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促进对策研究
2017-09-01严碧峰
严碧峰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具有人数多、质量高、可塑性强等特点。在我国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供需矛盾和区域发展矛盾两个层面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效增长十分有益。
关键词:就业状况;促进对策;大学生;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9-0113-02
引言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着力加强我国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实现供给侧要素间的优化配置;着力提高我国供给侧各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作为供给侧最为核心的四个要素,对其内部要素的不断优化和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及比例是改革的关键。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我国当前供给侧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有人数多、质量高、可塑性强等特点,在我国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大学生群体。就业是大学生由学生向劳动者转变的标志,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有益于我国经济的长效发展。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基本状况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
1.大学毕业生人数规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校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仅为114万人,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765万人,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创新高,2001—2016年的十五年间,我国高校各类毕业生的人数分别为114万人、145万人、212万人、280万人、338万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1万人、660万人、680万人、699万人、727万人、749万人,毕业生人数还在不断攀升,预计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近800万人,又是一個历史新高。
巨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是我国潜在的优质的人力资源,但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大的背景下,以及其他诸多原因的影响下导致没有足够数量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如此庞大的优质劳动力不能及时通过劳动实现应有的价值。如何解决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就业群体,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难点。
2.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学毕业就业率主要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整个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大学生就业率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有人需求的符合程度,就业率越高说明学校人才培养供给效能越高,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各个学校也非常重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
近三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为稳定,起伏和波动不大。据201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应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4.8%、89.6%、89.3%。其中,有88%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工作,为三者最高;继续在国内上学或出国留学的本科毕业生比例最高。
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中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平均每个月的工资分别为4 777.9元、3 678.8元、2 939元,对目前工资较为满意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8%、39.3%、44.1%,学历越高对工资的满意度越低。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离职情况来看,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的离职率分别为9.3%、20.8%、39.7%。毕业生学历越高,就业满意度也越高,工作越稳定,离职率也越低。
(二)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一直以来,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比如2013年的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传统一线城市工作。在对2016届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发现,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只有近35%左右的应届大学生希望去传统一线城市;从最终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超过33.6%的人去了上述一线城市工作。有超过44%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去诸如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青岛、苏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工作。
(三)大学生创业情况
大学生创业是指以在校大学生或者新近大学毕业生为创业主体的创业活动。从理论层面上看,大学生创业有诸多益处,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压力,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种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可以全面地、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很好地支持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近期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主要涉及低息或无息贷款、税收减免、创业培训、技术指导等多个方面。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还是非常低。有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不到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平均成功率能达到4%,这与欧美国家20%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还相差甚远。
二、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引起的就业供需矛盾
1.供需数量方面的矛盾。就业人数的供应数量与需求数量的失衡是造成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的人数已经达到750万人,加上其他就业人数,需要就业的总人数大概在1 500万人左右;但是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明显小于1 500万这个数字。理论经济研究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新增就业岗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GDP每增长1%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00万左右;我国2016年GDP的增长率为6.7%。也就是说,我国2016年至多新增就业岗位700万个。这一数据与需要就业的1 500万人还相差甚远,最终导致众多毕业大学生就业无门。从目前我国GDP的具体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贡献率占有绝对的比重,而岗位需求比例较高的第三产业贡献率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根本上限制了岗位数量的增长。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加快增长的主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就业的主要举措。
2.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可以将我国的人力资源分为学术型人力资源和应用型人力资源两大类,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都属于学术型人力资源,而其他人力资源多属于应用型人力资源。从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构成来看,对应用型人力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学术型人力资源的需求。这也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的主要原因。
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存在结构上偏差,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应用型人力资源,而高校培养的多是学术型人才,这最终导致了我国众多大学生毕业就业“门不对路”。
(二)区域发展引起的就业供需矛盾
我国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引起了当前我国就业的区域性供需矛盾,一边是发达地区大学生人力资源过剩,一边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东南沿海、京津冀、长三角及其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收入也较高,对新近就业者有更大地吸引力,而且我国的高校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的大中城市。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意愿来看,绝大多数毕业大学生还是乐意去东南沿海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工作,在这些地区的城市中大学生人力资源明显过剩。与之相对应的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工资收入水平不高,致使大学生不愿意去这些地方工作,也就造成了这些地区大学生人力资源相對匮乏。
三、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供需矛盾,重点在于学校的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政府引导、用人单位协助等四个方面。
第一,高校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类型。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类型与经济建设需求存在偏差,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因此,高校要尽快着手调整人才培养的类型,协调好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比例,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的高度匹配。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当前学校人才培养优化的重点工作。学校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是现实就业的关键,因此大学生在校四年的时间重点任务就是培养自己的能力。一是要通过大学课程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强化这种能力;二是通过职业规划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历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三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广泛培养基础能力,以备日后所用。
第三,政府要做好就业的引导工作。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大学生的就业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各种企业接纳在校大学生进行实习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继续实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低息或无息贷款、税收减免、创业培训、技术指导等措施。
第四,用人单位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协助功能。用人单位是使用大学生的主体,也是需求侧的主体,因此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用人单位的协助。
参考文献:
[1] 徐宏,郝涛,孙雨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5):31-38.
[2] 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5-18.
[3] 刘昌平,汪连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与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6,(9):25-32.
[4] 郑志来.大学生就业难悖论与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教育科学,2016,(4):56-63.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