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里红妆”婚俗文化器具英译实证研究

2017-08-31孙凤佩李凤萍徐坚俊

戏剧之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女红红妆婚俗

孙凤佩,李凤萍,徐坚俊

(1,2.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3.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2)

“十里红妆”婚俗文化器具英译实证研究

孙凤佩1,李凤萍2,徐坚俊3

(1,2.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3.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2)

本研究通过对75位宁波大学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留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旨在研究如何翻译“十里红妆”中的婚俗器具才能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其隐含的内在文化。结果表明,对红橱柜、吉祥桶、串箱扛、女红绣等不同类别的婚俗器具翻译上,虽然会有目的语读者分别选择直译或意译翻译策略下翻译的文本,但是大部分的目的语读者更加推崇直译加注释翻译策略下翻译的文本。

十里红妆;婚礼器具;实证研究

一、引言

我国民俗文化特色浓郁,如何将民俗文化弘扬海外体现其独特性,成为近年持续热议的话题。而翻译在使地方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徐坚俊,2012)

由于“十里红妆”是古代婚俗,相关资料比较有限。经过在浙东相关地区以及“十里红妆”博物馆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收集的资料中呈现的“十里红妆”婚礼器具翻译存在一定不足,大多翻译以直译为主,未能较好地体现内在文化。如果译者本着传递表面文化信息及内涵文化的原则进行器具翻译,(牛艳荣,2014)将会有效地广泛传播浙东地区特有的绚烂文化。因此本文将以“十里红妆”婚俗为例,探寻其器具翻译方式,就如何将隐含的内在文化准确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进行探讨。

二、研究背景

(一)十里红妆简介

“十里红妆”是在南宋之后,流行在宁波、绍兴地区的婚俗文化,因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其物化形态随之表现出来。“十里红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古代嫁女时的嫁妆器具,因器具非常丰厚,前后绵延数里之长;二是指浙东特有的婚俗或者说是婚俗文化。而两者却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赵福莲,2013:4)汉民族婚俗文化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与独特性,“十里红妆”的独特性便在于坐龙凤花轿气场不凡、抬十里红妆场面隆重。

“十里红妆”器具可分为红橱柜、吉祥桶、串箱扛及女红绣四部分。其中红橱柜类器具主要包括千工床、羹橱、八仙桌、梳妆台等,这些橱柜是红妆中的标配。吉祥桶主要是指讨奶桶、面桶架、洗脚桶、浴桶、子孙桶等,寓意将吉祥装进桶内充实日常生活,是对夫妻婚后生活吉祥如意的祝福。串箱扛则是指杠内摆放的和合、蜡台仙子、铜火踏、箸笼、连心锁、竹夫人、梳妆盒这几类器具,杠里摆放的杠数多少和助嫁物的质量则是衡量出嫁姑娘家经济条件的一个标准(刘尚才,2010:4-5)。由于古时女子擅长女红,精美的绣品是衡量女子贤惠与否的标准,作为嫁妆当然必不可少——红盖头、银簪、肚兜、嫁妆被、新妇被、针箜篮、床帘、石狮子压花绷都属于女红绣。

(二)婚俗文化研究

随着流行元素的关注度不断增强,传统文化传承逐渐枯萎,为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近年来引发了不少国内专家及学者关注,研究成果颇丰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高建军(2003)等人研究从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反映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易卉(2005)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说明了古代婚姻制度和精神观念对现代婚俗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有不少学者对少数民族婚俗文化作进一步探讨,夏洋(2015)分析土家族婚俗形态,详细描述了婚礼的流程和婚嫁仪式,探究汉文化对土家族地区的影响,以期当地对土家族婚俗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和建设。

研究婚俗文化的过程中,要在极大程度还原民俗文化的精神面貌,婚俗必然要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与限制(鲍宗豪,2006:10-12),也要注重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更要体现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号召当地加强保护及注重文化外宣。

(三)婚俗器具翻译研究

翻译文化类器具,译者必须熟知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在译文中需体现文物表面和内涵文化信息的原则,文化信息传递的原则。(牛艳荣,2014)

