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仪征刘集联营1—4号西汉墓发掘简报

2017-08-31仪征市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底径陶器口径

仪征市博物馆

江苏仪征刘集联营1—4号西汉墓发掘简报

仪征市博物馆

1994年至1997年,扬州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在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相继清理了四座西汉早期竖穴土坑木椁墓。四座墓葬出土文物达200多件(组),以釉陶器和漆木器为主,还有少量铜器、玉器。从墓葬分布规律分析,它们应为庙山汉墓的陪葬墓群。墓葬之间的差别应与墓主的身份等级有关。

仪征 西汉 竖穴土坑木椁墓 庙山汉墓

1994—1997年,扬州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在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相继清理了四座西汉墓葬[1]。由于种种原因,发掘资料未予及时整理,年深日久,加之当时保护条件及资金、人力有限,一些资料有所散佚,一些文物如漆木器自然损坏。今我们尽可能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力求使墓葬及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完整地呈现。现将整理情况报告如下。

刘集联营汉墓位于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谢庄、赵庄组,南距仪征约16千米,东距扬州约15千米。该地属蜀岗丘陵地带,东南与庙山汉墓相距约1千米(图一)。1994年以来,当地砖瓦厂在取土时相继暴露西汉墓四座,扬州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闻讯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的四座墓,编号分别为94LYM1、97LYM2、97LYM3、97LYM4(以下简称M1—M4)。M1位于201县道西侧84米处,M4位于M1东侧8米处,M2、M3位于M4北侧50米处(图二)。

四座墓皆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坑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四壁平整光滑。坑内填五花土,经过夯实。近椁顶处及椁四周均填青膏泥。青膏泥油滑细腻,富有黏性,椁顶上厚约40~50、四周厚约10~40厘米,椁底平铺在生土之上。葬具为木棺和木椁,由于深埋及青膏泥的密封,保存情况较好。棺椁结构主要有平列、套榫和扣槽三种,十分牢固。

随葬器物主要置厢内,亦有少量置棺内。有釉陶器、灰陶器和漆器、铜器、玉器等。釉陶器火候较高,质地坚硬,胎呈灰白色,亦有少量呈暗红色,外施青黄釉。漆器以木胎为主,器表一般为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并用朱漆、黑漆、褐漆等绘出花纹或图案。

一、M1

(一)墓葬形制

M1的墓向180°。坑口长6、宽4、坑深4.5米,木椁长4.24、宽2.9、高1.38米,用楠木拼合而成。椁底板4块,纵铺,厚0.24米。椁墙板4块,两侧板长4.24米、两挡板长2.46、高1.16、厚0.24米。侧板的两端内侧各开一浅竖槽,挡板卡在槽内。椁顶横置8块盖板,长约2.64、宽0.4~0.5、厚0.2米,平铺在墙板之上。椁内用隔板分隔成棺室和4个边厢,隔板厚6厘米。边厢上部均有薄板,薄板厚0.2、宽0.46~0.66米,卡在隔板与椁墙板的浅槽内。南边厢长2.4、宽0.52米,出土鼎、盒、壶、瓿等各类釉陶器,东边厢长2.8、宽0.5米,出土盘、耳杯、奁、笥等漆器,西边厢长2.8、宽0.46米,出土木俑,北边厢尺寸与南边厢同,出土弩、盾、虎子、熏等。椁中部为棺室,棺室长2.6、宽1.3米,棺室上部亦有薄板2块,宽0.66米。棺室内置一棺,棺用整段楠木刳空成棺底和棺侧墙,侧墙两端内侧开竖槽,插入两端板,棺的两侧墙板与盖交接处有凹凸槽卡合,棺长2.2、宽0.8、高0.8米。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棺内人骨尚未朽烂,头向南,身下为彩绘镂雕漆笭床(图三)。

图一//刘集联营墓群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刘集联营墓群墓葬分布图

图三//M1棺椁结构平、剖面图

图四//M1出土器物平面分布图

(二)出土遗物

墓中随葬器物较为丰富,有釉陶器、漆木器、铜器等83件(图四)。

1.釉陶器

44件。器形有鼎、盒、壶、瓿、罐、洗、釜甑、熏、虎子等。主要出土于南、北边厢内。

鼎8件。置南边厢内。钵形器盖,盖上立三钮,钮下部有半圆形穿。器身子母口,弧腹,中部有一道凸棱,三矮蹄足,平底。两长方形附耳,耳有长方形穿。外施青黄釉,局部脱落。M1‥9,耳面、足部均饰卷云纹。口径16.9、底径14、通高19.1厘米(图五‥ 1;彩插一‥1)。M1‥21,耳和足均无纹饰。口径16.5、底径14、通高18.6厘米(图五‥2)。

盒9件。置南边厢内。覆碗形盖,器身子母口,平底,矮圈足。外施青黄色釉。根据腹部形态分为二型。

A型3件。M1‥4,腹壁较直,盖上饰两道弦纹间以两组八字形戳点纹。口径16.5、底径13.5、通高16.8厘米(图五‥ 3;彩插一‥2)。

B型6件。M1‥7,弧腹下收,盖及口沿下饰数道弦纹。口径15.5、圈足径10.7、通高16.5厘米(图五‥4)。

壶9件。置南边厢内。形制基本相同。盖圆弧,壶面饰三周弦纹,上有蘑菇状捉手,盖缘内侧有凹槽,合于壶口之上。壶口微侈,长颈,腹上部圆鼓,高圈足外撇。肩部附一对蕉叶纹耳,耳上下堆贴涡纹。外施青釉。依腹部纹饰分为三型。

