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笔颜真卿

2017-09-02秦阳

神剑 2017年4期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文化

秦阳

颜真卿,作为唐代的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其人其书,不论是对中国的文人群体还是普通民众,所产生的影响在书法史上都是罕有的。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颜氏郡望出自山东临沂,与书圣王羲之祖籍同地,其祖是孔子钟爱的门生颜回。颜真卿的家学深厚,其九世祖颜腾之工草书,六世祖颜协善草隶。曾祖颜勤礼、颜师古皆精通古文、训诂。祖父颜昭甫和父亲颜惟真、伯父颜元孙都是文字学家和书法家。颜真卿的母族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世家。颜真卿幼年丧父后,由母亲殷氏带至外公家养育,其间又受殷家长辈的诗文书画教诲。他自小在颜、殷家风的熏染下,通晓字学、诗文,兼善书法。

颜真卿的书法后来所以能取得大成,既得之丰厚的家学,更与其勤学善学善悟, 广泛的交游、结识当时的名流,如高适、岑参、徐浩等,特别是拜书法大家张旭为师求教,都不无关系。从颜真卿所著《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可知,他在长安师事张旭书法二年,得其“奖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虽四远流扬,自未为稳”。因用工甚勤,书名已远扬,但他仍自认“未稳”而不足,不断精研“笔法要诀”,再三请教老师,他的“纵橫有象”“不令邪曲”“令有异势”、转角暗过“点画锋健皆有筋骨”和“字体自然雄媚”等笔法追求,都一一得到了张旭的认可。再从唐陆羽所写《僧怀素传》可知,颜鲁公在前辈已有笔法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物象细察又得“屋漏痕”之法(即屋漏水沿墙壁蜿蜒而下的痕迹。喻指运笔不可简单直行,要顿挫圆活,自然有致)。这是他在不断结合学习时人大家书法,又遍览参悟中原篆隶古碑和魏碑楷法后,在笔法审美上的再次升华。他研习书法既注重笔法“不失趣”的技,更注重笔画“不邪曲”的道;既博涉名家法书,又广采民间书法精华,对古今正俗之体,不厚此薄彼,皆为之师法。

他通过融汇古今,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审美取向,一步步在笔墨上加工锤炼,终于在其五六十岁时铸就了自己的书法风范——“颜体”。

“颜体”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共同的特征是结体宽博而内敛,点画强健遒媚,方圆笔兼备,多存籀篆古法,转折处往往外拓呈弧狀而圆浑,整体气象宏大又不失虚灵。楷书字形端严方正,笔画重顿挫,橫细而圆润,竖粗而厚重,外圆内方,拙朴沉雄;行草字体大小、长扁、正侧不拘,笔画多绞转,筋骨并备,随其书写的墨色浓淡、枯润变化,随性而天然。与魏晋人流媚飘逸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书风有同工之妙,又有殊异,就是沉郁勃发的气势。清王澍《虚舟题跋》云:“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所谓“不使巧”“不求媚”,其实是以平常心诚正而写,达到了极工而大美;所谓“不简便重复”,当是指他以籀篆古法作楷、行、草书,其笔画多藏锋,如裹铁屈金运行而沉炼。颜体的主调是拙朴、内敛和沉雄,充满着书者个性中的清气和浩气,更彰显出了大唐严整而宏伟的文化气象。这是颜真卿在书法风格创变上的卓越贡献。故苏东坡不无感慨地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后世贤人对颜字品评者多多,审美观的不同,褒贬尽有,愚以为以坡公之论最切,可一言蔽之。

颜真卿以他深厚的学养、忠贞的人品与其创造的“颜体”,所一致形成的书法格调,是世人最为珍视而仰慕的。

颜真卿自少年起本是秉持“治学勿仕”家训的读书人,然而最终还是抱着“修、齐、治、平”的报国理想进入了仕途。但其仕途并不平坦,多是曲折和坎坷,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志士悲壮的色彩。颜真卿为政勤勉清廉,体恤民情,在抚州、湖州都留下了改造河田,造福一方的遗迹。盛中唐时期,虽然国势日益强盛,各方面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但其政局、官场也是充满多变、动荡与险恶,颜真卿忠贞刚直的性情,决定了他一生多在贬擢、乱离中度过。也正是在这漫长而艰涩的人生路上,呈现了他令世人景仰的正直、坚毅的人格品性。

