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铁仔山古墓群西区调查简报
2017-09-01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宝安区文物管理所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深圳市宝安区文物管理所
深圳宝安铁仔山古墓群西区调查简报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深圳市宝安区文物管理所
铁仔山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臣田社区,呈长条状,西北—东南走向,海拔203米,西南距珠江口2000米。古墓葬群分布于铁仔山东南山坡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2°33′、东经113°50′(图一)。 自 1983 年至 2000 年,深圳市、宝安区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在铁仔山东南坡的山脚下(原华宝饲料厂内)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0多平方米,发现汉代至清代的各类古墓葬300多座,出土了“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纪年砖、东汉人头印纹砖,以及一批铜器、铁器、陶瓷器、玉器等重要文物[1]。2000年发掘之后,B区被保留了下来,建立了保护大棚,2010年B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配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订“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铁仔山古墓群保护规划’”,搞清楚铁仔山古墓群西区古墓葬的分布情况,在宝安区文体旅游局的支持下,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与宝安区文物管理所于2014年10月20日至11月25日,对铁仔山西区杧果树林园区进行了调查勘探。由于铁仔山地表植被茂密,山坡土层中石块较多,本次调查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又随机选择三处地点试掘了3个探沟(T1—T3),试掘面积40平方米,发现和清理了2座残东晋砖室墓 (14TZS-M01、14TZS-M02)和1座清代土坑二次葬墓 (14TZSM03)。现将调查及试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深圳市宝安区铁仔山古墓群位置示意图
一、探沟分布及地层情况
本次调查的地点位于原华宝饲料厂后院西北侧的山坡,地块呈东西向长方形,现为杧果园,南6米处即为原华宝饲料厂家属楼房,北为铁仔山山坡,东接铁仔山古墓群保护大棚,西连围墙。因该地块未被政府征收,调查试掘布探沟时选择性避开杧果树,T1—T3分别选择在该地块的东部、中部和西部。
(一)探沟情况
T1位于杧果园的东南部,东侧靠近铁仔山古墓群保护大棚,原是华宝饲料厂挖的一个排水沟,水沟内布满杂草和生活垃圾。探沟长6米,宽3.2米,面积为19.2平方米,清理水沟底部时即发现墓葬券顶,经清理,发现是一座已经受到破坏的砖室墓(14TZS-M01)。 (图二)
T2位于杧果园的中部偏东,探沟长5米,宽2米,面积为10平方米。之前当地农民曾在此山坡修建梯田,地层扰动较深。上层为表土层,呈黑灰色,厚20~35厘米,在探沟东北部表土层中发现2件残四系陶罐,陶罐北侧发现6枚棺钉,2枚宋代钱币。表土层之下为扰土层,厚0.3~1.6米。在扰土层下发现东晋砖室墓(14TZS-M02)。在探沟内仅揭露该墓室的西南部分,约一半,墓室的另一半还压在杧果树下,由于杧果树还未被征收,被压在树下部分的墓室没有清理。(图三)
图二 T1平面示意图
图三 T2平面示意图
T3位于杧果园的西部,紧贴原华宝饲料厂临时职工宿舍。由于受场地所限,探沟长3.3米,宽3米,面积约为10平方米。探沟上层表土厚0.2米左右,黑灰色,在探沟东北部表土层中出土2件残四系陶罐。扰土层厚0.2~0.8米,在探沟西侧的扰土层中出土1件酱釉三系陶罐,较完整,罐内有1件白瓷杯。在探沟北部扰土层下发现1座清代土坑墓。(图四)
(二)地层出土器物
1.T1无出土器物。
2.T2
四系陶罐 2 件。 14TZS-T2①:1、2,出土于表土层中,口沿部分均残损,据器形分析,应是四系陶罐。直口,溜肩略平。均高22厘米,腹径26厘米。14TZST2①:1罐内出土1件明代白瓷小碟残片(14TZS-T2①:4)(图五:1)。
