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塬上》:西部电影走向世界的“新高峰”

2017-09-03

当代陕西 2017年8期
关键词:华语莫斯科陕西

◎文/张 帆(本刊记者)

《塬上》:西部电影走向世界的“新高峰”

◎文/张 帆(本刊记者)

莫斯科当地时间6月29日晚,在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隆重的颁奖典礼上,陕西本土影片《塬上》力夺最高奖——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吸引了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电影。

影片《塬上》由陕西一路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作为唯一一部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华语电影,从2000多部影片中脱颖,不仅是华语电影迄今在电影节上的最好成绩,还是三年来华语电影的最高国际奖项,更是陕西本土电影近十年来的最高荣誉。

当晚,陕西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一路阳光公司董事长、制片人段鹏以及影片导演乔梁共同上台领奖时,颁奖词评价道:“影片以客观冷峻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困惑,展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可以说,以电影为纽带,西部电影正借力“一带一路”东风影响着世界,或迎来合作共赢的全新机遇期。

意形合璧 让国际影坛“眼前一亮”

“这是一次大胆的艺术尝试!”制片人段鹏将影片成功归于:精准的主题定位、独特的表现手法、专业的精英团队。

“要钱还是要命”,影片赤裸裸地将这一问题放在道德天平上拷问,唤起众人思考,引起国际共鸣。这一主题被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称之为“通天接地”,并解释道:“天,是指它关注国际化、全人类关注的环保问题;地,是指站在中国语境中去表达主题,国际主题与中国语境相结合,将环境与经济、钱和命、生与死的矛盾表达得非常深刻,直达人心。”

主题的精准确定,为影片成功开好头。为了更好地反映主题,导演乔梁大胆定位:全篇采用黑白影调、固定机位长镜头、无配乐。

在乔梁看来,黑白影调符合影片所表现的环保主题及人物气质,去掉配乐则是消除音乐推动剧情发展时对观众情绪的干扰,而采用考验导演调度能力的长镜头拍摄,是为了避免镜头剪辑时受主观意识影响,“目的是不夹杂个人情绪,以真实客观的状态反映主题,让观众冷静地感受和思考电影”。

独特的拍摄方式,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每个长镜头都需要一气呵成,一旦演员走位不准或情绪不对,就得重新再拍。原本需要700多个镜头剪辑而成,《塬上》仅用了不到130个长镜头。

“一般的非职业演员,是不可能做到走位丝毫不差的。”制片人段鹏介绍说,一部好影片离不开一个好团队,这次不仅邀请曾获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的中国内地实力派男演员高子沣担任男主角,其他演员也都是陕西人艺的专业演员,“就连剪辑、摄像等幕后人员都是国内电影行业的一线精英”。

6月28日,创作历时一年半的电影《塬上》在莫斯科举行首映礼。这部被称为“黑马”的影片,一经放映便俘获广大观众和专业评委的心。一向对艺术颇为挑剔的俄罗斯评委也称赞:“好久没见到反映中国当代农村面貌的电影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用电影语言讲好“陕西故事”

黄土高原、窑洞、秦腔……当一个个西部元素再次亮相国际影坛时,人们并不觉得陌生。上世纪80年代,《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影片不断在国际各类电影节上获奖,张艺谋、吴天明等陕西籍导演拍摄的优秀影片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曾创造并引领华语电影的最高峰。

新时期,在电影产业化、娱乐化浪潮的裹挟下,西部电影渐入低谷,如何能够激发活力,重塑“黄金时代”,成了新一代陕西电影人肩上沉重的责任。

与其他西部影片相比,《塬上》显得更为纯粹。从作者、原著小说到制片人、演员,再到出品、制片公司,全程的创作、投资、运营都出自陕西本土。这表明,新一代陕西电影人有实力出品“陕西制造”,也有能力用电影语言讲好“陕西故事”。