天宝十四年(755),北方藩镇军阀安禄山叛乱,颜真卿与从兄颜杲卿率领数郡兵力击溃了叛军二十万铁骑,然而在这次争战中从兄颜杲卿、侄儿颜季明被俘,并先后被害。后寻得季明首骨,颜真卿悲愤交加,作《祭侄文稿》。文稿随情而书,其笔如蘸血泪,纵抹横涂,狼藉满纸,不计工拙,倾泻着他胸中的愤懑哀伤之情。这“不计工拙”而自然写出的书法墨迹,不仅体现了颜氏的人伦之深“情”,却又是常人专意而不能及的大“工”。元鲜于枢云:“太师之书,生平见真迹三本:《祭侄季明文》《马病》及《刘中使帖》。……虽体制不同,然其英风烈气见于笔端”。这看似极普通的书札,却为后人宝之爱之而追摹,以时序排列在王羲之《兰亭序》后,被誉为“天下第二大行书”,可见魏晋以来,此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代宗广德二年(764),颜真卿就朝廷两次隆重集会上安排百官就座,右仆射郭英乂为讨好谄媚宦官鱼朝恩,而任意抬高鱼的座次问题,写信给郭,即《与郭仆射书》,也称《争座位帖》。他严正告诫郭不可藐视破坏大唐礼仪,并慷慨直斥他的行为“何异清昼?金(白昼打劫)之士”。其刚正不阿、忠直粲然之气,无不溢于书札的字里行间。清阮元《跋争座位帖》说:“《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

广德三年(765),关中大旱,五谷歉收,时颜真卿被贬在此地任职,颜家也因此生活陷入困窘,左支右绌,数米而炊,将至断炊时,他不得不向好友李光进(李光弼之弟,时为太保)写信求援,说:“拙于生事,举家食粥米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这即是流传下来的颜鲁公有名的《乞米帖》。时年颜真卿57岁,作为已官至刑部尚书、知省事、晋封鲁郡开国公、二品勋级,且是平定安史之乱功臣的他,按常理应衣食无忧的,但他的家境却与一般黎民百姓的无异,大旱歉收竟会致使他这样的官员家庭饥寒交迫以至断炊,他不得不向友人求救。他为官清正、虽贫不失操守的坦荡品性,在此可见一斑。正如黄裳《溪山集》中所说:“予观鲁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贫贱为愧,故能守道,虽犯难不可屈。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无异也。”

大历十年(775),获悉瀛洲刺史吴希光献城投降、贼将卢子期被擒的捷报,颜真卿喜不自胜,作《刘中使》。从此书可体会到,当时鲁公大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里那种喜欲狂之情状,其笔画沉着凝练又神采飞扬,欣喜之中几欲癫狂,可见他个人的忧乐与家国社稷的安危,是紧密相连的,这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志士的心胸!

自唐以来,对“颜体”有微词的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一人而已,以其诗文看李煜确有高的艺术天赋,不然,一般的亡国之君是作不出怀旧、感旧的《相见欢》《浪淘沙》《虞美人》等哀婉凄惨之词的,他在位十五年,胸无天下大志,整日沉湎于绮丽秀腻的诗酒美人的生活。但其词的感天动地又怎能挽回江山的败亡?! 清侯仁朔说:“鲁公刚方性成,作书亦方整持重,前辈谓士人不可无道,心不可泥道,貌鲁公书,无乃道貌毕呈。李后主谓颜书如‘叉手并脚之田舍汉,当时以为确论,而其实不然。鲁公虽尽变晋法,其用笔之活,布置之工,严谨中具饶润泽,何物田舍翁有此文明耶?”艺术的审美风格历来是多种多样的,雄浑拙朴之美,何以不如婉丽秀逸之美?关键是为艺之人,其胸怀还要有天下之大义!

宋人对唐代书法名家如欧、虞、褚、柳和旭、素等的书法常有不满和责难,但对颜真卿的书法往往多加赞誉。欧阳修在《集古录》中云:“(颜)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蔡襄、苏轼的字都师法于颜,对颜鲁公的人、书膜拜有加,自不必说。黄庭坚极为推崇颜,他在《山谷题跋》中言:“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而且还为自己取字“鲁直”,以示其倾慕追随之意。米芾最傲狂,也于《宝章待访录》中说:“颜书《争座位帖》,有篆籀气,字字意相联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董逌《广川书跋》云:“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特,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沈作喆《论书》又云:“余观颜平原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鲠论,天威不能屈;至于行草,虽纵横超逸绝尘,犹不失正体。”等等。他们既是中肯地品评颜的书法,更是在借书喻人。

汉末魏晋以来,书法的品鉴由笔法气韵转向注重书家道德情操,最为突出的是唐朝晚期,如柳公权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之论,至宋代更加重视了书家的为人品性,如苏轼的“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朱长文的“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黄庭坚的“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等。何以如此? 是因宋朝本来就有边关外在辽、金强敌压境的威胁和不断侵扰的忧患,更有朝廷内部党朋的激烈争斗,在党朋派别的政治争斗中,往往又有小人对君子的倾轧、陷害,在此过程中不但销毁了英才,也极大地损伤了正气,所以,颜真卿这样忠贞刚直的志士,以及他书作中所散发出来的凛然正气,自然为宋代士大夫们所珍视而倾慕推重了。尤其是到北宋、南宋之交的政权处于大动荡的时期,当时的正直大臣如朱翌、李光、李刚等人,在庭堂悬挂颜真卿的画像,用以自励的现象几成风气。伴随着对“颜体”书法及其道德层面的推崇、效仿,使颜真卿的形象逐步走向了神祇化,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传令在山东费县重修庙祠祭祀颜真卿。据日本学者宫崎洋一考察,“从北宋到元代,中国各地建祠祭祀颜真卿越来越多,颜氏以书法家和忠直之士的双重身份合而为一,被人们作为神的形象供奉纪奠”。从而可见颜真卿在后人心中的位置。

