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2017-09-02王营

神剑 2017年4期
关键词:火箭航天

王营

将军飞虎符,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严霜拂剑花——李白这首咏唱千古的《送友之岚州》,把中国腹地这个叫岢岚的地方越千年而不息的边塞烽火,一直燃烧到了今天;冷月和烽燧,穿透岁月的岚烟,映照着古来将士的寒光铁衣和报国情怀。长天旷野下,远古的烽燧和现代的火箭发射塔遥相呼应,一座举世瞩目的现代化火箭城屹立于此,它就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50年来,他们传承着“抗美援朝”基因,把大写的忠诚嵌进厚土、写入蓝天;

50年来,他们流淌着“两弹一星”血脉,把为国铸剑的使命铭刻于心、担当在肩;

50年来,他们怀揣着“筑梦太空”信念,把浩瀚天宇、茫茫苍穹作为决胜疆场;

50年来,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为提升我国战略能力和国防实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业开新

20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共和国在艰难中顽强地崛起。一向被视为老大哥的苏联突然翻脸,周边国家也相继掀起了一股反华恶浪,一时间国际形势十分严峻。1966年3月毛泽东主席指示:“要防止苏联来,要逐步搬家”。随即党中央做出了在战略地位相对稳定的内陆腹地,建立新发射场区的决定。

“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去西北再创业!”这支流淌着“两弹一星”血脉的部队闻令而动,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坚定的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忠诚。

历史的镜头回溯时间的长河,把一曲英雄赞歌的序曲,叠映在了20世纪60年代黄土高原上的那个清冷的早晨。1000余名创业者从戈壁沙滩,从古都洛阳,从江南水乡汇集到这里,带着党中央的神圣使命,带着对“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的愤慨,带着建造出倚天长剑的执着信念,悄然来到了这片这荒凉贫瘠、天寒地冻的土地, 用信念和忠诚谱写了中心艰苦创业史上的第一个篇章。

“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家山沟扎营房,三块石头架锅,土豆白菜下干粮。”这句流传至今的顺口溜,生动反映了老一辈人白手起家、战天斗地的场景。

最早带领300名勇士踏入这片土地的领头人叫张宏奇。他带着创业者们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用一个个不眠夜,探索新径、艰难前行。没有住房,就住进了牛棚,搭起了帐篷,挖起了窑洞;缺水少食,就凿冰而取,化冰块、喝坑水,把土豆当珍馐;没有办公场所,就坐在木箱上,趴在炕沿旁,借着蜡烛和煤油灯的光亮,书写着人生壮丽的诗行。谁承想,这位在南泥湾流过汗、在上甘岭流过血的老军人,却因窑洞通风不畅煤气中毒而壮志未酬身先死,成了中心建设中第一个倒下的创业者。一个为国铸剑的英魂,就这样离开了他用忠诚和信仰刚刚开垦出的这片土地。

郭新华、纪建清、杜家文、李英胖……一个个年轻的建设者,年龄最大的也只有20岁,却因为火箭发射设施工地上的突然塌方,瞬间被埋进乱石堆中,为国防科技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牺牲后从他们衣兜里翻出来的是玉米面窝窝头,目睹此景,同事不禁失声痛哭。

一批人倒下去,又一批人跟上来!从事共和国航天伟业的开拓者在这片土地上喊着“先工业后生活”“生活上和贫下中农相比,工作上向英模人物看齐”的口号,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坚决完成了建设任务,用血汗和智慧、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征服宇宙的壮歌。

1968年12月18日,是中国航天史上值得庆贺的日子,也是创业先驱们永远值得铭记和骄傲的一天。这一天,在深沉厚重的黄土地上,大地震颤,巨龙腾飞,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某型号火箭裹挟着黄土地上的冰雪冻土,从这里一举冲上了云天,创造了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战告捷的奇迹。

铸剑高原

春雷滚动惊风云。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指出,我们也要搞气象卫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政治风云的变幻,这个神圣而艰巨的任务于1988年才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心科技工作者的肩上。

对于国家来说,发射气象卫星是第一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也是第一次;对于中心来讲,发射卫星也是第一次,这说明火箭城人正在从事着前人没有从事过的事业。我们保家卫国的倚天长剑又要敲开宇宙风云的天窗,探索天际变幻的奥秘。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腾空而起,飞向太空。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指挥大厅观看卫星发射实况后,发来贺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应用气象卫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气象卫星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某型号火箭飞行试验成功的时刻,一个面带疲倦的年轻人坐在测量机房内的设备旁睡着了——他太累了,为了迎接这一刻,他对雷达数据处理计算机进行了7次大的改造,将运算速度由每秒6万次提升到了9万次,仅此一项就累计加班达2000多个小时。他就是中心被授予“雷锋式的干部”荣誉称号的雷达测量中队副中队长盛金荣。在同志们的欢呼声中他醒来,找到几位同事去整理菜窖。不想,就在他离开机房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菜窖突然塌方,他不幸被埋牺牲——风尘仆仆的妻子卢彰华从家乡赶来,她没有哭,只是跪倒在丈夫的身旁,久久没有说话。下葬以后,她突然向站长斩钉截铁地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去看火箭发射!”——她要亲眼去看看丈夫为之奋斗一生的这一刻,是怎样的激动人心?!她要去在那惊天动地、激动人心的一瞬,为自己最后的心灵找到一个新的归宿。——之后,31岁的卢彰华再也没有嫁人,直至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在中心烈士陵园中有个仅8岁的小“烈士”张勇。小张勇走的那一年正是卫星中心任务最繁忙的一年,他的父母是1968年从西安炮兵学院毕业的高才生,自然也是中心最忙的人之一。由于任務紧,无暇照顾小张勇,一天小张勇喊肚子疼,疼得在地上打滚,邻居把他送到了医院,给他爸爸去了电话,他爸爸正忙着维修设备,等维修完毕,赶到医院时,孩子已奄奄一息。爸爸看着小张勇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两小时后,小张勇因肠穿孔离开了人世,他爸爸含着眼泪埋了自己的儿子……

