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7-09-03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9期
关键词:脑膜瘤单侧入路

郭 军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郭 军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目的对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鞍区脑膜瘤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方法。结果鞍区脑膜瘤的首发症状一般为视力下降、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精神障碍等,鞍上型脑膜瘤视力下降、视野受损概率均比鞍旁型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两种手术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脑膜瘤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治疗时,翼点入路手术与单侧额下入路手术都能够将肿瘤暴露出来,在具体的治疗中,临床上应该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手术入路进行确定,以实现良好的手术效果。

鞍区脑膜瘤;临床特征;手术治疗

在临床上,鞍区脑膜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内脑膜瘤发病率中占了4%~10%的比例,包括鞍结节、鞍膈、前床突、蝶骨平台、海绵窦、蝶骨内侧几个部位的脑膜瘤,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视力障碍、头痛、脑神经受累、垂体内出现分泌功能障碍等[1]。而鞍区是颅内血管较为集中的区域,位置深、周围结构复杂,鞍区脑膜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点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对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将我院接收治疗的65例鞍区脑膜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来自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鞍区脑膜瘤患者65例,男女比例为32∶33,年纪在26~73岁,平均(48±5.3)岁,病程在2个月~9年,平均(4.3±2.1)年。28例位于蝶骨脊内侧,19例位于鞍结节,11例位于鞍旁,7例位于鞍膈,根据肿瘤和蝶鞍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36例为鞍旁型脑膜瘤,29例为鞍上型脑膜瘤。所选患者均经鞍区脑膜瘤的相关诊断标准,首发症状情况如下:32例为视力下降,15例为头痛头晕,6例为癫痫发作,4例为记忆力减退,2例为恶心呕吐,6例在体检时发现。研究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

1.2 影像学检查:在术前,65例患者均应用MRI对鞍区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并给以头颅CTA检查,检查大多提示鞍旁或者鞍上出现边界清楚、类似于圆形的肿块,有明显的均匀强化现象。其中,35例有脑膜尾征出现,33例伴有瘤周水肿,8例出现钙化,4例囊变,3例出血。脑膜瘤的直径在2.5~7 cm,直径为3 cm以上的有43例。65例患者肿瘤都对周围血管造成了推移,其中,32例患者肿瘤对颅底血管造成了包绕与粘连,33例提示视神经受压,15例提示垂体受压,3例伴骨质增生,2例破入蝶窦内,1例破入眶内。

1.3 手术方法:以肿瘤的位置及比邻关系,对手术入路进行确定,本次研究的65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此种手术可以以肿瘤的大小为依据,适当向额下或者颞部将皮骨瓣扩大,将骨窗咬到颅底,开颅后,沿着蝶骨脊将与其粘连在一起的硬膜剥离,尽量探及前床突,随后应用磨钻或者超声骨刀把蝶骨脊和增生的骨质磨除,为手术增加空间。对肿瘤周围的硬膜进行电凝,以扩张血管,将颅外肿瘤的供血来源减少,随后把硬膜切开,对侧裂池进行分离,把脑脊液释放出来,以减小张力,便于肿瘤的暴露,使术中牵拉减少,暴露出肿瘤后,先对肿瘤基地进行处理,将供血减少,如果肿瘤较小,则沿着蛛网膜间隙逐步对肿瘤进行分离,然后切除,若肿瘤较大,难以观察清周围结构,则逐步实施瘤内切除,尽可能将基地硬膜切除或者进行烧灼。

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行小冠状皮瓣,过中线后取单侧骨瓣,尽量将前颅底暴露出来,对完整的骨瘤进行保留,打开颅窦后,应用碘伏反复进行冲洗后实施骨蜡封闭。将硬膜切开,把鞍上池与侧裂池,对脑脊液进行释放,以降低压力,适当将患者头位降低,依靠脑部重力形成一个牵拉,将脑压板牵拉减少,蝶骨平台、鞍结节、视神经、颅内动脉等结构暴露出来后,将肿瘤暴露出来,从第一、第二间隙逐步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代表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 鞍区脑膜瘤临床特征分析:鞍区脑膜瘤的首发症状一般为视力下降、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精神障碍等,鞍上型脑膜瘤与鞍旁型脑膜瘤相比,临床特点有一定差异性,前者双侧视力对侧性受损较为常见,后者患侧受损较为常见。另外,鞍旁型脑膜瘤更靠近颞叶钩回,有较大的癫痫发作可能性,鞍上型脑膜瘤与垂体柄的关系更加密切,垂体功能改变的可能性更高。本次研究的65例患者中,36例为鞍旁型脑膜瘤,29例为鞍上型脑膜瘤,鞍上型脑膜瘤患者中,视力下降的概率为66.7%(24/36),视野受损的概率为52.8%(19/36),鞍旁型脑膜瘤患者中,视力下降的概率为34.5%(10/29),视野受损的概率为27.6%(8/29),鞍上型脑膜瘤视力下降、视野受损概率均比鞍旁型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结果:以Simpson分级标准为依据[2],65例患者中,43例行全切手术,20例为次全切,其余2例为部分切除,全切率为66.2%(43/65),除1例患者因术后丘脑功能紊乱死亡外,其余患者手术均成功。

2.3 两种手术入路比较:65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全切率为65.8%(25/38),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全切率为66.7%(18/27),两种手术全切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种手术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方面的比较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手术入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种手术入路相关指标比较

3 讨 论

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症状主要以肿瘤压迫引发的症状为主,比较常见的是视通路受到肿瘤压迫后导致的视力视野改变,另外,肿瘤也会对下丘脑、垂体柄、动眼神经、海绵窦等造成压迫,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3]。鞍上型脑膜瘤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有一定差异性,鞍上型脑膜瘤位置居中,与视通路的关系较为密切,容易导致对称性的视力损害出现。本次研究中,鞍上型脑膜瘤视力下降率为66.7%,视野受损率为52.8%,明显比鞍旁型脑膜瘤患者的34.5%与27.6%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当前,在鞍区脑膜瘤的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手术,但鞍区脑膜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较为密切,手术有一定难度,需要对手术入路进行合理选择,以将肿瘤充分暴露出来,便于周围结构的观察[4]。目前,该疾病治疗中常见的手术入路为翼点入路、单侧额下入路、纵裂间入路、额外侧入路等[5]。本次研究应用翼点入路与单侧额下入路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65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两种手术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鞍区脑膜瘤治疗中,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肿瘤的实际情况对手术入路进行确定,但无论选择何种手术,都应该遵循保留患者神经功能、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原则,以提高手术成功率[6]。

[1] 成振林,郑勇.鞍区肿瘤的临床特征与术中解剖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0-22.

[2] 张祎年,黄文彪,李峤,等.影响鞍区脑膜瘤患者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1):1112-1117..

[3] 张信芳.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2(1):60-61.

[4] 王永平,祝日杰,黄建军,等.经翼点入路鞍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1):65-66.

[5] 刘江峰,姬西团,白凯,等.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脑膜瘤15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3(4):465-466.

[6] 崔高峰.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1(25):134-135.

R739.41

B

1671-8194(2017)19-0128-02

猜你喜欢

脑膜瘤单侧入路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脑膜瘤组织中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肌力平衡疗法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