A型6件。M1‥29,肩腹部三周弦纹间以两周水波纹。口径12.2、圈足径12.9、通高35厘米(图五‥ 5;彩插一‥3)。

B型2件。M1‥31,肩腹部饰三周弦纹。口径9.6、底径13.2、通高33.6厘米(图五‥6)。

C型1件。M1‥32,盖面三周弦纹间以八字形戳点纹两组,肩腹部弦纹间由上至下饰以戳点纹两组,水波纹一组,间以弦纹。口径12.9、底径12.8、通高34.7厘米(图五‥7)。

小壶1件。置于北边厢内。M1‥63,盖圆弧,上有蘑菇状捉手,盖面饰三周弦纹,盖缘内侧有凹槽,合于壶口之上。壶口微侈,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矮圈足微外撇。肩部饰三周弦纹间以两周戳点纹。腹部以上和口沿内部及器内底部均施釉,釉色光洁莹润。口径8.7、底径6.9、高18厘米(图五‥8)。

瓿9件。置南边厢内。形制基本相同。盖上部圆弧,上有蘑菇状捉手,器身子母口,圆唇,平沿,溜肩,鼓腹,平底,下有三扁矮足,肩部有一对宽扁耳,耳面上翘,耳上饰圆圈纹和叶脉纹或人面纹,肩腹部饰水波纹、戳点纹,间以弦纹,外施黄绿色釉。依腹部纹饰分为二型。

A型4件。M1‥6,盖饰三周弦纹,间以三周水波纹,肩腹部自上而下饰有戳点纹、八字纹、圆圈纹、栉齿纹、水波纹,耳饰圆圈纹及网格纹,下衔圆环。口径13.2、底径20.5、通高26.7厘米(图五‥ 9;彩插一‥4)。

图五//M1出土釉陶器(一)

B型5件。M1‥23,盖面饰三周弦纹,间以两周戳点纹,肩两侧各置一对宽扁耳,耳上饰有人面纹,模印有眼、鼻、口、须。口径11.8、底径18、通高24.6厘米(图五‥10)。

罐1件。置南边厢内。M1‥59,带盖,圆弧,上有蘑菇状捉手,罐直口,溜肩,鼓腹下收,平底,肩腹部饰一周戳点纹、一周水波纹,间以弦纹。内外施青黄釉。口径11.1、底径16、通高24厘米(图六‥1)。

小罐2件。置北边厢内。M1‥61,口微侈,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置一对蕉叶纹耳,肩腹部饰一周戳点纹和一周水波纹,间以弦纹。内外施青黄釉。口径6.7、底径5.4、通高7.7厘米(图六‥4)。M1‥62,附盖,盖圆弧,上有绞索状半环钮,盖面饰一组戳点纹,间以弦纹,盖缘内侧出一周凸棱。罐口微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置一对蕉叶纹耳,肩腹部饰一周戳点纹和一周水波纹,间以弦纹。内外施青黄釉。口径7.3、底径6.2、通高10.3厘米(图六‥5)。

洗2件。置东边厢内。形制、大小基本相同。M1‥41,斜折沿,腹壁上部较直,下部斜折内收,平底。内外施青黄釉。口径25.5、底径13.9、高8.3厘米(图六‥3)。

釜甑1件。置北边厢内。M1‥52,甑敞口,斜折沿,深腹,箅与器身连成一体,上有九个箅孔,矮圈足,足卡在釜的口外。釜直口,扁球腹,平底,腹中部有一道凸棱,凸棱上贴有一对简化的铺首,下衔一圆环。釜甑内外施黄绿色釉。甑口径22、釜底径12、通高26.6厘米(图六‥2)。

图六//M1出土釉陶器(二)

熏1件。置北边厢内。M1‥65,盖面圆弧,盖钮中部凸起,上立一鸟,振翅欲飞,钮缘立三小鸟。盖面上有两周三角形镂孔,一圈四个。器身作子母口,深腹,下腹斜折,高圈足,腹上部饰一周水波纹和数道弦纹。通体施黄色釉,局部脱落。器身口径10、圈足径7.2、通高18.2厘米(图六‥6)。

虎子1件。置北边厢内。M1‥60,身呈椭圆状,上端平,扁球腹,平底,上腹部一端出一喇叭形流,口部有三道凸棱,径渐收,背上装绞索状提梁,呈弓形横置,两端各贴三个旋纹装饰,柄尾贴一鞭纹装饰。器身自上而下刻有戳点纹、水波纹、栉齿纹,间以弦纹。施青黄色釉至腹部,光润莹净。腹径20.6、底径13、通高17.5厘米(图六‥ 7;彩插一‥5)。

2.铜器

2件(组)。有镜、殳。

蟠螭纹镜1件。置东边厢内。M1‥36,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纹饰由地纹和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圆涡纹,主纹为三蟠螭,蟠螭张口露齿,腹部弯卷成环状,腹部向右伸出一菱形纹。素卷缘。直径18.4、厚0.4厘米(图七)。

图七//M1出土蟠螭纹铜镜拓片(M1‥36)

