精神文化“软实力”的最好说明。考察“延安形态”的形成,无疑需要回答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一个物质条件不甚优越的地区建立起一片文化的高地的?

大革命失败后,党不得不离开曾经孕育和产生自己的城市。城市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先进文化的诞生地和革命领导者工人阶级的聚居区。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城市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人运动,并掀起一次次高潮。然而,城市也是反动统治最为牢固的地方,是敌人镇压力量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党几乎完全退入农村。身陷小生产的汪洋大海,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是一个严重考验。可以说,党是在极其被动、极为矛盾和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冲动是这种情绪的一个注脚。还有一种带着“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偏见的人,更是放弃了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深入思考。相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行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探索。这种探索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探索出的答案是思想建党,其核心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实质是以先进文化抵制并改造落后文化。思想建党原则的确立,有利于党在农民占队伍中大多数的情况下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质,是对教条主义者讥讽和一些善意担忧的最好回答。思想建党原则在党内的局部实践对于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意义不亚于建党初期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文化在强党兴党中的重要作用。

党中央所在地从建党初期的上海转移到黃土高原上的延安,实质上反映了全党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地域空间的转移,也是工作内容、工作对象的转变,必然深刻影响着党内政治文化的“纹理”。与此同时,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也发生变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条件更为复杂。当历史进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拥有历经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等不同时期的重重考验而留存下来的优秀骨干,而且顺应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吸收了包括大量知识分子在内的新鲜血液进入党内。可以说,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由以少数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精英型政党,转变为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群众性大党。

面对新情况,毛泽东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602的重大历史任务。此时,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并走向巩固,以思想建党原则为核心的毛泽东党建思想走向成熟并在全党范围内得到运用。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开展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延安整风极大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内部凝聚力,是思想建党原则的有效运用,对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为“延安形态”提供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自近代以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就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化问题,甚至不是一般的政治问题,而是涉及中华民族命运的战略问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厉审视。如何对待产生自己的文化“母体”,考验着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

其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多共通共融的理念,两者相结合具有天然的可能性。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大多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中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对他们选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深刻影响。此外,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制度文化对中国共产党选择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制度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同时应当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者那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认识,更谈不上理性分析。毛泽东曾讽刺他们:“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历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2]797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调不仅是因为个人爱好,而是把它提高到“自己的祖宗”的高度。毫无疑问,忘了老祖宗,就会丧失道义制高点,更谈不上发展前途。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充分体现在毛泽东的文章和著作中。他十分注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注意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比如对“实事求是”这一传统概念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比如强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传统格言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积极意义等等。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十分注重把无产阶级党性要求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的讲演《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将儒家‘修养概念引入党建领域,提出共产党员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伟大创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典范。”[3]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胆吸收,丰富了“延安形态”的内容,提升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四)延安整风运动是对“延安形态”的直接塑造

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247以马克思主义为锐利思想武器的共产党人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体现出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过去党内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创整风这一崭新形式,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这更是对党内政治文化的一次直接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延安形态”就是在延安整风中形成的,没有延安整风就无所谓“延安形态”。

建党初期所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最初形态,一方面表现出旧中国其他政党所没有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党的政治文化脆弱性的一面。造成这种脆弱性的根本原因是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上的不成熟,以及实际斗争经验的缺乏。大革命危急关头,面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虽然党内也有不同声音,但由于存在的家长制作风以及共产国际错误指挥而不能起到挽救革命的作用。在进入土地革命战争后,“左”倾错误路线先后三次在全党取得统治地位,特别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统治全党达四年之久。它们在党内无不实行宗派主义的组织路线,与之相伴随的是执行纪律中的惩办主义,乃至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些无疑都极大损害了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滋生不良的党内政治文化。延安整风中,毛泽东把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作为重点,无疑是在深刻剖析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路线对党风造成的严重危害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身就带有重塑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刻意涵。

延安整风从学习党的历史开始,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采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最终达到统一全党思想的目的。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都一一得到确立。在整风精神推动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作风和面貌经受了一次洗礼,学风、文风、党风焕然一新,具有延安风格、延安气派的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最终形成。

二、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的主要结构

延安时期党的建设更加自觉,在继承和发展建党以后党内政治文化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出了“延安形态”这颗新的硕果。“延安形态”之所以具有稳定性、特殊性,就在于它独特的内容、风格、气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方向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决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运的根本问题,也是决定党内政治文化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分子在比较与争论中作出的选择,但其真理作用也只有在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才能发挥。这种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在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党更加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分不开的。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在“左”倾教条主义者占据统治地位时,存在着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这种错误,严重窒息了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机活力。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对于“左”倾教条主义者来说,这无异于背叛马克思主义。比如,《新民主主义论》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问题的经典著作,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但在王明看来,它“在中国革命的所有基本问题上(如对革命性质、阶段、动力、革命前途的估计,关于领导权等问题)上,同列宁主义是矛盾的”、“实际上是反列宁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行动纲领”。[5]17然而,再吓人的帽子也遮蔽不了真理的光芒。经过延安整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为全党的共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的历史作用,激活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真理力量,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方式,为党内政治文化指引了前进方向。

