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017-09-01赵春
赵春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重点提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基础,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对于数学教育也尤为重要。本文简要探讨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结合小学生特点,提出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意义;操作方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本质内涵
思维能力是指人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主观能力,其不仅仅适用于学习,同时也适用于日常问题的解决。思维能力包括了理解、分析、整理、概括、抽象、推理、判断、论证等多种能力。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数学思维能力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学思维,学生所需掌握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仅包括对数字的转化,还要能够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应用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观察、转化、理解和推理的能力。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学生普遍难以形成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但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掌握对于数字的转化和理解能力,由此学生可以产生辅助逻辑思维顺利性提升的特色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普遍缺乏强烈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不足的问题,而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利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来快速学习和掌握知识。当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后,不仅能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够在知识练习和应用方面更为顺利,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学习技巧积累效果也会逐渐凸显,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简要总结来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显著意义:一是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增强知识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知识练习、复习效果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也可以从侧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结合媒体化和信息化方式强化联想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通过以学生适合理解的方式来模仿并构建思维能力。在如今信息化、媒体化技术应用逐渐普及的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资料展示来弥补小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不足的问题,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锻炼并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
例如在长方形周长计算方式的学习中,传统的方式是按照(长+宽+长+宽)进行计算,学生的理解是将长方形的边长进行逐一相加来得出结果。而进阶计算可以是(长+宽)*2,如果学生尚未理解长方形的特征,那么可能会对这种计算方式的理解产生障碍,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动态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线,因此长边互为对称、宽边互为对称,在理解图形特征后再进行计算方式的理解会更为容易,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对矩形的周长计算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理解正方形为什么可以采用边长*4进行周长计算。
(二)建立生活化情境来强化思维活性
初等数学的理论普遍源于生活,在不考虑数学理论的深层次研究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多地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例如在一般的数学应用解题思路培养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训练,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一二级混合运算方法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常见的生活性问题。设计题目:学生分三次购买了本学期所需的铅笔,第一次购买6支,第二次购买的数量比第一次多1/3,第三次比三次所有购买铅笔的1/4多1支,问总共购买了多少支笔。在具体问题的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假设的方法进行计算,实际计算过程分为两步,最终结果计算有两种方法,通过假设学生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法(一种简单的数量累加、两种数学计算),由学生自行对比和思考哪种方法更为简单,逐步增强学生的思维认知,并认识到数学思维的便利性,强化数学思维活性。
(三)围绕教材知识内容前后衔接的连续性思维培养
我国数十年的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精简化、体系化的教材系统,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设计也有极高的连续性,前后知识点的衔接密切,这对于教学连续开展有较大帮助,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数学教材的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建构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策略,养成通过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小数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整数加减来类比小数加减运算,由学生自主对比两类计算方法的差异,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在计算中的关键作用,并从中发现规律。这种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效率改进,也可以从侧面削弱学生的学习障碍。
参考文献:
[1]陈丽仪.从十三五规划看小学数学思维与创新改革——基于中外教育的对比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7(2).
[2]郭爱娟.思维有”声”,分析有”迹”——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的几点思考[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