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训诂学的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学
2017-09-03张丰仪
张丰仪
基于传统训诂学的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学
张丰仪*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汇学都以训解词义为核心,密切联系。对传统训诂学的研究,有助于借鉴古代丰富的训诂资料与训诂体式,了解、概括汉语词汇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指引下,构建成熟的现代汉语词汇学。
训诂学;汉语词汇学;词汇演变
中国传统语言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特别是传统训诂学中训释词义的体式、原则和方法,推动了汉语词汇学的建构,系统而全面地推动了当代语言学各学科的研究。反之,以传统的训诂学为基础,可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语言学研究,为之注入新的血液。因此,我们要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推动我国语言学各个学科的深入发展。
一、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联系
传统训诂学与汉语词汇语义学联系紧密,二者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具有一致性,即都以说解词义为核心。但在时空上又稍有差别:传统训诂学被称作古代词汇学,主要释解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因此,从时间概念上讲,称其为当代词汇学的源泉是不必怀疑的。这是因为,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古语词汇,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齐佩瑢在《训诂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义,研究语音和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这样,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陆宗达、王宁解释道:(训诂学)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但是,“小学”的目的是“明经”,传统训诂学出于实用的目的,其语义研究未能与经学相分离,只着眼于古代的书面语言,对理论的提炼不够充足,未能对汉语词汇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进行独立、全面、系统的研究,随之相关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也尚未成熟。因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地将二者同日而语。
二、传统训诂学对现代汉语词汇学的功用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都赋予在了汉语言文字上。现存的大量训诂材料为我们探究古语词的文化内涵、古今词汇发展,概括总结词汇系统发展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传统训诂学揭示词义的文化内涵
一种语言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较于其他语言要素,文化内涵更多地蕴藏于语义中,包括民族传统、心理认知和风土人情等等。
有的词汇词义现象明显,我们能够准确地推测意义,结合自身的认知,概括出其文化内涵。例如:“活菩萨”,当我们遇到困难,有人相助渡过难关时,我们会答谢道:“你可真是位活菩萨啊”!用“活菩萨”比喻热心肠的人,折射出我国传统的宗教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词汇语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脱离了某些词汇产生时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的现代,传统训诂学采用“义界”的体式来说解词义,即概括地指出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祠堂,但其在古代并非如此。《说文解字》:“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可见,“祠”在古代指一种祭祀活动,后来才指祭神祭祖的庙堂。只有以传统训诂学为基础,考释语词意义,寻找语义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加全面彻底地了解词义。
(二)传统训诂学展现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其演变状况
形训即以形说义,常用的训诂体式之一,剖析汉字字形,训解词的最古意义,即词的本义。又据训诂资料,可以进一步了解词的引申义。最终,更系统地概括出汉语词义的演变状况。
从整体上看,词义扩大、引申的变化,都往往是在语用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又都是和人们的思维走势有关。形训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但是,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传统训诂学映现现代汉语词汇的构词语素
先秦汉语的单音词,一部分继续作为现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即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意义没变,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例如:天、地。另一部分成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成词语素,有着强烈的能产性。例如:“眉”,《说文解字·段注》:“目上毛也。”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单用“眉”的现象还存在,口语中多用“眉毛”,二者古今义无异,属于基本词汇。可见,古代单音节词汇逐渐向双音节词演变。同时,“眉”作为成词语素也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眉眼”、“眉目”等。再如:“宇宙”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连用之例。《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这里的“宇宙”是词组,“宇”和“宙”都可以单用,本义分别指屋檐和栋梁。在现代汉语中,“宇宙”连用成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变为不成词语素,不能再单独使用,合成后赋予了新的词义:由屋檐栋梁之义逐渐引申为天地之义。
三、结语
以传统训诂学为根基,结合现代汉语语义研究层面,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共时和历时的研究,不仅能追溯其本义,了解现代汉语成词语素,更能清楚地看到词汇语义发展的脉络,从而总结出汉语词汇语义的演变规律,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
[1]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张丰仪(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H
A
1006-0049-(2017)16-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