(二)以高度纪律自觉为内核

铁的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特征。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由于斗争环境的格外恶劣,反动统治的格外凶残,因而格外需要以铁的纪律保障党的行动坚强有力。然而,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并不是机械的,命令主义、惩办主义并不能真正維护纪律。正如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的:“党的纪律是带着强制性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决不是片面的命令主义。”[6]652延安时期,党对纪律建设格外重视,一方面坚持纪律的强制性,另一方面注重在全党树立纪律自觉。

延安时期的纪律建设既有着有利条件,也有着不利因素。一方面,在以往革命斗争中经受考验幸存下来的党员和干部,成为党的骨干。实际的革命斗争锻炼了他们的党性,为树立纪律自觉打下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一种居功自傲的情绪,对党的纪律不以为然。另一方面,新加入革命队伍的大批农民、青年学生,绝大多数都具有革命热情,但他们中不少人也表现出对党的纪律约束的不适应。总之,在党的队伍中,无论新老成员,都存在着加强纪律教育,提高纪律自觉的任务。毛泽东曾生动形容说:“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7]374经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延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党真正实现了“王道”与“霸道”的统一,从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都表现出高度纪律自觉,这正是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的内核。

(三)以“三大作风”为精髓

党的作风体现于党的工作之中,是党员和干部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在中国共产党内,“三大作风”的每一条都有着历史渊源,但之所以能够成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既与毛泽东的精辟概括有关,更是延安时期党的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三大作风”不仅存在于实际工作层面,更内化为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实际斗争加以丰富和发展。但与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相比,党内还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影响党内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影响全党在统一思想基础上的团结。经过延安整风,不仅全党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而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蔚然成风,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成为全党的自觉选择。

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党逐步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一优势在延安时期得到充分发扬。1943年6月,毛泽东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899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进一步机制化了,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而且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的精髓之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要求,还有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支撑。在延安整风中,不仅新入党的人,还有像周恩来、李维汉、博古这样的高级干部,都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也多次进行自我批评。在七大上,他总结说:“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2]1096经过延安整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之中的精神基因,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

(四)以巩固的领导核心为标志

邓小平曾经做出过这样一个著名论断:“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8]310这个论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点破了一个大党兴衰成败的关键。有无核心,核心地位的巩固与否,从来不是是否突出哪个个人的问题,而是事关党的治理结构,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大事。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成熟,离不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特别是离不开毛泽东核心地位的巩固。

延安时期巩固的领导核心的形成,是实践发展、思想统一、制度确认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也是党内政治文化走向成熟、“延安形态”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党中央随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找到了中国革命新的落脚点。在这期间,在毛泽东领导下党成功战胜了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从而巩固了党的团结与统一。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领导整风运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得到空前巩固。与这一历史过程相伴随的是教条主义在党内失去市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同选择,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得到确立,这是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辩证统一的过程。党的七大作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载入史册。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亮点突出,特别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延安整风成果的重要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党的七大还首次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党的“中央主席制”,这是制度层面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延安形态”重要特征。

三、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启示

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基本、最深沉的财富。延安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历史中的光辉篇章,不仅在于党的事业从延安开始走向兴旺发达,还在于党内政治文化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给予党的建设以深远历史影响。当然,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个人崇拜现象萌发,审干工作中的过火行为等,但其主流和本质无疑是先进的、健康的。相比延安时期,今天的党在历史方位、队伍结构、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绝不是否定“延安形态”历史价值的理由,更不能把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政治文化归结为“党文化”而忽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正确的选择是从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中汲取营养。

首先,要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核心。延安时期是党的思想史上群星璀璨的“轴心时代”,是领袖人物更加自觉地塑造党的时代,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加自觉的时代。这种自觉,首先是思想理论的自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2]1094毛泽东亲自领导整风运动,从学习历史开始,以总结历史结束,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他倡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解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延安整风,党在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党内政治文化也随之焕然一新。今天强调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中心环节,在思想理论武装中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打下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充满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格与气派,这是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相一致的,必将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

其次,要抓住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基础。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全部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意识形态、精神状态、制度体系的反映。一般来说,随着党内政治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也逐渐丰富和发展。而党内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又会表现出相对独立性,给予党内政治生活以深刻影响。由此来看,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延安时期之所以能够形成成熟的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延安整风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延安形态”的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延安整风的人,大多数都能够经受党内政治生活的重重考验,保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今天我们不搞政治运动,但整风精神的价值是永恒的,仍然需要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中加以弘扬。离开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基础,党内政治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才能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最后,要抓住强化“四个意识”这个重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9]33-34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形势下对全党的突出要求,也是加强观念层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一个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是党成熟的标志。在延安整風中,毛泽东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并巩固。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空前树立,全党要向中央看齐的意识大大强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各大战略区相互分割,但仍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是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享有高度权威分不开的。今天,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困难程度不可小觑。特别是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严重损害党的团结统一和党的事业发展,都需要在强化“四个意识”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坚决加以克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文岩.提高党员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久性课题——重温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N].人民日报,2015-07-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明.中共50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彭  坤

猜你喜欢

党内政治文化延安时期
培育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
用党内政治文化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重构政治生态的着力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