殳1套10件。置北边厢内。M1‥57,形制相同,均为圆筒形,首呈圆锥状,短而尖。长5.5、直径0.9厘米。

3.漆木器

共37件,分为漆器和木器两类。

漆器23件。有案、笥、奁、盘、六博盘、耳杯、笭床、弩等。

图八//M1出土漆木器

奁1件。置东边厢内。M1‥73,木胎,已残。扁圆筒形,有盖套在器身之上,内置铜镜一件。奁外髹黑漆,内髹朱漆,盖顶、盖侧以及器身的侧面均用朱漆和褐漆描绘云气纹、变形鸟纹和几何形图案。直径24、通高16厘米。

案1件。置东边厢内。M1‥40,木胎,已残。案为长方形,斜壁内收,平案盘,下有四蹄足。案外及四足髹黑漆,案内髹朱漆,盘内四周用黑漆绘一宽带,上用朱漆、褐漆绘云气纹等。盘中心用黑漆绘一长方形框,内用黑漆、褐漆描绘几何形纹、云气纹和凤鸟纹。案长56、宽20、高20厘米。

笥3件。置东边厢内。大小、形制相同。木胎,已残。

鼎1件。置东边厢内。M1‥37,木胎,已残。只余底部和三蹄足。

六博盘1件。置南边厢内。M1‥28,木胎。呈方形,盘身分为两部分靠榫卯拼接而成。盘面刻划六博纹,四周为“L、T”形符号,以斜线划分成四区,中间为一矩形。盘边缘下部内收。背面正中有一长方形凹槽,四周有榫眼,应为盛放博箸、棋子的抽屉。底部为四个L形足。盘内外均髹褐漆,漆皮剥落。长42、宽40.5、高7厘米(图八‥1)。

盘7件。置东、北边厢内。形制相同。唯大小、纹饰有异。M1‥38,木胎。宽沿微凹,浅盘,平底,内外皆髹朱漆,盘内底部用黑漆、褐漆绘几何形和卷云纹,盘外壁用黑漆描绘四个鸟首纹饰。口径19.8、底径14、高2.4厘米(彩插三‥3)。

耳杯7件。置东、北厢内。木胎,大小、形制相同。M1‥46,椭圆形,两侧有耳,弧壁,平底。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耳髹黑漆,以朱漆在耳侧和耳面描出曲线纹和圆点纹。长13.2、宽8.2、高4厘米。

笭床1件。置内棺底部。M1‥71,木胎,长方形。以黑漆为地。边框内用黄、白、朱等颜色的漆,镂雕双龙穿璧图案,璧居中央,双龙相对蜿蜒穿璧,云气飞翔。长232、宽63.5、厚4.4厘米。

弩1件。置北边厢内。M1‥58,弩机为铜质,其郭、牙、望山、钩心、悬刀部件嵌装于木臂内,木臂髹黑漆为地,以褐漆彩绘螭纹。通长43.8厘米(彩插三‥2)。

木器14件。有盾、握和俑等。

盾2件。置北边厢内。大小、形制相同。木胎。M1‥68,上部为圆弧形,下部为长方形,正面呈凸弧形,背面正中安木盾柄。残朽、不可取。

握1件(组)。置内棺。M1‥70,一对,圆柱状。饱水,稍残。直径1.6、长16.5厘米。

俑10件。置西边厢内。M1‥73,用揪木刻制而成,造型基本相同。平髻,面部细刻眼、眉,鼻稍隆起,衣右衽,双手拢袖,长裙拽地。高42~46.4厘米(图八‥2)。

木车1辆。严重腐朽残破,不可提取。

二、M2

(一)墓葬形制

图九//M2器物平面分布图

墓向186°。坑口长5、宽3.4、坑深3.6米,木椁长2.9、宽1.5、高1.1米,椁底板2块,纵铺,长3.1、宽0.54、厚0.18米。椁墙板4块,两侧板长2.9、两挡板长1.0、厚0.1米。椁顶横置4块盖板,长1.5、宽0.34~0.54、厚0.18米。椁内用隔板分隔成棺室和西、南两边厢,隔板厚6厘米。西边厢长2.1、宽0.25米,出土漆耳杯、盘、铜矛及釉陶盆、勺等器物。南边厢长1、宽0.34米,出土釉陶鼎、盒、壶、瓿及铜镜等器物。棺长2.1、宽0.75、高0.7米,仅出土一件玉饰。棺内人骨基本朽烂,头向南。

(二)出土遗物

出土各类遗物38件,有釉陶器、漆器、铜器、玉器等(图九)。

1.釉陶器

24件,器类有鼎、盒、壶、瓿、洗、勺。

鼎4件。置南边厢和西边厢内。形制相同。M2‥16,钵形器盖,盖上立三钮,钮下部有半圆形穿。器身子母口,长弧腹,中部有一道凸棱,平底,三矮蹄足。两长方形附耳,耳有长方形穿。盖及腹部以上施青黄釉,局部脱落。口径14.9、底径10.8、通高19.1厘米(图一○‥1)。

盒4件。置南边厢和西边厢内。形制相同。M2‥13,覆碗形盖,器身子母口,敛口,圆唇,弧腹,平底,矮圈足。施青黄色釉,大部分脱落。口径15.3、底径9.7,通高16厘米(图一○‥2)。

壶4件。置南边厢和西边厢内。形制相同。M2‥9,盖圆弧,上有蘑菇状捉手,盖缘内侧有凹槽,合于壶口之上。壶口微侈,长颈,腹上部圆鼓,高圈足外撇。肩部附一对蕉叶纹耳,耳上下堆贴涡纹。腹部饰一周水波纹,间以弦纹。腹部以上施青绿色釉。口径12、底径13.2、通高35.2厘米(图一○‥3)。

