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流派及其对现代中国景观设计的影响
2017-09-01彭邦云
彭邦云
摘要:介绍了现代西方景观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作品,分析了其主要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并就其对中国当代景观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地总结,也列举了部分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主要作品。
关键词:西方;现代景观;景观设计;流派;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05703
1 现代西方艺术运动与科学发展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景观设计是现代社会为了应对城市化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现代学科。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古典园林。在其发展初期,受到欧洲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颇大,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现代景观的奠基人唐宁和奥姆斯特德早期在英国的游历以及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尤其是奥氏在纽约中央公园中所追求的田园牧歌式的风景,较多的展现了英格兰自然风致园的深刻影响。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艺术运动及其对现代设计学的影响,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兴起对设计学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典型的事件就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的兴起,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设计师。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许多具有新思想的设计师和学者离开欧洲到美国避难,导致了新思潮在美国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美国景观学的现代化革新。20世纪40年代前后,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曾以Dan Killy、James Rose及Garret Eckbo等人为首掀起了景观设计向建筑学及新艺术思潮学习的高潮。其后,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以Ian McHarg 为代表的宾夕法尼亚学派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围绕自然过程和生态学为主的理论体系。此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在上述思潮的影响下,现代景观设计界涌现出了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设计大师。其中有些作品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而有些作品则体现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另外还有少数的作品则将景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 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
本研究中所讨论的现代西方景觀主要指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景观。现代主义景观是人们在反思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人与自我的种种矛盾过程中,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延伸而体现出来的设计作品。这些现代景观中也不乏带有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现代景观强调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景观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和模仿。主张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自由联想是现代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创作方法之一。现代景观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思想,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主义园林风格。
3 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3.1 结构主义
设计师Dan Killey在当代景观设计界因其作品常常是建筑空间的外延,富有极强的结构特征,因而被称为结构主义设计师。
Killey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毕业后,曾在住宅局工作,接触到许多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如路易斯·康和小沙里宁,并在他们的推荐下取得了建筑师从业资格。早期曾做过许多建筑设计作品。在二战期间,他在工程兵团的战略设施办公室服役,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和接触了较多的建筑师。在工作之余,他有机会赴欧洲参观了凡尔赛宫。在那里,园林中以几何形式组合的林荫道、树丛、草地、水池、喷泉等规则要素产生的清晰完整和无限深远的感觉让其印象深刻,并让他觉得这些都与之一直苦苦追寻的结构手段异常契合。从此以后,他的景观设计作品中就一直以清晰的规则结构为特点。
Killey的主要作品有米勒花园(Miller Garden)(图1)、达拉斯联合银行大厦广场、北卡国家银行广场、亨利·摩尔雕塑公园等。
3.2 极简主义
现代景观领域最著名的极简主义设计师是Peter Walker。Walker早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与他的老师Sasaki一起创立了著名的SWA设计公司。后来因为SWA较为强调团队风格,制约了其在作品中的个人发挥而独立开业。其作品简洁明了,往往体现出同一造景组合的不断重复。故而被认为是典型的极简主义景观设计。
Peter Walker 的作品有严格的几何秩序,注重人与环境的交流,人类与地球,与宇宙神秘事物的联系,强调大自然的谜的一般特征,如风声、水声、岩石的沉重,飘渺神秘的雾和难以捉摸的光,有人认为他对于景观设计的探索达到了景观设计的新高度。这一特征在加州橘郡的一处广场设计中最为明显,见图2。
Peter Walker的代表作品有哈佛大学特纳喷泉(Tanner Fountain)、加州的波特公园(Burnett Park)、日本筑波科技新城的广场设计、加州橘郡的广场设计、慕尼黑国际机场凯宾斯基酒店庭院设计等等。