7月12日,电影《塬上》载誉归来,在太平洋影城进行国内首次官方放映。影厅内座无虚席,过道挤满了慕名赶来的观众,人们对整个影片的特殊表现手法以及深刻的人性主题称赞不绝,纷纷表示“对西部电影又有了全新认知”。观影结束后,专家学者就影片对西部电影的启示与收获进行研讨。

“陕西电影为华语电影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新高度。”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感叹,华语电影多年来一直冲击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未果,这次“陕西制造”的《塬上》代表华语电影斩获金奖,分量很重。“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是西部电影面向现实主义的精神,它让陕西题材与世界相通。”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曹小晶认为,与众多高成本、大制作、商业化影片相比,《塬上》的小成本、高品质是对“娱乐至死”倾向一种校正,面对人类生存发展问题没有回避,而是敢于负责任地发声,这才是中国电影真正的脊梁,“这恰恰印证了老陕的文化自信、艺术自信,中国电影需要《塬上》这样兼具艺术性与现实性的作品为华语电影树立新的姿态”。

在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电影《塬上》制片人段鹏(左)和导演乔梁(右)共同手握圣乔治金奖。

电影,是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体,是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也是最具国际传播力的艺术形式。电影《塬上》作为华语电影的代表,无疑成为了推介中国文化的“使者”。

继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出色表现后,《塬上》又赢得了蒙特利尔、东京国际、塔林国际、开罗国际电影节等众多A类电影节的青睐,被邀请进入非主竞赛单元并展映。此外,影片也已报送釜山、夏威夷国际、斯德哥尔摩、都灵等B类国际电影节以及台湾电影金马奖、国内金鸡奖,文化互动频繁。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影响社会的文化产品,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承担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段鹏坦言,电影人在获得国际赞誉的同时,更乐意看到陕西文化、中国文化被国际认可。

事实上,作为一名制片人,段鹏主导的电影曾两度斩获A类国际电影节大奖:一次是2010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电影《郎在对面唱山歌》,一次是电影《塬上》,都是陕西本土电影。同时,作为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

以电影为媒 担当文化交流“使者”

在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电影《塬上》制片人段鹏(左)和导演乔梁(右)共同手握圣乔治金奖。

在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电影《塬上》制片人段鹏(左)和导演乔梁(右)共同手握圣乔治金奖。国际联络人,他凭借多年来与各大国际电影节建立的友好关系,不遗余力为国际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不论是2014年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引进韩国电影,还是2015年承办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陕西分会场,段鹏与他的“一路阳光”团队促成7个国际电影节与丝路国际电影节签约,去年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邀请来多位国际电影节主席,承办4场国际电影论坛。又协调谈判促成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丝路电影节签约。他们作为民间力量,积极利用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促进政府、民间、业界的交流合作。

去年6月,时任陕西省副省长姜锋率团出席了第38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代表团不仅正式签署了中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与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中国西部电影展映周”“中国电影与俄罗斯电影的对话”等单元活动,还促成了西影集团与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双方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

民间搭桥、官方合作,频繁的国际交流让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作品“走出去、引进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以电影为纽带,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增多。

“比如去年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凭借和威尼斯电影节的交往,就促成了我们和意大利纪录片协会合作创作一部人物电影纪录片《来自丝绸之路上的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已被列为陕西重大文化精品工程,将参加今年的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段鹏信心满满地介绍说,和伊朗也达成协议,开始筹备《从长安到伊斯法罕》的丝路题材电视纪录片,展示两个古老文明城市的历史交融与现代发展,两国团队将在文化碰撞中迸发火花、增进了解。

如今,段鹏及他的团队又在筹划——在国外重要电影节上举办“聚焦中国——西部电影展”、筹备陕西电影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举办第四届丝路国际电影节西安影展……段鹏说:“电影人既是文艺创作的践行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唯有主动担责才能让华语电影迈上又一座‘高峰’。”

猜你喜欢

华语莫斯科陕西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大雪袭击莫斯科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车“游”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