瓿4件。置南边厢内。形制相同。三件有盖,一件无盖。M2‥6,盖圆弧,上有蘑菇状捉手,器身子母口,平沿,溜肩,鼓腹,平底,下有三扁矮足,肩部有一对宽扁耳,耳面上翘,耳上模印兽面纹,肩腹部饰两周水波纹,间以弦纹,外施黄绿色釉。口径10.5、底径15.2、通高25.5厘米(图一○‥4)。

洗2件。形制、尺寸相同。斜折沿,腹壁上部较直,下部斜折内收,平底。内外施青黄釉。M2‥25,口径23.57、底径10.8、高5.5厘米(图一○‥5)。

勺6件。依形制不同,分为A、B二型。

A型3件。斗呈圆筒形,口沿外壁饰凹弦纹,细长柄,柄端后折。内壁施青黄釉。M2‥23,斗径7.8、柄长13.2厘米(图一○‥7)。

B型3件。斗面呈椭圆形,浅腹圜底,短柄,截面呈梯形。M2‥26,斗长8.8、宽6、柄长4.9厘米(图一○‥6)。

2.漆器

10件。器形为奁、耳杯、盘等。

奁1件,严重腐朽残破,不可取。

耳杯7件。木胎,大小、形制相同。椭圆形,两侧有耳,弧壁,平底。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耳髹黑漆,以朱漆在耳侧和耳面描出曲线纹和圆点纹。M2‥30,长13.2、宽8.2、高4厘米。

图一 //M2出土釉陶器

盘2件。形制相同。木胎。宽沿微凹,浅盘,平底,内外皆髹朱漆,盘内底部用黑漆、褐漆绘几何形和卷云纹,盘外壁用黑漆描绘四个变体鸟纹。M2‥28,口径19.8、底径14、高2.4厘米。

3.铜器

3件。器形为镜、矛、箭镞。

蟠螭纹铜镜1件。M2‥3,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云雷纹带及凹面形环带各一周。纹饰由地纹和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细密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蟠螭腹部向右伸出一菱形纹。素卷边。该镜纹饰层次丰富,气韵生动。直径8.1、厚0.5厘米(图一一)。

矛1件。M2‥38,矛首、镦为铜质,柲为木质,柲残。矛首窄长,身起脊,与刃部呈内凹状,刃部锋利,骹部细长,单系,凹口銎,长25、宽2.6厘米(图一二‥1)。镦呈圆柱状,长5.2、直径2.5厘米(图一二‥2)。

箭镞1套,共有8件,大小、形制相同。M2‥4,镞身呈三棱形,断面为菱形,双翼。长4、宽1.2厘米(图一二‥3)。

图一一//M2出土蟠螭纹铜镜拓片(M2‥3)

图一二//M2出土器物

4.玉器

玉饰1件。M2‥37,白玉,器表有黑色沁斑。圆柱形,外出三脊。器表阴刻勾连云纹,脊上浅浮雕一正面小螭,螭头在下,身在上,宽头圆眼,衬以云纹。雕琢纹饰不对称,为旧玉改制品。直径1.7、高1.4厘米(图一二‥ 4;彩插二‥2)。

三、M3

(一)墓葬形制

墓向186°。坑口长4、宽3、坑深3.6米,木椁长2.4、宽1.34、高1.1米,椁底板2块,纵铺,长2.8、宽0.46、厚0.18米。椁墙板4块,两侧板长2.4、两挡板长0.92、厚0.1米。椁顶横置4块盖板,长1.3、宽0.2~0.54、厚0.18米。棺室位于椁室西侧,长1.8、宽0.7米,棺内未出土文物。边厢位于椁室东,长1.8、宽0.24米,边厢内出土釉陶鼎、盒、壶、瓿及铜镜、漆耳杯等器物。

(二)出土遗物

出土各类遗物13件,置东边厢内,有釉陶器、漆器、铜器等(图一三)。

1.陶器

10件。可分为釉陶器和灰陶器。

釉陶器8件。器形有鼎、盒、壶、瓿。

鼎2件。形制相同。钵形器盖,盖上立三钮,钮下部有半圆形穿。器身子母口,鼓腹,中部有一道凸棱,圜底,三矮蹄足,足部饰卷云纹。两长方形附耳,耳有长方形穿,穿周饰卷云纹,器盖、腹部以上施青黄釉,局部脱落。M3‥6,口径19、底径8.5、通高19.6厘米(图一四‥1)。

盒2件。形制相同。覆碗形盖。器身子母口,圆唇,弧腹,平底,矮圈足。盖面饰三周弦纹,间以两周戳点纹。器盖施青黄色釉,大部分脱落。M3‥5,口径16.3、底径14.7,通高17.7厘米(图一四‥2)。

壶2件。形制相同。壶口微侈,长颈,腹上部圆鼓,高圈足外撇。肩部附一对蕉叶纹耳。肩腹部两道弦纹间以一周水波纹、一周戳点纹。腹部以上施青黄釉。M3‥8,口径7.9、底径9.2、通高23.5厘米(图一四‥3)。

瓿2件。形制相同。口微敛,溜肩,鼓腹,平底,下有三扁矮足,肩部有一对宽扁耳,耳面上翘,耳上饰人面纹,肩腹部饰两周水波纹,间以弦纹,外施黄绿色釉。M3‥2,口径7.5、底径12.9、通高14.7厘米(图一四‥4)。

