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对长序榆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
2017-09-01柴松伟廖焕荣
柴松伟+廖焕荣
摘要:对不同密度下长序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等展开了科学观察,分析了密度变化状态。结合叶子参数与生物量得到最佳生物学密度,通过苗木分层化方法,融合苗木产量与质量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选择中亚热带范围的培育环境与管理方法,长序榆1年密度在45~60万株较为合适。
关键词:不同密度;长序榆;苗期生长;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114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发现榆属树种——长序榆,其数量较少。现阶段,全球只有4种,其中,3种在北美洲,1种在我国,浙江、福建、安徽等地有较少分布。长序榆生命力旺盛、干形挺直、圆满、材质好,较为适合种植在南方地区。为保护长序榆生长,增加品种推动进步,选择在某地区展开育苗栽培实验,进而为苗木生长影响奠定基础。
2 实验基地状况
该实验基地位于松阳县濒危植物繁育基地(四都乡塘后村)北纬28°31′35.04″,东经119°33′2.54″,海拔759 m,坡向南坡,据气象自动站四都站点近3年历史数据统计显示:年平均气温15.0 ℃,年平均 降水量1944 mm,年平均雨日199 d。四都乡各月平均雨日均在10 d以上,最多可达23 d。其中,春季雨日数最多,冬季最少。
3 实验材料与步骤
实验种子取自于松阳县马鞍山林区20世纪80年代人工种植的母树林,4月搜集一边采集一边种植。同时,做好杂草清理、幼苗培育,其密度控制在30、45、60、75万株/hm2。选择随机排布,各区域面积在2 m2,反复5次,根据正常育苗技术展开管理。
不同密度区域中选择20株幼苗定为生长量测定的标准株,生长过程中每10d测验一次幼苗高度与地径。在每月月末根据密度选择其范围中幼苗5株,测量叶面积。当生长完成后,综合测量密度范围中的苗高度、地径、根系等。同时,进行分步烘干称量。
4 实验结果显示
4.1 密度对幼苗生长节律影响
根据实验观察分析,在8月末前,高密集区域相对于低密集区域苗木生长更快。在8月末后,呈现相反状态,究其原因:在密度不一的情况下生长与区域范围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在8月下旬前,低密度范围中因为植株较少,种植松散,一些位置环境容易受到外部环节影响。而在高密集区域,因为植株与植株之间相互遮挡,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给苗木生长带来便利条件。至8月末时,高密度区域基本全部封闭,植株之间紧密排列、营养摄入不足,高生长受到影响,苗木分化严重。该阶段低密度范围通风、光照充足,满足苗木生长所需生长环境,生长速度明显增加进而高于密集区域,直至生长结束。中等密度区植株量在45~60万株/hm2,苗高生长较为理想,生长迅速较快。在密度不同下,高密度范围生长高峰时间存在明显差别,高密度范围时间提前,表示密度范围对苗木的影响是直接的。
地径生长和苗高有着明显差别,不同密度范围的地径生长峰值为3次,时间几乎相同。在8月前,伴随着密度的升高,地径生长数量也会不断的提高。随后,密度对地径的生长影响也逐渐显著。高密度范围封行早,苗木的竞争造成地径生长早而出现阻碍。当成长到末期,结束时间也较早,地径生长将会降低。
4.2 苗木质量影响
苗木质量的高低是伴随着密度的提高而降低。通过方差研究得出:密度苗高无较大不同,但是对地径影响较为明显。使用Duncans新复极差检验方法复苗高与地径平均参数展开对比得出:不同密度的苗高不同不明显,地径内以30万株/hm2和60万株/hm2,30万株/hm2和75万株/hm2,45万株/hm2和75万株/hm2差别明显。另一方面,密度对根茎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伴随着密度的提高,主根缩减,侧须根降低,根幅降低。
因为长序榆属于稀有品种,也是新发现品种,无分级参考依据。因此,应对苗木展开分级,制定分级标准。同时,随机选择99株苗木,将苗高、地径作为重要分级标准,通过逐步聚类方法展开苗木分级。把原有测定参数通过极差形式展开信息标准化,选取苗木作为原始分类核心作为凝聚点,把苗木划分为3级。通过欧氏距离电算得到不同苗木和凝聚点的距离,伴着着凝聚点的变化,找出最后凝聚点,进而得出代表的苗高、地径作为临界参数。根据苗木GB6000-85和实验结果显示,长序榆1年种植苗木等级标准为:I级苗高>100 cm,地径>0.7 cm;II苗高60~100 cm,地径为0.4~0.7 cm;III级苗高<60 cm,地径<0.4 cm。
通过表1得出:整体育苗密度趋势提高,合格苗(Ⅰ/Ⅱ级苗)占据降低;Ⅱ级苗木伴随着密度提高而增加。密度在75万株/hm2后,Ⅲ级苗占据45%。基于苗木质量与产量上分析,适合育苗密度在45~60万株/hm2,苗木质量较高,产量多。
