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2017-09-03杨进山王宏旭
杨进山,王宏旭
(静宁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甘肃 天水743400)
多项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杨进山,王宏旭
(静宁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甘肃 天水743400)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发肝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早期病情常处于代偿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方法,患者易错过最佳诊断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因此,及时发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肝胆科及消化内科在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住院16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s-CRP、RBP、γ-GT和TBA检测水平变化对临床综合判断乙肝后肝硬化的早诊断、病变程度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指导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静宁县人民医院肝胆科及消化内科,在2013年1月-2015年12月肝病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60例慢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为乙肝后肝硬化118例,经分析病史、甲胎蛋白、肝炎病毒标志物、CT或核磁共振、肝穿刺病理学检查(肝活检)及肝功能等检查确诊,均为HBV感染6个月以上,均无其他心、肝、肾、脑疾病。按Child-Pugh评分及分级结果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分:A级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33-71(46.5±9.8)岁;B级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35-76(48.5±10.2)岁;C级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6-80(50.1±11.8)岁。对照组为单纯慢性乙肝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30-68(42.5±6.5)岁。以上患者病情符合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并排除①甲、丙、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②有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脏性疾病;③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参与者本人及家属的认可,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以上各组一般资料如: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用无抗凝剂的常规生化管采集5 ml以上研究对象次日清晨(禁食8 h以上)一侧肘静脉血,置室温,按常规方法1 h内分离血清(排除溶血、黄疸和脂血)样本。在AU5811上检测hs-CRP和RBP(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γ-GT(IFCC推荐法)和TBA(循环酶法),检测所用的试剂盒、校准品和质控品由四川新健康成提供。以上项目室内质控、标本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以及AU5811的SOP之规定进行,且由同一检验师完成。
1.3 评价标准 参照本实验室近年来对静宁县200例正常健康人群检测资料分析,得出下列各指标的正常参考区间。hs-CRP水平低于3.5 mg/L;RBP水平在26.0-70.0 mg/L;γ-GT水平7-50 U/L;TBA水平在0-10.0 μmol/L;同一样本检测hs-CRP、γ-GT、TBA(超出正常参考区间)和RBP(低于正常参考区间)时,任意3项或3项以上指标异常,判定为阳性,反之则阴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由SPSS19.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hs-CRP、RBP、γ-GT和TBA检测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A级hs-CRP、γ-GT和TBA检测水平高于对照组,RBP检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hs-CRP、γ-GT和TBA检测水平逐渐升高,RBP检测水平逐渐降低(P<0.05或P<0.01),见表1。
2.2 实验组A级中单项指标与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见表2。结果显示 A级中单项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P<0.05)。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RBP、γ-GT和TBA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与A级比较,cP<0.05,dP<0.01。
表2 A级中单项指标与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n(%)]
注:与单项指标比较,eP<0.05
3 讨论
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地区,约80%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与HBV感染有关。因此,如何安全、及早发现、预防和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并准确的估计预后是临床医师急待解决的问题。肝活检是目前判断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纤维化等)病变程度的金标准,亦是代偿期肝硬化的主要诊断手段。但该检查方法操作繁琐、损害性大,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假阳性率,患者难以接受,不宜反复开展。血清学诊断方法取材方便,是目前临床对肝炎后诊断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力下降、肝细胞损害程度和感染概率增加,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当肝细胞发生广泛变性、坏死,肝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破坏,可引起多种蛋白质水平、酶的活性和胆汁酸水平的变化[3]。CRP主要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最早被发现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甚微,在急性炎症反应(如组织损伤、感染等情况下)时可致其水平在血液中急剧上升,能全面、灵敏地反映患者机体的炎症程度。文献证实[4],hs-CRP的检测灵敏度高于CRP,常用以预测炎症和急性疾病的严重性。RBP是肝脏合成和代谢的蛋白质,与肝脏小胞体内结合后,经肝脏的Golgi装置分泌。参与视黄醇的转运,半衰期短。当肝功能损害时,可致Golgi装置分泌障碍,抑制RBP合成,引起RBP在血液水平下降。检测水平变化能较早地反映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和分解代谢能力,在肝病的临床诊断中常作为蛋白类指标广泛应用[5]。γ-GT由肝细胞线粒体产生,具有癌胚蛋白性质,血清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存在于肝、肠、肾等多种组织中,血清水平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局限于细胞浆及肝内胆管上皮),由胆道排泄。血清水平与肝细胞合成和分泌水平、受挤压的肝细胞数量以及受压强度密切相关,其血清水平改变预示肝功能损害[6]。TBA是肝脏分解代谢胆固醇的产物,经“肝肠循环”再次回到肝脏由肝细胞代谢[7]。当肝细胞损伤或胆道阻塞时,胆汁酸不能正常经“肝肠循环”代谢,致肝脏对胆汁酸的清除和摄取功能下降,使其血清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A级hs-CRP、γ-GT和TBA检测水平高于对照组,RBP检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hs-CRP、γ-GT和TBA检测水平逐渐升高,RBP检测水平逐渐降低(P<0.05或P<0.01)。说明患者处于单纯慢性乙肝时,肝功能尚处在正常状态。当病情发展到乙肝后肝硬化时,可通过空腹检测上述血清学指标能反映肝实质性损伤。表明上述检测指标与肝脏活动性炎症和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对乙肝后肝硬化的病情进展、监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单一的肝功能检查指标只能反映其中某个方面,且结果亦并非平行[8]。由于肝脏的代偿功能很强,仅仅依靠单一指标检测难以对乙肝后肝硬化早期肝功能损害作出准确的判断[9]。本研究结果显示,Child-Pugh的A级中4项指标单项检测的阳性检出率(74.36%,61.53%,51.28%,69.23%)均低于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89.74%)(P<0.05),说明在乙肝后肝硬化早期肝功能损害诊断过程中多项指标联检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在乙肝后肝硬化诊断中采用联合检测hs-CRP、RBP、γ-GT和TBA方式,能准确地反映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及肝细胞的损伤程度,可进一步提高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完整率和符合率,在提高乙肝后肝硬化肝功能损伤的诊断率、病程监测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54-1055.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
[3]朱 武,刘玉泉,谢万华,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治疗中的观察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819.
[4]范永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J].河北医学,2014,20(7):1217.
[5]张 慧,宋 洁.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8):919.
[6]黄 唯,龚飞跃.血清生化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11):1034.
[7]倪伟平,黄东标.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41.
[8]苏炳森.生化指标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2014,4(3):120.
[9]吴子龙,李春宝,黄志刚,等.血清标志物联合无创超声评估在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5,22(10):25.
1007-4287(2017)08-1364-03
201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