灰陶器2件。均是罐,皆严重残破,不可取。

2.铜器

蟠螭纹铜镜1件。M3‥4,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云雷纹带及凹面环带各一周。纹饰由地纹和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细密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蟠螭腹部向右伸出一菱形纹。三蟠螭间有叶纹相隔。素卷缘。直径14.9、缘厚0.7厘米(图一五)。

3.漆器

图一三//M3器物平面分布图

耳杯2件。木胎,大小、形制相同。椭圆形,两侧有耳,弧壁,平底。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耳髹黑漆,以朱漆在耳侧和耳面描出曲线纹和圆点纹。M3‥12,长13.2、宽8.2、高4厘米。

四、M4

(一)墓葬形制

M4的墓向180°。坑口长6、宽4、坑深4.5米,木椁长4.2、宽2.8、高1.24米,椁底板4块,纵铺,长4.5、宽0.6~0.68、厚0.24米。椁墙板4块,两侧板长4.16米、两挡板长2.4、高1.1、厚0.24米。侧板的两端内侧各开一浅竖槽,挡板卡在槽内。椁顶横置8块盖板,长约2.64、宽0.4~0.6、厚0.2米,平铺在墙板之上。椁内用隔板分隔成棺室和4个边厢。隔板厚6厘米。边厢上部均有薄板,薄板厚2厘米,宽50~62厘米,卡在隔板与椁墙板的浅槽内。南边厢长2.34、宽0.57米,出土陶俑、瓿、罐、熏等,东边厢长2.4、宽0.49米,出土盘、耳杯等漆器,西边厢长2.4、宽0.48米,出土鼎、盒、壶、杯、豆、洗等釉陶器,北边厢长2.34、宽0.62米,出土瓿、俑等。椁中部为棺室,棺室长2.4、宽1.1米,棺室上部亦有薄板,2块,宽0.62米。棺室内置一棺,棺用整段楠木刳空成棺底和棺侧墙,侧墙两端内侧开竖槽,插入两端板,棺的两侧墙板与盖交接处有凹凸槽卡合,棺长2.2、宽0.75、高0.8米。木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棺内人骨尚未朽烂,头向南,头发尚存。棺内出土玉璜、玉佩残片,棺底部置一彩绘镂雕漆笭床。

(二)出土遗物

墓中随葬器物较为丰富,有釉陶器、灰陶器、铜器、漆器、玉器103件(套),另墓主人头发保存较好,共计104件(套)出土遗物(图一六)。

1.釉陶器

共64件。器形有鼎、盒、壶、瓿、瓮、蒜头壶、灯、洗、盆、匜、豆、卮、熏、盉、杯、勺。

鼎8件。形制相同。M4‥64,钵形盖,上立三涡形钮。盖面饰两周弦纹间饰以两周“八”字形戳点纹。器身子母口,扁弧腹,有一道凸棱,平底,三矮蹄足。两长方形附耳,耳有长方形穿,穿周饰几何纹。盖、上腹部施青黄釉。口径15.3、底径7.5、通高19.5厘米(图一七‥1)。M4‥65,半球形盖,上立三钮,钮下部有半圆形穿。器身子母口,扁球腹,有一道凸棱,圜底,三矮蹄足。两长方形附耳,耳有长方形穿,穿周饰凸起的卷云纹。盖及腹以上施青黄釉,局部脱落。口径18.5、底径11、通高18.5厘米(图一七‥2)。

盒9件。形制相同。M4‥56,覆碗形盖,器身子口内敛,弧腹,平底,矮圈足。腹部饰一周凹弦纹。盖面施青黄色釉,大部分脱落。口径20.8、底径11.6、通高18.5厘米(图一七‥3)。

壶12件。形制相同。M4‥75,盖圆弧,上有蘑菇状捉手,盖缘内凹。壶口微侈,长颈,腹上部圆鼓,高圈足外撇。肩部附一对蕉叶纹耳,耳上下堆贴涡纹。肩腹部三周弦纹间以戳点纹和水波纹。盖及上腹部施青釉。口径10.4、底径12.7、通高33.4厘米(图一七‥4)。

瓿11件。形制相同。其中两件无盖,其余均带盖。盖上部圆弧,上有蘑菇状捉手,瓿口微侈,溜肩,鼓腹,平底,下有三扁矮足,肩部有一对宽扁耳,耳面上翘,耳上饰圆圈纹和叶脉纹或人面纹,肩腹部饰水波纹、戳点纹,间以弦纹,腹部以上施青黄釉。依盖、身纹饰差异分为二型。

图一四//M3出土釉陶器

图一五//M3出土蟠螭纹铜镜(M3‥4)

A型5件。M4‥1,盖饰五周弦纹间以三周水波纹,器身肩腹部饰有两周水波纹,间以弦纹。肩两侧各置一对宽扁耳,耳上饰有兽面纹,模印有眼、鼻、口、须。口径10.7、底径19、通高23.3厘米(图一七‥5)。

B型5件。M4‥2,盖面饰三周弦纹,间以两周戳点纹,肩腹部自上而下饰有二组戳点纹、一组圆圈纹、一周栉齿纹、二周水波纹,间以弦纹。肩两侧一对宽扁耳,耳上饰圆圈纹和网格纹,双耳下衔环。口径15.3、底径25.2、通高32.5厘米(图一七‥6)。

瓮2件。形制、尺寸相同。出土于南边厢。M4‥3,盖上部圆弧,顶部有蘑菇状捉手,盖身饰八字形戳点纹,间以弦纹。器身子母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内凹。肩部拍印米字纹,腹部以下拍印席纹。施青黄釉不及底。口径15、底径17.8、通高32.5厘米(图一八‥1)。