航天城里有数不尽的“两地书”,说不完的呕心沥血史。在这个土地上献青春、献终生、献子孙,写也写不完,书也书不尽,代代生息,师徒相继,他们献出了一座举世皆惊的航天城……所有人的心血都化成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将业绩写上了蓝天。

扬名世界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来了,他们想用中国所具有的实力来完成一个复杂的全球通信系统。他们设想用66颗卫星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覆盖全球——这种轨道酷似元素周期表“铱”的卫星排列,称为“铱星”,計划由美、俄、中三国共同发射完成。

铱星,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承揽的同一型号卫星数量最多的对外发射任务。面对严谨苛刻的美国人,中国军人从来就没有在困难面前低过头,他们对场区和设施进行了改造,出国和下厂学习有关知识,积极和有关部门协调,强化准时发射训练,经过50天的配重星合练和模拟星发射,终于赢得了发射的成功。

12颗卫星分别被6枚火箭送上了太空,指挥大厅里六次响起了欢呼的声浪,苛刻的美国人也6次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这是中美俄三国发射铱星入轨精度最高的6次。事实叫他们不得不钦佩大洋彼岸黄土地上这些朴素的人群。

然而,在这些朴素的人群中一个叫梁占国的人,却在距“铱星”第三次发射只剩下4天的时间,突然晕倒在了工作区到厕所的路上。醒来后他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直到再次晕倒。

核磁共振结果表明:恶性肿瘤多发转移至肝脏、脾脏及颅内。专家们疑惑,这种病几年前,甚至十年前都会有征兆并会伴有剧烈的疼痛,这个顽强的病人是如何支撑到今天的?

在第5组铱星顺利升空、准确入轨的第二天,刚刚揩去辛勤汗水的科技人员们来到烈士陵园,为这位高级工程师举行骨灰安放仪式。——这是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第82位先烈。是的,梁占国倒下了,他把热血洒在了这里,用生命托举起了民族神箭的腾飞。

1997年9月1日,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在这里首次发射两颗铱星模拟星获得成功。此后又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12颗铱星;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这里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这里发射中巴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和一颗巴西搭载星取得成功;

2000年9月1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这里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在短短几年间,中心连续成功发射20多颗卫星,这一突出成就使我国航天发射在国际航天界重新树立起稳定可靠、成功率高的良好形象,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华民族跻身世界航天领域的实力。

屡创辉煌

精测苍穹建伟业,矢志航天写风流。火箭城人凭借着奉献、使命加之科学的管理和缜密的科研,实现了我国战略武器的一次又一次跨越,也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一次又一次升华。

改革、创新。对设备进行跟上时代的改造和升级,这不仅是决策者们和高级科研人员所想到的,同样也是每一个参与到这项事业中的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马金永,发现时统系统设备老化,不仅计时误差大并且在几台设备切换时,总有数据丢帧的现象。于是,他想重新设计一台来取代。

人们问,你敢?他说,敢!

人们说,你行?他说,行!

就这样,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竟然真的跳进了数据、线路和程序的瀚海。一年后,新的“时统系统切换仪”诞生了,发射试验中,中心数千台设备都统一到了由他自行设计研制的这台仪器上,精确度整整提高了10倍!

把质量当作生命,把精细作为秉性。在火箭航天发射的各个程序中贯彻质量意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2013年,一项国家某重点工程的火箭发动机火工产品正在进行测试。中心发测站的张枫凭借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艺,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运载火箭三级发动机的一个火工品点火药盒没有装药,从而避免了一起重大试验事故的发生,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翌日,火箭雄浑姿态壮美地升空。霎时间,声如霹雳、箭冲霄汉。

见微而知著。荣誉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但他们的事业追求之舟却始终鼓荡着梦想和神圣的劲风,凝聚着挺民族脊梁、壮大国地位、强综合国力的使命担当。淳静,这个勇于创新的弹道测试专家,在他的眼中,航天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从来都是科研攻关的第一要务。面对国家的需要,淳静放弃了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某型火箭试验鉴定任务,毅然挑起某型号火箭技术论证工作负责人的千斤重担。淳静带领科研人员,一次次披荆斩棘,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一次次攻关,一个个首次,让新型火箭试验鉴定工作步履铿锵。

也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马金永、张枫、淳静这样的人物,有了他们在航天征程中那份执着信仰、烈胆雄心,还有被中心人融入血脉中的一种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使命、创新超越”的岢岚精神,才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个奇迹!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搭载着20颗技术试验小卫星从这里奔向苍穹,刷新了亚洲一箭多星发射的记录,标志着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名字再次响彻寰宇。

半个世纪的艰辛磨难,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中心科技工作者们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史上20多个第一,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助推着这个崛起中的东方大国由大向强不断迈进!

筑梦太空

走过风雨,走过艰辛,一代代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化作冲天而起的烈焰,铺陈出了写入蓝天的辉煌。

当前,太空日益成为战略竞争制高点、综合国力新标准、国家安全高边疆和军事斗争新战场,太空竞争与对抗不可避免。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站在新的时代坐标点上,航天人的魂魄在新的冲锋号中擎起,光荣的职责在新的制高点上挺立。从此踏上了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征程,扛起了经略浩瀚太空的历史重任。

2016年,中心圆满完成了资源3号、高分3号、高景一号等2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和天宫二号、神州十一号两次跟踪测量任务,有效履行了为国铸剑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火箭航天
茶包“火箭”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