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城市管理短板
2017-09-03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日前,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这是首次编制国家级、综合性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规划》针对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存在的总量不足、标准不高、发展不均衡、管理粗放等问题,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目标、规划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作为首次编制国家级、综合性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树立城市系统思维的要求的同时,改变了以往按专业分别编制规划的做法,对市政基础设施各专业进行系统集成,既强调各专业系统内的统筹,又考虑各专业系统间的协调,从而整体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的增量提效,系统解决交通拥堵、马路拉链、城市看海、垃圾围城等各类“城市病”。
过去的30余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50%的人口拥入了城市。但是,与之相伴的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和对生态造成的一定破坏。随着我国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亟须解决城市管理的“短板”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相比,我国多数地区在城市市政管理、交通运行、人居环境、应急处置、公共秩序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管理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职责边界不清、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方式简单、服务意识不强、执法行为粗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健康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为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短板,早在2015年,中央政府就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又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住房城乡建设部紧跟中央步伐,将“城市双修”作为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相继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经验》和《关于将福州等19个城市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等。
蓝图已经绘就,落实还需苦功。相信在中央政府主导,各级政府推动,社会、企业多方合力参与下,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