3.3 地域主义
拉丁美洲两位著名的景观设计师Lius Barragan和Roberto Burle Marx被认为是地域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作品来源于对自己家乡人们生活的环境中要素的提炼和重新组合。对墨西哥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Lius Barragan而言,这些要素主要是热带地区鲜艳浓郁的色彩、从山地上顺势而下取水的水槽、小尺度的庭院等等。而对巴西设计师兼画家Roberto Burle Marx而言,这些要素则体现在海滨的波涛和丰富而艳丽的热带植物。这些特征和要素在饮马槽庭院(图3)和里约热内卢的滨海大道设计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前者的作品宁静而祥和,常常使用墙体围合出幽静的小空间,适合静思和闲坐。有人称之为“诗意心灵的庇护所”,也有人认为其中光影的变化和宁静的气氛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倾向。后者的作品喜欢使用曲线的构图,色彩鲜艳,大部分时候线条都是抽象的组合。
以上两位设计师在许多从事热带庭院设计的同行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模仿。美国洛杉矶的帕欣广场设计明显受到前者的影响,而创立于夏威夷的著名贝尔高林公司显然受到后者的影响很大。需要指出的是,贝尔高林广泛活跃在美国热带地区和中国的酒店庭院和居住区环境设计领域。
3.4 生态主义
宾夕法尼亚学派的影响使欧洲和北美出现了众多的生态优先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美国设计师Ian Mcharg、Richard Haag、John Ormsbee Simonds、George Hargreaves、德国设计师Peter Latz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致力于使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环境污染和景观设计问题,完成了较多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和案例设计,对棕地治理、植被恢复、生物栖息地规划、水体治理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涉及的作品主要是垃圾场的生态恢复或者废旧工厂的改建利用。这些作品许多还带有工业遗址保护的意义。
这些生态设计师的作品主要有:西雅图煤气厂,港口岛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园、芝加哥植物园、旧金山烛台文化公园、加州拜克斯比公园等等。并且都深深影响了现代景观的发展和年青一代的学子。
3.5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出现和不断发展。大地艺术的创作最初取材于美国中西部广袤的沙漠地带,由于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广为普及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受其影响,大地景观开始成为一种主要的景观流派,并且改变了景观设计师的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
大地景观的主要设计师有美籍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华裔设计师林樱、罗伯特·史密斯等等。较为著名的作品有螺旋防波堤、华盛顿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巴塞罗那北站广场、苏格兰宇宙花园等等。
3.6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首先影响于建筑设计。它在形式上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基于对传统秩序的批判,解构主义景观表现出与传统景观相矛盾突出的外在形态,一种不安定的动感表达的不仅是对原有秩序禁锢的挑战,更多的还是对发展景观空间的积极思考。
解构主义的著名作品和设计师并不太多,最为著名的是建筑师Bermard Tshumi在巴黎东北部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
4 现代西方景观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和风景园林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设计师开始尝试模仿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某些设计方法或者设计片段,也常常有一些著名的设计师或者团队到中国国内从事创作。国内的景观作品开始出现以下几个倾向。
4.1 生态主义作品大量出现
自20世纪90年代起,生态主义作品在中国国内开始不断涌现。典型的如俞孔坚和他的土人团队设计的一系列工业遗址公园、湿地公园和河道改造。如中山岐江公园、椒江永宁公园、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等等。这类作品关注后工业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和生态恢复。缺点是缺乏对细部的设计处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年国家层面出现的“海绵城市”,也有西方“LID”规划设计的生态思想。但在具体的实施上,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探索和试验阶段。就目前的规范标准和执行状况而言,反而出现了不太利于城市环境的问题。例如将污染严重的地面雨水直接排入绿地,造成绿地、土壤、地下水源的二次污染。
4.2 国际设计师的参与,西方现代主义景观直接出现
国际交流的增强,许多国际知名设计师和团队的参与,西方流行的现代景观直接出现在中国。近几年较为知名的就是上海长宁体育运动公园,由欧洲知名的建筑事务所设计。该作品的人行步道系统由上下两层组成,带有较强的解构主义色彩。并且所有构筑物的设计带有参数化设计的明显痕迹。
4.3 各种现代设计手法大量出现,以模仿居多
年青一代的中国设计师很多可能并不了解现代景观的设计语言的哲学释义。但对形式感敏感而且热衷于模仿。特别是在小尺度的社区环境和构筑物、铺装的设计上,显得有些盲从。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楼盘的环境设计中使用解构主义的手法,使用不连贯的空中走廊,使用上极其不便。或者在水景的设计中模仿Lius Barragan的输水道式的跌水和鲜艳的色彩。有一段时期,甚至在道路绿化中使用了大地景观的手法,堆出高高的棱台地形。
随着国内行业的进步,相信这种盲从的形式主义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会是与文化发展相契合的、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沈守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三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向荣,林菁.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堅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