蒜头瓶1件。M4‥45,出土于西边厢。口呈蒜头形,下有一道凸棱,细长颈,颈中部有两道凸棱,溜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腹部自上而下施两组戳点纹,一组水波纹,间以弦纹。施青黄色釉至腹部,光润莹净。口径4.9、底径17.9、通高34.2厘米(图一八‥ 2;彩插二‥1)。

灯1件。M4‥90,出土于西边厢。直口,浅盘,盘内中心有一圆锥形丁,柄上部圆鼓,中部内收,下部外撇。口径17.6、底径9、通高25.7厘米(图一八‥3)。

盆1件。M4‥77,出土于西边厢。口微侈,卷沿,弧腹,圜底。器内施青黄釉。口径19、底径9.2、高8.9厘米(图一八‥4)。

洗2件。M4‥57,出土于西边厢。侈口,斜折沿,腹壁上部较直,下部斜折内收,平底。器内施青黄釉。口径29.5、底径16.7、高8厘米(图一八‥5)。

图一六//M4器物平面分布图

匜2件。形制、尺寸相同。出土于西边厢。M4‥55,方唇,上腹壁较直,下腹内收,平底,俯视略呈弧边正方形,前出一扁宽流,后有一鋬,鋬上部为两圆形贴饰,下衔一圆环。腹部饰一周弦纹。内外施青黄釉。口径19、底径11.1、高11.8厘米(图一八‥6)。

豆2件。形制、尺寸相同。出土于西边厢。M4‥49,口微敛,圆唇,柄较粗短,上部圆鼓,中部内敛,下部外撇。口径13.5、底径10.3、通高14.2厘米(图一八‥7)。

卮2件。形制、尺寸相同。出土于西边厢。M4‥53,圆筒形,有盖,盖上立三环钮。直壁,平底,下有三矮蹄足,腹壁一侧置一扁环鋬,鋬向外一侧外出上翘。腹部饰两组水波纹,间以弦纹,盖饰一周弦纹。口径11、底径11、通高14.5厘米(图一八‥8)。

熏2件。形制、尺寸相同。出土于南边厢。M4‥18,熏分为盖和器身。盖面圆弧,上有八个三角形镂孔,盖上立三小鸟,盖边缘饰一周水波纹,间以弦纹,盖钮分为三层,中部凸起,顶上立一鸟,振翅欲飞,中、下两层各立三小鸟,敛翅颌首。器身子母口,深腹斜收,喇叭形高圈足。腹部饰一周水波纹。通体施青黄色釉,局部脱落。器身口径10.3、圈足径8.4、通高17.1厘米(图一八‥ 9;彩插一‥6)。

盉1件。M4‥87,盖面呈弧形,上置三圆涡状钮。盉直口,扁球形腹,腹部饰一道凹弦纹,平底,三矮扁足。器腹一侧置一龙首流,与龙首夹角呈90度处置一实心方形长柄,柄上端曲折。胎灰中泛红,胎质坚硬。施青绿釉,上有翠绿斑。口径8、底径7.5、通高9.8厘米(图一八‥10)。

杯2件。形制、尺寸相同。出土于西边厢。M4‥50,直口,平唇,深腹,腹壁微弧,下部内收,矮柄,圆饼形座,腹部饰三周细弦纹。口径8.6、底径6.8、高18.1厘米(图一八‥11)。

图一七//M4出土釉陶器(一)

勺6件。依勺身分为三型。

A型3件。M4‥42,身呈椭圆形,弧腹较浅,圜底,短柄,柄截面呈六角形。器内施青黄釉。口长11、宽6.4、柄长4.5厘米(图一八‥12)。

B型1件。M4‥41,身直口,弧腹较深,圜底,长直柄,柄截面为八角形,上端扁平,外壁饰两道弦纹。柄、勺腹施青釉。口径6.5、柄长18.3厘米(图一八‥13)。

C型2件。M4‥82,敛口,鼓腹下收,平底,直长柄,柄上端卷曲呈如意头。柄的截面为长方形。器内施青黄釉,釉剥。口径6.2、柄长16厘米(图一八‥14)。

2.灰陶器

共计19件(组),器形有俑、半两钱、甑。

陶俑17件。依形态不同分为五型。

A型3件。M4‥7,俑作跽坐状,双膝着地,两臂平举作持物状。头发成两股交叉后拢,前额头发盘起。身穿三重深衣,交领右衽。面部、衣服上残留白、朱彩绘。高34.5、宽11厘米(图一九‥1)。

B型3件。形制、大小相近。M4‥6,俑作跽坐状,双膝着地,一手平放于腹部,一手上扬,似托举一物。俑面部表情柔和,颔首垂眼,头发成两股交叉,前额头发盘起凸出前额。身穿三重衣,交领右衽。高34、宽9厘米(图一九‥2)。

C型3件。M4‥29,俑作站立状,两手平举作托物状。两边头发垂髻,中部头发后挽。面部刻细眼,高鼻梁,小口紧闭。身着三重右衽深衣,宽袖,通身紧窄,长裙曳地,下摆呈喇叭状。灰陶质。面部、衣服上有白、朱彩绘,剥落。高43.2、宽14.5厘米(图一九‥3)。

D型4件。M4‥63,俑作站立状,两臂平伸向前作持物状。发髻后挽,着三重深衣,交领右衽,衣摆宽大呈喇叭状。面部、服饰上原有白、朱彩绘,已剥落。高57.5、宽16.8厘米(图一九‥4)。

