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读:提升阅读教学的“利器”
2017-08-31邵张裕
邵张裕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应突显小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问题导读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说问题导读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利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导读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导学;课堂效率
人们常说,好的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在小学语文中阅读课堂中,需要老师进行引导,让同学们学会自己阅读,找到阅读的技巧,提升阅读能力。在现如今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提高阅读的效率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应该深思的问题。问题导读是一种高效化的手段,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利器”。
借助问题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前,老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用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去完成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教学的目标转换为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奋斗。阅读阶段对于导读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合理,要具有启发性,以此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课时,初读环节笔者设计了以下导读问题。问题一:这一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一个人物?问题二:课文描写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故事,故事情节又是怎么样的?问题三: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你觉得司马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导入,让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带着这三个问题去阅读,寻找答案,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于问题的设置不应该过难,问题频率也不应过大,只需要设置简单的问题即可。难度越大,就会给学生的阅读造成压力,让他们失去阅读的兴趣;问题太多,同学们又无法在短时间内解答,给他们造成心理的恐慌。因此,老师一定要把握有度,避免阅读教学出现质量问题。
借助问题导读,突破阅读难点
在学生完成前期的初读之后,对文章的整篇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那么就可以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研读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于问题的设置,老师一定要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结合教学的目标,把重点反映在问题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把握好引导学生的技巧,只有让他们学会独立阅读和解答阅读问题,才能让课堂更有效。
重点内容的引导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以及重点解读内容,这部分也是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也就意味着,只要精华部分研究通透,那么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就会更加到位。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置,老师一定要精心准备,采用递进式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例如,《珍珠鸟》这一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珍珠鸟和“我”之间的关系日渐亲密的详细描写,在教学中,笔者基于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研读,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对课文的语言以及情感进行深入化理解,从而达到高效阅读的目标。
留白处的引导 在文章中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叫做留白,这留白之处能让鉴赏者有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老师可以针对这样一种方式展开阅读,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联想到当时的情景,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
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基于这一留白,在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學生进行反复的阅读,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在这样的感受中,有的同学认为男主的心是愧疚的,也有的同学认为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通过同学们自述完之后,老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大黑骡子是因为什么而死去”?如果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大黑骡子还会死么?战士会死么?无辜的百姓会死么?问题一抛出,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学们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发表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借助问题导读,总结阅读收获
阅读的最后阶段,其实就是对前期的初步阅读和深入阅读做出总结,通过全面理解文章,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消化,这个节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它主要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反思和研讨,总结阅读所带来的收获,丰富他们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在学生对这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把握以后,特别是刘伯承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入了解以后,笔者组织学生对刘伯承这一人物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剖析,特别是对刘伯承身上所具有的这一种精神进行了赞扬,有的学生还通过对比的形式把自己与刘伯承进行了对比,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显然,学生这样的文本阅读是十分高效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促进了他们语感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基于教学内容设置导学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提升小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