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让创新资源流动起来
2017-09-01李焱
李焱
中关村正在不断发挥枢纽作用,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开放与流动。通过打造“中关村升级版”,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技术合同成交额3067.5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3,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中关村308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3/4在北京以外地区实现,对外辐射收入超过1.6万亿元,辐射带动力迈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中关村推动开放式创新,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聚集了英特尔、微软、IBM等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有力支撑和引领了全国科创中心建设。
海納全球资源
位于美国硅谷核心地带圣克拉拉市的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已成为中关村企业走向硅谷、走向世界、参与创新创业全球化进程最具影响力的平台。
“硅谷作为全球创新潮流的引领者,其发展经验非常值得中关村学习借鉴。建立硅谷创新中心就是中关村主动融入硅谷创新生态体系,通过跨界融合、开放共享、促进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为社会发展创造更伟大价值的战略性举措。”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创新中心将致力于整合硅谷优质企业,联通中国优质资源,通过建立专业的对接平台为硅谷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资源支持。通过中美资源的整合促成技术的二次开发,并形成产业协同,打通中美产业对话窗口。针对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将产业相对应的硅谷优质企业集聚到一起,并将中国该产业的领头企业带到硅谷。还将增加知识产权与专利流通性,开启科技金融窗口,通过高端科技专利代理、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方式促进企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并产生实际效益。
中关村通过搭建国际孵化和资本运营平台,加快整合国际资源。除硅谷创新中心之外,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德国海德堡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关村企业在德国和欧洲发展打造对外沟通平台,促进双方高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关村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更加积极主动配置国际资源,发挥中关村全球创新网络枢纽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开放与流动。
《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有120家企业在中关村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据了解,苹果公司在中国第一家直接投资的研发中心落户中关村朝阳园,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除研发中心外,一些国际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如美国知名加速器Plug&Play等也纷纷入驻中关村创业大街。
与此相对应,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如太库、天作、盛景网联、溢思得瑞、中加联合创业营等通过跨境合作,纷纷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外机构合作,汇聚以色列、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全球各地的优秀创业项目落户中关村。
中关村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竞争。如北京新能源汽车超前布局,继美国硅谷、德国亚琛、美国底特律、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德累斯顿5大海外研发中心之后,即将启动日本东京和意大利都灵的两大海外研发中心建设,这标志着中关村海纳全球资源的顶级研发体系初步成型。
据统计,2016年中关村企业发起的境外并购案例45起,较上年增加8起,披露并购金额396.9亿元。其中,利亚德募资12.2亿元收购拥有全球领先的3D光学动作捕捉技术的NP公司100%股权,助力利亚德迅速拓展北美等国际市场,加快实现海外和国内业绩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协同创新见成效
中关村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对外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创新发展。
记者了解到,中关村企业、相关机构发起成立了“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促进会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经贸产业园区建设及科技产业转移等内容,建立企业走出去合作共同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合作服务平台。目前,中关村已经有一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如神雾集团的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生物质及生活垃圾处理、冶金有色等先进技术已经成功“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开展了多个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在为当地发展经济、防治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中关村跨区域协同合作继续深入,跨区域并购持续火热。中关村已与全国60多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京外地区合作共建园区(基地)15个。中关村企业在境内京外设置分支机构近1.1万家,遍布国内所有省级行政区;中关村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收入约3/4在京外地区实现。2016年,示范区企业境内京外企业并购案例数达247起,并购总金额793.3亿元,总金额同比增长33.8%。中关村企业国内外埠并购地区拓展至27个地区。
此外,示范区积极落实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搭建协同创新重要载体。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2016年11月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揭牌,45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规模超过350亿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已有11个项目进行签约,总投资244亿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试点示范作用明显,围绕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研发四大产业进行布局,发展初具规模。
日前,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在宝坻区正式成立。由中关村与天津市宝坻区联合打造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将于今年开建,首次采用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模式,2019年将具备企业入驻条件。未来,科技城将主要承接北京中关村在互联网、生物工程、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任务。同时,为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关村科技城推出多项举措,从人才引进、科技奖励、融资租赁等政策方面给予保障。
据了解,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预计可吸引落地投资额400亿元,创造税收57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7万,吸引常住人口5.8万人。14.5平方公里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重点打造以能源互联网、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科技服务为核心的四大产业板块。科技城项目一期占地4131亩,目前已经如期动工。
分园特色化发展
中关村按照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部署要求,支持各分园强化创新功能,明确分园功能定位和特色产业,加强对全市十六个城区和郊区分园的总体调控引导。
城区各分园发力“瘦身健体”,聚焦“高精尖”产业,加快产业升级,高端化、服务化、特色化发展特征明显。
海淀园持续腾挪与置换,加快引进高端要素,发展高精尖产业,于2016年7月开街的“中关村智造大街”即由低端商业业态迁出改造而成,已成功打造为智能制造“生态圈”特色街道。朝阳园强化科技服务功能,发展优势新兴行业,培育升级“高精尖”产业项目,先后引进阿里巴巴、苹果(中国)研发中心等大型企业入驻。丰台园着力聚集高端要素及载体,打造国际石墨烯中心,零工社区、华夏幸福创新中心先后落地。截至2016年末,中关村城区分园实现总收入26925.2亿元,占示范区整体72.7%,同比增长11.8%,持续有效地为中关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中关村各郊区分园积极对接城区创新资源和重大项目,实施疏解与引进并举措施,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探索形成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造血机制。
今年1-2月,中关村郊区十园收入增速和比重双双创新高。实现总收入1772.6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9个百分点;收入占示范区比重延续上年上涨态势,并首次突破30.0%。其中,怀柔园增速持续引领各分园,实现总收入71.4亿元,同比增长72.4%。随着怀柔科学城建设加快,“千人计划”首个双创基地落户、中关村发展集团与怀柔区深化合作等项目不断落地,将进一步助推怀柔园快速发展。门头沟园、亦庄园增速大幅提升,分别为58.3%、41.9%;昌平园、平谷园和通州园增长态势良好,分别增长22.1%、21.1%和15.1%。延慶园借助世园会、冬奥会等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环保、园艺、体育、互联网+等产业领域对接活动,启动“长城脚下的创新家园”区一级开发手续办理,加大园区闲置资源盘活利用,经济运行速稳质优。
中关村管委会日前出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涵盖了绿色生态园区建设、存量空间资源盘活改造、人才住房保障、特色园区和创新社区建设、“高精尖”项目落地、智慧园区建设、服务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7个重点资金支持方向,16个支持点,将进一步加强对分园、特色园区、创新社区、空间资源盘活改造等建设或运营管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