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2017-09-03赵晓蕾杨春光
赵晓蕾,杨春光,杨 柳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赵晓蕾,杨春光,杨 柳
目的 探讨心脉隆注射液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按照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及2016年欧洲急性与慢性心衰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抗氧自由基药物,联合应用利尿、强心、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酌情给予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6 mL+生理盐水200 mL静脉滴注(滴速20~30滴/min),08:00、16:00各一次,10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50%,治疗组有效率8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2),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应用心脉隆注射液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能减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NT-proBNP水平,提高心功能。
急性脑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心脉隆注射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末端脑钠肽前体
急性脑梗死是指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急性坏死,在临床上表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一类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流突然中断导致,可对病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部分病人可死于疾病本身及由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2010年卒中已经成为中国首位致死原因[1],而脑梗死占脑卒中病人的绝大部分(70%~80%)。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低下,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为大多数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心功能Ⅲ级~Ⅳ级心衰病人预后极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类似,年死亡率30%~40%[2]。这两种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脑梗死合并心衰病人比例将随之上升。我院心脑血管科病房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2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脉隆注射液对神经功能及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资料,住院时间段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脑梗死病人发病均在6 h以上,72 h以内,头颅CT或MRI均已显示责任病灶,特别是在排除既往脑血管意外所遗留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急性脑出血以后,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较为典型的心衰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在Ⅲ级~Ⅳ级,且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4],长期使用利尿剂(呋塞米片、螺内酯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卡托普利片、贝那普利片或厄贝沙坦、缬沙坦)、硝酸酯类药物(硝酸异山梨酯片或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组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58岁~86岁(72岁±7岁);大动脉硬化型18例,心源性栓塞型3例,小动脉闭塞型3例,不明原因型2例;心功能Ⅲ级19例,心功能Ⅳ级7例。对照组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60岁~85岁(72岁±7岁);大动脉硬化型17例,心源性栓塞型3例,小动脉闭塞型2例,不明原因型2例,心功能Ⅲ级18例,心功能Ⅳ级6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病情分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药物治疗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两组均排除溶栓适应证,依照指南进行标准化治疗,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抗氧自由基药物。根据2016年欧洲急性与慢性心衰治疗指南,合并给予利尿、强心、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酌情给予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加用生理盐水200 mL+心脉隆注射液6 mL静脉滴注(滴速20~30滴/min),08:00、16:00各一次,10 d为1个疗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首次对病人使用心脉隆注射液时,均按皮试要求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方应用。
1.3 观察指标 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测定治疗前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观察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变化。分别对两组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判定标准依据治疗1个疗程后心功能改善程度进行评定。心功能提高2级为显效,心功能提高1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为无效。脑梗死疗效判定,依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级~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
1.5 不良反应 观察输液部位皮肤变化和治疗期间全身反应。
2 结 果
2.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NT-ProBNP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比较(±s) pg/mL
2.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分
2.4 两组脑梗死治疗效果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脑梗死后疗效比较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期间有2例静脉输注心脉隆注射液过程中出现局部皮肤刺痒、疼痛、发红,减慢输液速度后基本缓解。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包括:不利的代偿机制(Frank-Starling机制、心肌肥厚、神经体液的代偿机制);体液因子的改变;舒张功能不全;心肌细胞损伤和心室重构。当心房扩展、血容量增加、血钠离子浓度增高或血管紧张素增多时,将刺激心房肌细胞合成释放心房利钠肽。心房利钠肽入血后,可减少肾素及醛固酮的分泌,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无症状左心功能不全阶段,心钠肽起主导作用对抗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血管收缩及血容量增多,但心室功能持续恶化时,其分泌不足以抵消心衰不利代偿机制引起的血管收缩及水、钠潴留。急性脑梗死数小时后脑组织已经发生坏死,静脉溶栓时间窗一般不超过6 h,机械取栓治疗时间窗不超过8 h,如果脑组织已经发生坏死,这部分脑组织的功能必然出现损害,以后所有的治疗方法只能让周围健存的脑组织进行有限的部分功能代偿[7]。但是,临床工作中,在时间窗内只有很小比例病人有机会接受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脑梗死目前已知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能量代谢障碍、内环境紊乱、细胞内钙超载、血脑屏障破坏、自由基增加、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
心脉隆注射液是从美洲昆虫大蠊体内提取的含有利尿肽及活性氨基酸、核苷酸、肌苷的核苷类化合物。实验表明心脉隆注射液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促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方向分化[8]、抗心律失常、改善氧自由基代谢、提高细胞SOD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脉隆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神经功能、心功能改善治疗有效,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心功能,降低BNP水平;神经功能改善考虑可能与心脉隆注射液抗动脉粥样硬化、促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心功能提高、改善氧自由基代谢、提高细胞SOD作用等有关。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偏少,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延长观察时间验证。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张建,华琦,付研,等.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0-381.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 (12):32-44.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15,48(4):246-257.
[6]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7]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
[8] 满潇潇,于君.心脉隆注射液对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6):46-50.
(本文编辑王雅洁)
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阜阳 236000),E-mail:13865582810@139.com
信息:赵晓蕾,杨春光,杨柳.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5):1862-1864.
R541.6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5.016
1672-1349(2017)15-1862-03
2017-02-28)
猜你喜欢
——以心脉医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