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 自由舒展的诗意
2017-09-02
浏览巨石的博客,其中一张照片格外吸引人注意。这张照片摄于空旷的异国公路上,一身轻装的巨石腾空高高跃起,脸上的笑意纯粹得想要跳出来,映衬着背后的蓝天白云,很有“青春”活力与激情。
同样的,在巨石的作品前面,人们总能生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一幅幅灵动跳跃的画面,使人不由地与自然相通,让心境得到惬意舒展。他的作品之所以不像有些作品那样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施加压迫感,而给我们以愉悦和欣喜,主要在于他有现代的创作理念,以轻松、平和的心境对待艺术,随性随兴,不赋予自己作品过多的教化功能。通过呈现大自然中花鸟虫鱼的形态神韵,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启迪人们与它们对话,以致进一步与它们在情感上交融,从中引发我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寓意生发的留白
“齐白石,一支毛笔,画出了世间万物。一片树叶落在地上,根茎破损掉落了,这样微小的事情他都要画下来,连老鼠、苍蝇这种世人眼中可恶之物,都能跃然他的画纸,他是多么地热爱生活!他画偷灯油的老鼠,明明可恨却又那么可爱,那是中国笔墨精神的体现。如何用中国画的独特语言去表现世界上任何生灵,这一方面就够我学习一辈子!”
说到齐白石,巨石的语调明显有些激动,他欣赏齐白石,这种情感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创作。在进行写意花鸟创作时,他尽可能地广泛取材,以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他的创作不简单是对物象的客观描摹,而是凝练后的情感倾泻,自然、顺畅而随意。
很多画家在表现物象时都会堆砌大量的笔墨进行渲染,事无巨细,于繁复中寻求存在感。巨石反其道而行之,他擅长做减法,画面往往简洁至极——大片的留白不仅不会让人觉得虚空,反而有种恰相宜的舒适感;寥寥几笔粗剌剌的线条,看似随意,然而每个有生活经验的人都能在瞬间了然这段线条的形象意义,甚至于能在每一细微的波折处,领略到画面形象的情绪神态;用墨不多,也足以保证分明的层次感,于深深浅浅处荡出艺术的节奏感。
他在《论中国画的留白与意境》中写到:“白”即“无”,这种绘画语言就是遐想的生境,“无”有“无为”之意,在画面中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国画水墨渗韵与妙造的留白在视觉上阐述着老子文化的精神境界,让“无中生有”达到了一个智性的高度。“没有留白的画是不完整的,没有意境的画是没有生命力的”,巨石很是坚定。
与自然笔墨相通
巨石的作品与其说是呈现客观自然的美,毋宁说是表现他在客观自然中发现并经过提炼那些与他心灵息息相通的审美元素。“对创作题材的关注高度和潜藏在血液里的社会责任感,是艺术家的敏锐性,这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作为一位艺术至上的画家,巨石对文化现象有着透彻的思考,他强调文化的延伸性,一方面,他注重在原有的题材中,写花鸟虫鱼活泼、生动的生存状态,表现自己对它们真挚的感情,语言不落俗套;另一方面,他敏感于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生态失衡等问题,用自己的画笔表现万物生命的价值,赞颂人与自然的和谐。
巨石目前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那幅悬挂于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的《和谐曲》,更是被台湾国画大师刘国松称为“镶在东方之冠上的一颗明珠”。回忆起这幅画的创作经过,巨石记忆犹新。在2005年的一次采风写生活动中,巨石偶然看到一群仙鹤降落,被当时铺天盖地的阵势所触动,就萌生了创作一幅表现环保理念画作的念头。
如何通过降落这一个瞬间的动作,反映出“湿地回归,仙鹤归来”的现象,进而提炼出低碳环保的主题,是创作的难点。
幸运的是,巨石最终还是找到了贴切的画笔语言。在长4米、高2.2米的巨幅作品上,巨石激情描绘了潮涌般的仙鹤群,姿态安然地齐头向东,大气磅礴,引人遐想。其实,早在《和谐曲》之前,巨石就已经开始关注环保题材。随着近年來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他发出了“关注环保、呼唤和谐,这是一个画家面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的呼声,秉承着深重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创建生态物种和谐大环境的忧患意识下,相继完成了自己《争流》《快乐的藏羚羊》《和谐曲》的“海陆空环保三部曲”,以手中的画笔为环保呐喊,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现在的努力方向就是在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创新以及表现手法上做一些努力”,巨石坦言,传统花鸟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但如何用新颖的、与时代相适应的题材和形式语言加以表现,还是当前花鸟画创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用自己的画笔记录时代,我心里有这样一个情结在。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在这条路上坚持探索,至于走到哪里,我没有确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