E型4件。M4‥23,俑为立姿,双手拢袖。发髻后挽,低首垂目,表情温顺。着三重右衽深衣,衣摆宽大遮足。面部、衣服上原有白、朱彩绘,剥落。高57、宽17厘米(图一九‥5)。

半两钱1组。出土于南边厢内。M4‥9,模制,一面平,一面有“半两”二字,方孔,有内郭和外郭。直径2.4、孔边长0.7、厚0.5厘米。

甑1件。M4‥39,残破不可取。

3.铜器

2件(组)。器形有镜、铃。

图一八//M4出土釉陶器(二)

三龙纹镜1件。M4‥10,出土于南边厢内。圆形,三弦钮,蒲谷纹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双线勾连雷纹,填以密集的谷纹。在地纹之上三龙绕钮分离排列。素缘,卷边。龙的体态轻盈,绕钮追逐,充满欢乐活泼的气息,其纹饰层次分明,具有典型的楚式镜特征。直径16、厚0.3厘米(图二○‥ 1;彩插二‥6)。

铃1组,有15件。出土于南边厢内。M4‥14,上有半环形扁钮,内有铃舌,两面饰以网纹,网格内填小乳丁。通高6.2、宽3.8厘米(图二○‥2)。

4.漆器

15件。器形有耳杯、盘、匜、奁、笭床。

图一九//M4出土陶俑

图二 //M4出土铜镜拓片、铜铃

耳杯7件。出土于东边厢内。木胎,大小、形制相同。M4‥31,椭圆形,两侧有耳,弧壁,平底。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耳髹黑漆,以朱漆在耳侧和耳面描出曲线纹和圆点纹。长13.2、宽8.2、高4厘米。

盘5件。形制相同。唯大小、纹饰有异。M4‥34,木胎。宽沿微凹,浅盘,平底,内外皆髹朱漆,盘内底部用黑漆、褐漆绘几何形和卷云纹,盘外壁用黑漆描绘四个“H”“B”符号形纹饰。口径24.8、底径14、高2.4厘米。

匜1件。M4‥59,出土于西边厢内。木胎。四方圆角,上腹壁较直,下腹内收,平底,一侧出宽扁流,上翘。外髹褐漆,内髹赭、红两色漆。器内口沿褐漆为地,以朱漆绘云气纹。流内褐漆。内壁以褐漆绘云气纹。内底以朱漆在褐漆底上绘云气纹。外壁近口沿用朱、黄、黑三色漆彩绘云气纹带。通长25.5、宽12、高13.6厘米(彩插二‥ 3;彩插三‥4)。

奁1件。M4‥11,朽烂残破,不可取。

笭床1件。M4‥84,出土于棺内。木胎。长方形,双面镂雕二龙穿璧图,四周填以繁缛的卷云纹。通体髹黑漆,镂孔内侧髹朱漆。长232、宽63.5、厚4.4厘米(彩插三‥1)。

5.玉器

3件。器形有佩、璜。

佩2件。依形制不同分为二型。

A型1件。M4‥15,出土于南边厢内。白玉泛黄,局部有黑色沁斑。扁椭圆形,双面对称琢雕成一条龙,身蜷曲,口衔尾。龙双目圆睁,吻部突出,角向后呈三角形。通体阴刻细密鳞纹和网格纹,镂雕三个弯趾呈“人”字形的龙爪。首尾衔咬处和尾足处各有镂孔。直径3.5、厚0.3厘米(图二一‥ 1;彩插二‥4)。

B型1件。M4‥85,出土于棺内。青玉,泛黄,局部有黑色沁斑。双面对称雕琢呈S形龙,呈回首状,龙双目圆睁,吻部突出,口张露牙,头后一角。头部、尾部以阴线纹琢刻细部。体饰一鳍。龙体有廓,廓内满饰浮雕勾连云纹。前、后足弯曲。造型优美,雕琢精致。残长7.7、宽5、厚0.5厘米(图二一‥ 2;彩插二‥5)。

图二一//M4出土玉器

璜1件。M4‥87,出土于棺内。白玉泛黄,有褐色沁斑。体扁薄。应为双首龙形,残缺,一端作龙首形,短吻,口微张,以阴线纹雕琢椭圆形眼,角向后呈三角形。璜上下有廓,廓内饰浮雕细密谷纹。中间上方和口部各穿一小孔。雕琢精细,纹饰规整。残长10.8、宽3.6、厚0.5厘米(图二一‥3)。

五、结语

1.墓葬年代

图二二//刘集联营墓群与庙山汉墓位置关系图

联营墓群距庙山汉墓以北一千米左右,其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与团山汉墓[2]基本相同。四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木椁外填青膏泥,M1、M4均为一棺四厢,M2为一棺二厢,M3为一棺一厢,随葬器物以成对的釉陶鼎、盒、壶、瓿为陶礼器的基本组合。联营四座汉墓与团山汉墓随葬器物有许多是相同的。如随葬的釉陶鼎、盒、壶、瓿、匜、熏、蒜头瓶、勺等造型风格基本相同。M1随葬的木俑与团山M1相同,随葬的铜镜其风格亦基本相同,具有鲜明的战国晚期楚式镜的特征。此外,M4中出土了陶半两钱,因此时代上应与团山汉墓相近,为西汉早期。此次发掘的四座墓葬随葬器物具有相同的时代特征,年代均应属于西汉早期。