图四 T3平面示意图
图五:1 T2①:4白瓷小碟
图五:2 T2①:3熙宁元宝
北宋钱币 2 枚。 14TZS-T2①:3,圆形,方孔,铜质,较完整,正面楷书“熙宁元宝”,“熙宁”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熙宁年间自1068年至1077年。直径2.3厘米,方孔边长0.6厘米(图五:2)。另一件残损,只剩一半,字迹模糊,不能辨认。
3.T3
酱釉三系陶罐1件。14TZS-T3①:1(图六),自口沿施酱釉略超过肩部,直口,圆唇,斜肩,三系安置在颈肩结合处,鼓腹,最大腹径接近肩部。口径8.5厘米,腹径17.5厘米,底径9.2厘米,胎壁厚0.4厘米,通高15.3厘米。
明代白瓷杯 1件。14TZS-T3①:2,被放置在三系酱釉罐内,推测为酒具。敞口外撇,直壁,圈足。口沿略残。口径6厘米,底径2.4厘米,高3.5厘米,胎壁厚0.25厘米。(图七)
清代酱釉四系陶罐2件。14TZS-T3①:3自口沿施酱釉至下腹部,不到底,溜肩,鼓腹,最大腹径近肩部,平底内凹。口径9.5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13厘米,通高27.5厘米,胎壁厚0.4厘米。上部残破,腹内有1件青花小盘残片。14TZS-T3①:4自口沿施酱釉至下腹部,不到底,溜肩,鼓腹,最大腹径近肩部,平底内凹。口径9.5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13厘米,通高27.5厘米,胎壁厚0.4厘米。口沿残破。(图八)
二、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
(一)东晋砖室墓 2座
在T1和T2各发现1座东晋长方形砖室墓。墓葬修筑于铁仔山南坡的平缓山坡上。
1.14TZS-M01
图八 T3①:4酱釉四系陶罐
位于T1中央。方向168°,为券顶单室砖墓。墓道在墓室南方,早年挖排水沟时被破坏殆尽。墓门无存,墓门处仅残存部分开挖墓圹的痕迹。墓室呈直壁。墓室长440厘米,墓圹宽175厘米,墓壁外宽140厘米,内壁净宽108厘米;残存北端墓室券顶60~120厘米,墓室券顶内净高120厘米。填土为五花土,内有较多砖块、石块,及少量陶瓷片。
图六 T3①:1酱釉三系陶罐
图七 T3①:2白瓷杯
墓室三壁用顺平砖错缝砌筑,墓室南部受到严重破坏,西壁残存坡状墓墙;东壁南端无残存墓砖。墓室修筑方式,东北西三壁用平砖错缝顺砖砌筑,直壁,东西两壁由下至上稍有内收。东西两壁下部均采用平砖平砌,错缝叠压至五层。第六层为构筑仿窗棂效果,采用侧立斜砌,在平砖面上倾斜45°,在墓壁面上形成棱角。但在墓室北壁第六层却是采用侧砖竖平砌的方法,并采用两砖与墓壁砌平整、两砖回缩2厘米,这样交错砌筑的方法,起到象征窗棂的装饰作用。在侧立斜砖上平顺砌两层平砖,平砖上竖砌一周侧砖,侧砖面凹凸不平,侧砖之上再平顺砌两层平砖,竖直墓壁砌筑完成,高度达78厘米。而后再在两侧墓壁上起券。墓室北壁直接砌平砖顺砌至墓顶。(图九)
墓室顶部用楔形砖筑券弧顶。墓室券顶南部及中部坍塌,仅残存北端部分券顶。券顶砖采用单砖顺向侧卧缝起券,个别处为排券,多用楔形砖,少量平砖,砖与砖上部缝隙较大,缝隙处用半砖填缝或使用砂岩石块填塞。券顶内部砖与砖之间挤压紧密,券顶内壁不太平整。每一道券顶使用36块楔形砖砌成圆弧。(图十)
墓室地面平坦,地面中央自北向南平砖平砌三道横线,每一横线使用三块砖平铺而成,可能用作支垫棺椁。在墓室地面南端近墓门处,出土1件陶纺轮。
墓室壁砖为青砖,有两种,第一种为平砖,长 34~36 厘米,宽 15~16 厘米,厚 5~5.5厘米,主要用于修筑墓壁。砖由于烧制火候不均匀,呈现多种颜色,有青灰、橘红、橘黄、青蓝色等。青砖多为素面,个别有几何图案装饰,有祥云纹、直线纹、斜纹及各种复合菱格纹、“米”字纹等。其中菱格纹又分大中小三种:大菱格纹砖,正、背两面都有菱格纹,菱格对角尺寸为4×3厘米;中菱格纹砖,菱格对角尺寸为3×2.2厘米;小菱格纹砖,菱格对角尺寸为2.2×1.6厘米(图十一)。 “米”字纹砖,纹饰装饰在短侧面(俗称“顶头”位置)。“二”字纹砖和叶脉纹砖(图十二),纹饰装饰在长侧面(或“侧立面”)。以上纹饰均使用印模制成。第二种为楔形砖,一侧厚、一侧薄。长36厘米,宽15厘米,厚侧面5.7~6厘米,薄侧面2.5~2.7厘米,主要用在券顶处。
出土器物有:
陶纺轮 1件(M01:1)。出土于墓室南部中央近东墓壁处。圆形,断面呈菱形,中央有孔,孔内残存有细铁锭,中央厚实,边缘平薄。直径3.2厘米,厚1.9厘米,孔径0.3厘米。(图十三)
铁削 1件(M01:2)。出土于东侧墓壁中部砖缝之中,长条形,一侧有刃,锈蚀严重。残长14厘米,其中柄长2.6厘米,宽3.5厘米,厚0.3厘米。