4.3 密度對叶面积参数影响
在苗木研究过程中需要做好水平掌控,叶面积参数能够看出总体群体光照水平,可以将其视为密度评定标准。各阶段不同密度叶面积参数通过调查得出:叶面积参数是跟着生长速度而提升的,叶面积参数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减少。根据某月一天评定,密度提高1倍,叶面积参数也会提升至1倍。两月后,密度提高1倍,中等密度单位叶面积参数提高大于1倍。不过,密度提升速度将会降低进而得出:高密度区域苗木呈现相互竞争、阻碍。通过3个月的观察,不同种密度叶面积提升速度较近,代表不同密度区域之间没有出现竞争。在其之后,高密度区域叶面积参数提升速度有所降低,中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依然增长快速。不过相对于前一阶段已经有所降低。此后出现叶子掉落,说明高密度区域苗木过于密集。
从不同密度叶面积参数发展趋势看,长序榆苗木的最大叶面积参数在9.1~9.2,高出这一范围将会出现掉落现象。根据最大叶面积参数与叶面积变化状态研究,低密集度单位整年最大叶面积参数仅有5.11。不难看出:没有吸取充足的营养;高密度单位叶面积参数尽管大,不过后一阶段将会相互抑制。而中等密度区域叶面积仅小于高密度单位的13%,整年不会有抑制问题发生,是最佳密度。
4.4 生物量的影响
苗木密度小其质量高。不过,过于稀疏将会造成养分得不到有效吸收,影响经济效益最大化。苗木干是苗木群体和个体对营养空间使用度的标准。根据不同密度划分为选择实验小范围,同时选择该范围的苗木5株,得出每株干物质量。不同密度干物质量差异明显。密度提高、苗木地上与地下全部有所降低。除了主根重外,剩余标准在不同密度差别较为明显,尤其是地上区域更为明显。基于群体上分析,如果不同密度株数比例为100∶150∶200∶250,地上重量参数比为100∶137∶149∶149,。由此得出:密度在30万株/hm2较小。再次条件下,密度提高1倍,地上总重将会提高到49%,代表苗木出现相互抑制,个体重量也会减小。另一方面,当密度为60万株/hm2与75万株/hm2地上总重量相近,表示2种密度临近限度参数。所以,在正常苗圃与经营管理状态下,1年长序榆苗木目的在45~60万株/hm2(表2)。
5 结语
综合分析,笔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密度对长序榆苗期生长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得出:第一,长序榆1年栽培苗木密度群体生长不同显著。高密度范围苗木封行较早,初始阶段快速生长低密度较快。当长到茂盛阶段后,密度对地径的影响逐渐显著,而不会对苗高造成较大影响。第二,密度的影响显示在苗木全部品质标准中,伴随着密度的提高,苗木的高度、地径、体积等都会逐渐减小。根茎生长受到阻碍效果显著,造成根茎变短、侧须根降低,根幅降低。第三,结合叶面积参数与群体生物量,得出45万株/hm2为最佳密度。第四,将苗高、地径作为分级标准,使用聚类方法展开苗木分层,将长序榆苗木分划分为Ⅰ级苗高>100 cm,地径>0.7 cm。Ⅱ级苗高60~100 cm,地径为0.4~0.7 cm;Ⅲ级苗高<60 cm,地径<0.4 cm。根据苗木质量与产量分析,在中亚热带区域苗圃与经营管理中,长序榆苗密度在45~60万株/hm2较为适合。希望对长序榆苗期生长起到帮助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春,张 颖.安徽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策略[J].安徽林业科技,2014(6).
[2]朱德云.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序榆的分布状况及保护对策[J].现代园艺,2015(4).
[3]徐红波,卢庭生.九江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序榆[J].国土绿化,2015(7).
[4]哀建国,朱向涛,俞琳.珍稀濒危植物长序榆遺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5(3).
[5]耿秀婷,黄成林,张华莲.宣城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2).
[6]童柳敏.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为动植物撑起一片天[J].浙江林业,2014(2).
[7]朱德云.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序榆的分布状况及保护对策[J].现代园艺,2015(4).
[8]徐红波,卢庭生.九江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序榆[J].国土绿化,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