M1与M4相距8米,两墓头向一致,均为一棺四厢,随葬品十分丰富,M4随葬器物最多,品种最全。M1随葬有木俑、木马、木车,M4随葬有彩绘陶俑、玉佩、玉璜等器物,且均有彩绘镂雕漆笭床铺设棺底,这些都是汉代规格较高的贵族墓葬中所见。

M2与M3相距1米,M2为一棺二厢,M3为一棺一厢,随葬品最少,可见M3墓主等级较低。

2.随葬器物特征

四座墓葬随葬器物以釉陶器和漆器为主,釉陶礼器的基本组合是鼎、盒、壶、瓿,还有生活用器如豆、卮、杯、灯、熏、洗等,这些釉陶器烧成温度高,胎质细密,胎色灰白,施青黄釉,釉质莹润,代表了西汉早期釉陶器制作较高水平。出土的釉陶虎子、蒜头瓶、龙首流盉等,造型精美独特。漆器则以出土的笭床为代表,以黑漆为地,以朱、白、黄、金粉彩描绘双龙穿璧纹饰,间以云气纹,具有深厚的楚文化色彩。M4出土的17件彩绘陶俑,形态各异,线条优美,是不可多得的汉初陶塑珍品,为研究汉代发式、服饰及礼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墓群性质

刘集联营汉墓群位于庙山汉墓西北1千米处(图二二)。庙山汉墓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南京博物院在此发掘了四座西汉时期的墓葬,根据墓葬分布及考古勘探,推测庙山为西汉早期诸侯王陵,团山汉墓为其妻妾陪葬墓。而刘集联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当地砖瓦厂取土,不断有古墓葬暴露,并成为盗墓分子觊觎的目标。文物部门在此先后抢救性发掘西汉墓葬13座,虽然有些墓葬已被盗掘破坏,但还是能够看出墓葬排列有序(图二),所有墓葬头向南,位置在团山的正北。其中M1、M4、M12、M13为一棺四厢或一棺三厢,等级较高,分布在南边,靠近团山汉墓。M2、M3、M10、M11为一棺二厢、一棺一厢,级别较低,分布在北边,距团山汉墓较远。这与江苏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北区陪葬墓的排列十分相似[3]。

联营汉墓出土的器物中有漆式盘[4]、漆笭床、漆瑟、铜祖、釉陶虎子等珍贵文物,研究价值极高。M12中出土了一枚“臣戚”双面铜印,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应为官员。联营墓群整体上方向一致,大小有序,应为经过规划的墓地,推测其为庙山王陵的王国官员陪葬区。

庙山汉墓曾推测为西汉江都王陵,然而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5]的发掘推翻了其为江都王陵的推测。盱眙大云山九号墓[6]是整个江都王陵中时间最早的墓,而团山汉墓、联营墓群出土器物从陶器的分期来看,要早于大云山汉墓,与扬州刘毋智墓[7]出土釉陶器的组合和形制近似。扬州刘毋智墓年代为汉初吴国,因而专家推测,团山汉墓及联营汉墓的下葬年代应当早于江都国时期,可能为吴国时期。

摄影:王晓涛 夏 晶

绘图:夏 晶 胡 乔 曹 骏

拓片:刘碧宏

执笔:刘 勤 夏 晶 杨 丽

[1]孙庆飞:《仪征秦汉考古获重要新成果》,《中国文物报》1998年4月26日第1版。

[2]南京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仪征张集团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3]南京博物院等:《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北区陪葬墓》,《考古》2014年第3期。

[4]仪征博物馆:《江苏仪征刘集联营西汉墓出土占卜漆盘》,《东南文化》2007年第6期。

[5]南京博物院等:《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考古》2013年第10期。

[6]南京博物院等:《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M9、M10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3年第1期。

[7]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苏扬州西汉刘毋智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张平凤;校对:黄苑)

江苏仪征刘集联营1-4号西汉墓出土釉陶器

1.鼎(M1:9)

3.壶(M1:29)

2.盒(M1:4)

4.瓿(M1:6)

5.虎子(M1:60)

6.熏(M4:18)

江苏仪征刘集联营1-4号西汉墓出土器物

1.釉陶蒜头壶(M4:45)

3.漆匜(M4:59)

2.螭纹玉饰(M2:37)

4.龙形玉佩(M4:15)

5.龙形玉佩(M4:85)

6.铜镜(M4:10)

江苏仪征刘集联营1-4号西汉墓出土器物

The No.1-4 Western Han Tombs at Lianying,Liuji,Yizheng,Jiangsu Province

Yizheng Museum

From 1994 to 1997,Yangzhou Museum and Yizheng Museum Preparatory Office carried out excavations on the four wood-chambered shaft earthen pit tombs dating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lo⁃cated at Lianying,Liuji,Yizheng,Jiangsu province.Over 200 pieces(sets)of artifacts were unearthed,many of which are glazed potteries and lacquer and wood wares while a small number of which are bronze and jade wares.The position of these four tombs suggests that they are company tombs to the Miaoshan Han tomb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se tombs are believed to be tied with the tomb occupants’social ranks.

Yizheng;Western Han;wood-chambered shaft earthen pit tombs;Miaoshan Han tombs

1.漆笭床(M4‥84)

2.漆弩(M1:58)

3.漆木盘(M1:38)

K871.41;K878.8

A

2017-02-07

猜你喜欢

底径陶器口径
寿州窑瓷器里的碗
步枪口径之争(下)
步枪口径之争(上)
大口径超高附塔管线安装技术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