2.14TZS-M02
位于T2东部,在清理扰土层后发现。墓向朝北偏东,方向212°,为券顶单室砖墓。墓道在墓室南,已经被早年挖沟时破坏。墓室在探沟内仅暴露南半部,北半部分被压在杧果树下,清理时,仅清理墓室南部和墓室北部内部。墓门也被破坏,墓门处残存部分可以看到墓门的遗迹,墓西侧墓壁砖单层平砖平砌铺,呈直壁。墓室长450厘米,墓圹宽145厘米,墓壁外宽130厘米,内壁净宽92厘米。墓门部分,东侧仅保留墓壁一平砖,西侧保留6层砖,残高29厘米。墓北部保留部分券顶,券顶中央在种植杧果树时被损毁。(图十四)
墓室修筑方式,东北西三壁用平砖错缝顺砖砌筑,直壁,东西两壁由下至上稍有内收,壁面不甚平整。东西两壁下部均采用平砖平砌,错缝叠压至第11层,竖直墓壁砌筑完成,高度达45厘米。东西两侧墓壁自第12层砖上面开始起券,墓室北壁直接砌平砖顺砌至墓顶,墓顶使用楔形砖修筑,楔形砖形制尺寸与M01相同,自墓室底至券顶102厘米(图十五)。 墓室底即为生土。墓室填土为五花土,内有较多砖块、石块,陶瓷片很少,无器物出土。与M01相比,该墓砖花纹很少,烧制火候较低,颜色较杂。
(二)清代竖穴土坑二次葬 1座
图九 M01斜楞砖砌筑平剖面示意图
图十 M01墓室北壁(自南向北拍摄)
图十一 M01叶脉纹砖
图十二 M01双面菱格纹砖
图十三 M01:1陶纺轮
14TZS-M03位于T3中西部,开口于扰土层下,略呈圆形,弧壁,平底,口大底小,东西长130厘米,南北宽120厘米,深68厘米。(图十六)
出土器物
出土两套东西向并排放置的清代带盖陶罐(当地俗称“金坛”),罐内残存骨骼。一套盖罐3件,其组合为,陶覆盆1件,盖钵1件,罐1件。陶盖钵盖在陶罐口沿上,覆盆盖在盖钵上。
陶罐 2件。硬陶质地,圆鼓形,平口,圆唇,折沿,素面,鼓腹,溜肩,平底内凹。口径24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19.5厘米,通高48厘米。
陶盖钵 2件。硬陶质地,橘黄色,圆形,敞口,圆唇,圜底,素面。直径23.5厘米,高5厘米。
陶覆盆 2件。硬陶质地,陶胎黄色,盆内壁施酱色釉,平沿,直腹,平底,素面。口径34厘米,底径18.5厘米,高13.5厘米。
三、结语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位于铁仔山古墓群B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大棚西侧的杧果树林地块。调查目的主要是搞清楚该地块有无古墓葬分布,以及墓葬的年代、形制结构等问题。
(一)经过调查试掘,从随机选择的三处调查探沟中均发现有墓葬,证实该地块确有古代墓葬存在,其中M01和M02为砖室墓。虽然T3没有发现砖室墓,但在清理探沟内扰土时,在探沟东部灰沟内发现有青砖块,其砖块与修筑M01、M02所用青砖高度一致。至少说明T3中附近可能也存在有砖室墓。同时也证明该地块不仅分布有墓葬,而且古代墓葬的分布还比较密集,墓葬的年代也比较早。
图十四 14TZS-M02(自南向北拍摄)
图十五 M02楔形砖
图十六 M03平剖面示意图
(二)墓葬年代的认定。1.M01的年代:该墓早期被破坏,仅在墓内南部墓门处底部出土1件陶纺轮随葬品。(1)该陶纺轮与《深圳铁仔山古墓群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第296页所记录的东晋墓图五:11之纺轮M57:4几乎完全相同[2];(2)该墓的墓葬形制、结构、修筑方式,均与铁仔山古墓群现存东晋墓葬以及与 《简报》292页所记录的M19基本一致;(3)修筑墓葬所用墓砖,其大小尺寸、花纹及制作方式,与铁仔山古墓群内现存东晋墓墓砖极为相似,也与《简报》内所记录的东晋墓墓砖形制一致。根据以上三点分析,可以判定M01的年代为东晋。
2.M02的年代:该墓形制结构与所用墓砖均与铁仔山古墓群内现存东晋墓形制结构及墓砖基本相同,也与《简报》292页所记录的M19东晋墓基本一致,所以可以认定M02的时代也是东晋。
3.M03的年代:该墓出土的两套陶罐葬具,其造型及葬具组合与一般清代中晚期二次葬陶罐造型、组合基本相同,也符合清代二次葬的习俗,因此可以认定M03的年代为清代晚期。
(三)通过此次的调查试掘,可以确定铁仔山古墓群西区的古代墓葬分布比较密集,而且有年代比较早的墓葬。
参与调查人员:李海荣 孙 明 齐尽三 陈 宁
执 笔:孙 明
绘 图:齐尽三
摄 影:孙 明 马佳骥
[1][2]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博物馆、宝安区文化局:《深圳铁仔山古墓群发掘简报》,《华南考古》第2期,文物出版社,2008年。
[责任编辑 刘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