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信息化须践行“设计思维”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

2017-09-03杨洁

中国教育网络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设计思维信息化

文/本刊记者 杨洁

大学信息化须践行“设计思维”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

文/本刊记者 杨洁

现在的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有与生俱来的互联网思维和使用习惯,我们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设计思维的理念。

周傲英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并且是全社会的信息化。近二十年来互联网不知不觉中让广大人民体会到信息化的成果,可以说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产生活,也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了世界。

革命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中国教育网络》:与其他人类历史上发明的技术相比,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周傲英:互联网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了或正在改变世界。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通过社交网络等形式,它革命性地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连接;通过大数据分析,它可以把改善用户体验变成现实可行;通过在线收集用户隐式或显式的反馈信息,它使得人们所有的在线行为都有完整的数据记录,也就达成了人们对网上活动的深度参与。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互联网带来的这三个变化,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就改变了世界。用好了互联网,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就能得以实现,因为我们可以依据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提供精准的教育服务和到位的用户体验。对教育是这样,于其他的服务和产品而言,也是一样。

“用互联网连接人,通过大数据了解人”,这就是互联网给我们的现实社会带来的根本变化,具体表现为,产品(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的连接,将他们连接起来克服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的垄断。我们国家在短短的十几年,从互联网发展的追随者变成引领者。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的最高领导会特别重视互联网事业,把“大数据”定位为国家战略,在全国各行各业倡导“互联网+”行动计划。从互联网到大数据,再从大数据到“互联网+”,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到今年“两会”及以后提出的分享经济和人工智能,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就是应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通过数据的有效收集、分析和使用,理解现实世界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供给,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数据”成为一个技术热词,对其解读也众说纷纭,但大多都不得要领,属于人云亦云。结合我们对信息化和互联网的理解,应该可以认识到,所谓的大数据实际上是在强调和重申数据的重要性,大数据可以说无关乎数据的大和小、多和少,大数据的核心要义是数据的关联和融合,是把原本各自孤立的数据互相关联、融合。大数据这样一个概念之所以在最近几年被人们接受,是因为互联网和IT技术的发展为数据的汇聚、管理和应用提供了平台。

信息系统的完善不能一蹴而就

《中国教育网络》:有人说互联网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革命影响的同时,“颠覆”、“倒逼”等情况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似乎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对此您怎么看?

周傲英: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为什么互联网的“颠覆”还没有在高校中发生,究其本质,是因为目前的高校还持有“文凭”发放“专营”权,而文凭又有太多的附加价值,所以互联网给高校的冲击还不像其他行业那么明显。如何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培养目标灵活配置培养计划,如何打破围墙让学习者也能选学其他高校甚至国外高校的课程并且承认获得的学分,如何围绕着创新人才的培养重新构建和优化管理和服务组织架构?如何进行针对高校的第三方评价等,这些会涉及高校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中国教育网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应该有哪些新的思考?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反思?

周傲英: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理解为“信息化2.0”,它是升级版的互联网,“互联网+”的本质是观念和理念的转变。基于以上认识,高校在信息化方面也应该有新的思考和实践。首先认真学习和理解教学和育人规律,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创造和开发新的业务模式,要深刻认识应用和技术两者之间不可分离、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依存关系。信息系统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反复的试错和迭代能达到逐步达到系统的开发目标。

现在的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有与生俱来的互联网思维和使用习惯,我们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设计思维的理念。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不仅仅是一个服务部门,它也应该是一个技术的研究部门,一个业务的创新部门。“开放、创新、联动”是信息技术部门应该奉行的圭臬。开放才会有创新,开放才有联动,开放是所有发展的源头。我们应该将信息系统先做起来,边做边完善。因此,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平地起跳,快速迭代。

同时,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两张皮”的现象,其中一方面是认识问题,就是认为信息化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课件交给技术部门实现的问题,没有起到真正的“融合”作用,更谈不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缺乏针对学科教师的针对性培训,有些培训是针对教师的IT技术培训,没有跟教师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也就没解决学科教学中教师碰到的问题。

第二,对信息化教学缺乏很好的评价机制,在探索过程中付出很多努力的老师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如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形式比较老旧,评价的方面过于简单等。

第三,重建设轻应用,特别是缺乏对支撑队伍的重视,使得手段的探索缺乏可持续性。

形成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教育网络》:互联网延伸了人类的智慧,使大家形成“共同生命体”。在您看来教育信息化的新生态包括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周傲英:新的教育生态圈涉及的角色包括各级政府、学校、学习者、相关企业或团体、用人单位等。在这个生态圈中的各种角色主体要完成自己的职责,相互之间也要有机互动。我认为首先要从理念上接受更大范围的“连接”,高校不但要接受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候的选择,也要接受录取入学之后培养阶段的学生选择,基于教育信息化,支持跨校选课和学分承认,也支持名师的讲课可以辐射给更大范围的学生。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也需要IT团队之外的教师、学生、职能部门、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参与,高校要逐步构建这种多主体参与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机制,我们现在做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就是在一个现实空间的教育实体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虚拟空间的实体,如虚拟校园,或者说构建一个新的教育空间——Cyber Education Space,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这两个空间中各个参与角色的责任权利应该是匹配和一致的。其中IT团队负责搭建这样一个基础支撑框架,使其他的主体能在这个框架下有序的发挥作用,才有可能使教育信息化形成用户之间良性互动,资源提供能支持先建后补,实现“教师永远在身边”。这种良性生态的特点是开放共享、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设计思维信息化
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职业教育网络培训管理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长沙市教育局召开教育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谈寄宿制高中学生的管理策略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