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2017-09-01赵芸
赵芸
摘 要:随着地球暖化现象的不断深化,各地降水量不断增加,近些年夏天各地更是经历了严重降水,出现了洪灾,可见“海绵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所谓“海绵城市”是以水源弹性管控为主的城市建设理念,对于应对后续持续温暖化的发展趋势来说,这样的建设十分必要,特别是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与施工,能够进一步体现出强降水趋势下的环境优势,为此后文将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建设 湿地景观
近些年来,各地的强降水导致洪灾泛滥,使得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了在地球温暖化无法扭转的趋势下,水源控制成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一言蔽之,建设能够合理管控水源的城市,即“海绵城市”,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湿地景观的建设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大的优势。因此文中分析将就此展开,分析相关的概念以及湿地景观的具体设计原则。
一、“海绵城市”概念分析
所谓海绵城市,主要是指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控理念,主要诉求是确保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包括应对强降水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时,能够具备较高的弹性,即是智能化的城市控水理念,也可称作“水弹性城市”。用通用的术语来阐述可归纳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强降水情况下,可起到充分吸收水、积蓄水、净化水的作用,而需要供水时则可以随时调用之前储积的水,一言蔽之,灵活应用是最终目标。今年三月五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第五次会议上进行政府工作报告时,亦有所提及,应当统筹城市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建设,重新开工,大力建设城市地下部分约2000公里以上的综合管廊,并且及时启动针对城区重点易涝区段开展的“三年行动”,进而有效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确保我国每个城市都能做到“内外兼修”,从地上到地下都得到合理管控。这显然充分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以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所以相关施工企业及管理部门也都必须要提起重视,才能确保这一目标的达成,这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更能够促进城市及国家整体的发展[1]。
二、城市湿地的定义
当前学术界对于湿地还没有统一且科学的具体定义,当前较为权威的且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拉姆萨湿地公约当中针对湿地所提出的定义。这一定义主要阐述了湿地的广义定义,而且是以湿地管理为主要方向去阐述的,所以从科学研究角度该定义并不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很多专注于湿地研究的资深学者都相继提出了湿地的不同定义。通过国际上的研究成果来看,针对湿地提出的定义达六十种以上。国内相关学者针对湿地提出的定义当中,对于该领域影响较大的代表性定义,是由刘兴土、赵魁义及佟凤勤等所提出的湿地定义,这些代表性的定义当中提出了构成湿地的三个核心要素,即是适生生物、积水及过湿地,并具体给出了两米左右水深,积水期长达四个月以上等相关的具体参数指标。而孙广友等人则持有不同的看法,其认为湿地主要是指地球表层自然形成的地理综合体,是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是被深度不超過3米的浅水体所淹盖的部分,其中繁衍了许多水生生物群,并提出湿地土壤的复杂结构,包含了潜育层或泥炭层,进而构成了水陆复合的生态系统。针对城市湿地的具体阐述与定义,孙广友等人认为分布于城市各处的,具备湿地特征的区域称为城市湿地。其定义的阐述,只是依据湿地的具体分布的区域来区分,并没有对城市湿地的本质以及湿地之间的差异做出详细解读。而王建国则认为,所谓城市湿地,主要是指城市区域之内的湖沼、海岸、河口、河岸、人工水源、水源保护区及污水处理厂等具备了水陆过渡特点的生态系统[2]。
三、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作用
自古以来,湿地始终都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有了健康湿地的存在,许多植物才能产生,供人类所用。所以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与优化,等同于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其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对于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是维护湿地并确保湿地资源得到合理应用的必要措施。为更好的完成湿地景观设计,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湿地的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所具备的自我调节机能达到疏导雨水、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清除城市污染物的目标。除此以外,湿地景观还能够为动植物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栖息地选择,维护地表生物多样性。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满足城市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自然风光的实际需求,设计人员更需要合理利用湿地区域丰富的景观欣赏要素,发挥出物种多样性的优势,针对各地民众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以及湿地生态重要性的教育,进而提升大众对于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充分体现出湿地的生态特色及社会效益,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的原则
在城市当中,为维持生态平衡,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工作必须要依照整体性原则开展,并统一进行规划,但也要结合外界可能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实际的施工目标去思考,并且结合当前趋势,确保设计方案合理性,而并不是强调统一的标准,给设计工作限定一个永远不可更改的范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考虑到湿地区域的整体生态,还应当考虑到周边城市的相关问题,要确保同时发挥出自然生态的机能并体现出其社会服务机能,排除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设计过程当中,应当尽可能做到同时兼顾眼前的利益与未来长远的发展。
(二)地方性原则
从本质上来分析,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其目标在于人类社会与自然过生态的相互适应及有效结合,进而完成滨水湿地区域及其室外空间的合理生态规划。城市内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需要依照放地的自然生态演变规律去规划,使得湿地与城市环境完成有效的适应与结合。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并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本土生态。在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首先考虑到当地人的传统及诉求去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当地人的整体审美取向。当地本土植物及本土动物的融入便显得十分事要。植物资源方面,本土的物种不但最适合在当地培植,而且后期的维护管理成本也最少。所以只有尽量选择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与湿地环境能够效适应的植物种类,才能有效的维持湿地生态的平衡。动物选择亦是如此,要确保所选择的动物能够很快适应当地气候及湿地环境,长久的繁衍生存,形成循环的生态体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尽力体现出本土的特色与韵味,确保湿地公园及其他类别湿地设施能够成为本地特色工程。
(三)人文性原则
城市内的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必须要尊重当地人文历史,这是一项基本要求,在设计湿地公园及其他类别湿地设施时,要确保不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不占据民众的重要生活用地,尊重大众的生活需求。湿地公园整体风格也要符合大众审美,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规划,结合各类能够体现出湿地原生态魅力的设计要素,结合景观植物,以及当地的动物,加之美观的湿地人工小品,才能体现出湿地魅力。
结语
湿地是地球自古以来便存在的生态,为人类生存繁衍奠定了基础,所以在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环境恶化,为了建立起“海绵城市”,湿地资源的规划与应用至关重要,湿地工程的建设应当被每个工程企业所重视,并得到积极的落实,进而推动国家生态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 (04):224-227.
[2]王晓文,曾从盛.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建设的价值取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62-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