由此可知,颜真卿书品、人品的广为播扬并为普世所敬仰、推崇,始于宋代。

颜真卿被叛贼李希烈所害,时年77岁。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颜真卿是不死的,即使他身死其灵魂也会化仙升天而永在。这就是世道人心。

颜真卿当然不是神,也不是仙,他只是以一颗纯正不伪之心,也即以赤子之心作书、处世的人。他虽然已谢世一千二百多年了,虽然时?迁移,无论其间的政权如何更迭,观念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他的人格品性与他的“颜体”书法风范,却如闪耀在历史时空中的恒星,一直照亮在人们的心底,熠熠生辉。自宋而元明清,直至现在,追摹“颜体”书者层出不穷,从师法颜书而融会贯通成就书法大家者也代不乏人。

颜真卿的意义无疑是超越于时代的。

对于当代书法家而言,颜真卿的意义,不仅是对笔墨技艺的埋首穷究或高谈阔论,最要紧的是怎么在书法里安放我们的灵魂。

他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正视艺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也即是要重新审视书法和书法家的身份,以及如何塑造书法家的文化人格问题。

书法是什么?人人皆知书法是写汉字的艺术,是最具中国人审美特色的文化。书法在世人眼里,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故此,长期在海外生活、工作的华人无不对汉字书法有着特殊的民族血脉的认同感、亲切感,旅法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曾深有体悟地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若仅是一种书写技艺,就不足为道了。古人云:“书艺小技耳,君子不为也。”又云:“书,心画也,君子小人见矣。”可见,古贤更看重的是书法中的道,即它的民族文化、道德精神。千百年来中国的书法家很多,但像颜真卿那样将书艺与人品完美统一为一种形象、一种力量,从而征服人心,受到宋人和后世历代文人书家,以及普通大众景仰膜拜的并不太多。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是一个民族的根,具体到人,就是他的文化人格。文化人格不简单地等同于学历、学术成果,实是一个人的文化教养、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古贤颜真卿自不必说,现代人徐悲鸿、齐白石、于右任、王蘧常等都不曾有什么高文凭,他们德艺双修,于坚守中立品,于磨砺中成艺,不仅艺术独绝于世,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其忠贞不变的文化气节也更加突显出来。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通过笔墨技法营造的意境美、韵律美,虽有不可言传之妙,但它透出的总是人性的真、善、美。它或雄浑,或娟秀;或惊涛拍岸,或小桥流水;或端严肃穆,或跌宕起伏,风格可多变,但总要给人一种高尚情操的陶冶和奋发向上的激励,使作品在继古创新中有一股催人进取的正能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历史上传下来的杰出书法家的作品,尽管时代、作者和书体有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出的都是正大气象。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通过对汉字的审美书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书法家历来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钦佩与尊重,是因为他们作书的一笔一画、处世的一言一行,都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君子风范,这既是书家勤学修为而应有的文化教养,也是世人对书家文化人格的殷殷期许。艺术即人,书法是人创作的,人是书法文化的主体。中国集几千年积累的丰富灿烂文化,都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扬弃中继承光大的。荣格说:“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所以书法家的文化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思以其道易天下”,思想、精神、信仰构成“道”的内涵,自古以来十分注重作书先做人,“心正则笔正”。所谓艺之道、人之道,其核心是诚正、有道义,唯如此其笔才不会为金钱、邪怪所驱使。

虽然书法艺术创作是性情化、私人化的,但书家总还是希望作品受人喜爱并能流芳百世,那就不可任笔为体而低俗,也不可使气任性而丑陋;虽然道德高尚者不一定有艺术之资,奸邪之徒不一定没有艺术天分,但自古以来谁也不会推崇或悬挂蔡京、秦桧之流的书法;虽然时移境迁使当代的书家已远离了传统文化的土壤环境,书法也不再是实用和入仕的主要手艺或工具,其创作转向纯艺术化追求,但仍不可偏废为艺的大道,不可丢失做人的根本。

当代书家要有所作为,就应像颜鲁公那样书品与人品的完全统一,真正达到德艺双馨,始终保持一份静气、清气和浩然的正气,要有志向高远的胸怀,有通古知变的学识,有秉道直言的担当,有无欲则刚的坦然,有不屈于权钱的骨气, 有持之以恒的坚毅。也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终其一生守节不变。时刻自重、自省、自励。从而不随波逐流,不夸夸虛谈,耐下心来把书法当作学问来做,把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自立自强,使书法文化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再放光华。

猜你喜欢

颜真卿书法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颜真卿拜师
谁远谁近?
劝学诗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