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寿山石雕刻工艺的创新

2017-09-01王光平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石雕

□王光平

浅论寿山石雕刻工艺的创新

□王光平

据考证,寿山石雕刻工艺始于两汉,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寿山石雕实物最古的应属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当时的人们用寿山石雕刻的小猪作为墓葬的随葬品。寿山石猪,呈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而成的,其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寿山石温润脂腻,晶莹璀璨,柔而易攻,更适合于雕刻创作。改革开放以来,寿山石雕刻蓬勃兴起,雕刻工艺品行销天下,已成为中国玉石雕刻工艺中别具特色的奇葩。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如何不断提高雕刻作品的品位,使寿山石雕刻业能长盛不衰。我觉得其中关键环节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艺术需要。本文就这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一、传承与创新

自古以来,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人们喜爱、崇拜的艺术题材,经过历史积淀、充实、完善,成为代代传承的传统艺术,这是思想文化的精华,具有深厚的基础、深远的意义和极强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必须有新的表现、新的发展。只有对雕刻艺术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赋予时代的意义,才会永葆艺术魅力。事实上,传统题材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都留有创新的痕迹。传承是“源”,创新是“流”。创新离不开传承,不然,艺术之树就会萎缩、枯干,成为无本之木。但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呆板的仿古,不能将传承与复古等同起来,要有创新的意识,去接受、继承、发扬传统的东西。

谈到寿山石雕的艺术创新,其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有丰厚的资源。但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例如,清代玉雕大师杨玉璇的“审曲面势”和林卿清的薄意,正是“在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精神涵养,勤学苦练,在活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静的体验中,自然能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20世纪玉雕大家周宝庭的古兽,也是在古拙浑朴的外形下蕴藏着气定神闲、超然物外的精气神之底蕴。雕刻师不仅要学习继承传统,更要敢于创新,不断创新,还要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继承传统手法,增加自我修养,学习文化,体验生活,不断创新。我创作的《弥勒佛》《福在眼前》《禅》《金童献寿图》《天机不可泄露》,以石之天然玉色、俏色,突出其清纯高洁的形象,构成了意象与审美意义的相互呼应。寿山石的雕刻创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繁简适度、疏密有序、以少胜多等艺术处理手法,可以使作品达到生动自然、富于生命力的美的境界。

二、创新与审美观

寿山石的雕刻、施艺,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观,不同的审美观有不同的作品。所谓美,不仅要形美,更要意美,也就是说能传神、有意境、富有韵味。雕刻作品的美学元素,“神”是核心。“形似”为了“神似”“神似”高于“形似”,重于“形似”,正如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所讲的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艺术作品有了好的神态,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力。寿山石雕作品的艺术美感效果,取决于石质性能能否被艺人合理地运用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每种玉石都会有一定的瑕疵,寿山石也不例外,常见的寿山石中往往会存在斑点、裂痕、画线等缺陷,这些就要求艺人在具体的雕刻中,要把石质的优点放在首要位置并充分利用,做到神似、巧色。巧妙利用瑕疵创新,瑕疵也会变成美的一面。寿山石雕不注重追求造型或形体上的相同,它更强调表现出一种神似,即顺应石质的形态,表现天人合一的艺术风格。

寿山石人物雕刻

寿山石人物雕刻

三、创新与巧作

寿山石雕刻工艺流传千百年,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巧雕风格。其工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巧雕风格的创新。在雕刻界,寿山石雕最注重的是“相石取巧”,即雕刻艺人的构思要根据石材的形状、纹理及色彩等特点,做到因材施艺、因势造型、因色取巧,这样才能把石材的自然色相与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寿山石雕中,俏色应用是其最大的特色。寿山石的颜色特别丰富,而且色彩也特别绚丽,是难得的雕刻材料。石雕艺人在进行雕刻时,第一步就是相石。所谓相石,就是雕刻艺人根据石材的形状以及颜色等进行构思的一个过程,并且这种构思要一直贯串到雕刻的整个过程中。一件优秀的寿山石雕作品,是绝不会出现拼接现象的,基本上都是因势造型,保持了石材的天然特色。

艺术作品中的巧作,切记故弄玄虚,追求花哨,必须遵循诸如统一、节奏、夸张等美的法则和表现手法。艺术品雕刻,主要体现在以一种部位或形态作为基点或主体,其他部位或形态予以呼应;对不同的质与不同的色,协调布局,构成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统一性,而不是杂乱无章、形态扭曲的粗制滥造。夸张,主要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来扩大事物的本来特征,以求得醒目而炽烈的形式美。

每一块寿山石都是有灵性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和“语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执着于自己的创作理念,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技艺和艺术理念,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个人艺术特色的作品。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瑰丽的国学资源,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也构成了一个巨大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雕刻家要强化自觉意识,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寻求心灵的契合,让寿山石雕刻艺术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 千岩居工作室)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石雕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研究
不灭的初心(节选)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兽医也能做“御医”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