由于各民族文化五彩斑斓且变化纷呈,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深浅程度不一,角度也不同,语言的特性又使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对应的词语,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应语,出现词语空缺,(沈琼莎,2009)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汉英词汇的对等关系、无对应词汇的处理方法。

据已完成研究学者的现有资料显示,在器具翻译中多数采用直译、意译以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沈琼莎在对传统婚俗器具翻译的研究中将道具进行分类,对不同类的道具翻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并且提出在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中,构成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具文化(沈琼莎,2009);欧飞兵在研究陶瓷文化翻译中考虑到陶瓷器物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等因素,采取异化方法,保留本名族语言文化的异域特色(欧飞兵,2011);在对蒙古族民俗文物名称翻译研究中,牛艳荣遵从表现文物表面和内涵文化信息的原则,建议对不可译词语进行音译处理(牛艳荣,2014)。

考虑到宁绍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器具制作工艺复杂,唯一的翻译方法不足以涵盖一切。译文不能过于简单,只表明用途,当然这并不针对已进入西方视野多年,为人熟知的代表物,比如女红绣品(Embroidery)。但在体现源文化基础上,器具英译也不应过长,反之会显得极其累赘,读起来无味。器具翻译不同于故事文化简介,只设于所展器具旁直观地说明器具名称以及简短的文化内涵。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75位宁波大学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翻译“十里红妆”中的婚俗器具才能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其隐含的内在文化?2.红橱柜、吉祥桶、串箱扛、女红绣等不同类别的婚俗器具翻译上,不同策略翻译下的文本哪种文本更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宁波大学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留学生进行调查,共计75名。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问卷设计共17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基础信息3题;第二部分为器具翻译调查,采用图文形式,以使受试者有直观的感受,从而选择他们认为最能体现此器具文化内涵的英语文本。在问卷第二部分中,笔者就每一个器具设计三个文本选项,分别是直译(A)翻译策略下的英语文本、意译(B)翻译策略下的英语文本,以及直译加注释(C)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文本。

(四)数据处理

总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72份。问卷所设14样器具分类如下。

器具类别 器具及题号红橱柜 花轿(1)、大红橱(2)、千工床(3)绣墩(4)、春凳(5)吉祥桶 双龙纹长梁提桶(6)、多角果盘(7)、讨奶桶(8)、子孙桶(9)串箱扛 扛箱(10)、朱红箱(11)、和合(12)、竹夫人(13)女红绣 压绷石(14)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红橱柜

在红橱柜这一类中,被试者普遍更倾向于C直译加注释方法,比如第二题大红橱的翻译,C(Red wardrobe,which is square shaped and inlayed with a round bronze Mirror,representing harmonious marriage life.)以68%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两种翻译方式。但第五题春凳的翻译,则是更倾向于A直译方法,在这里涉及文化接受程度的问题,“春凳”一词名字的由来存在许多说法,最广泛为后人所知的是与内房情趣相关(沈琼莎,2009),因此笔者在问卷中将其译为 A(Spring stool)、B(Sexy stool)、C(Spring stool, which is placed in the bedroom for couples to do something)。但显然数据显示被试者并不能完全接受此类文化,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春凳”的翻译,遵从直译方式更能被他们接受。

(二)吉祥桶

吉祥桶一类器具中,被试者也是普遍更倾向于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第六题“双龙纹长梁提桶”的数据显示,意译与直译加注释的翻译并无太大区别,因此选择简短的意译是较为合适的。第七题“多角果盘”的数据中,选择直译加注释(Polygonal compote, which can be used for sacrifice rituals or serving nuts in the Spring Festivals.)的比例远远大于直译(Polygonal compote)。看似简单的果盘,在浙东地区却是用于祭祀或节日时放些瓜果招待客人,数据显示出大多数的被试者并不熟悉此类用途,因此用加注释的方法清楚地向被试者传达在浙东一带民俗文化。

(三)串箱扛

串箱扛的数据分析与其他几类存在一定差异,被试者并无明显倾向于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而是更偏向于简短的意译,包括第10题扛箱,虽C选项多于B选项,但总体差距不大,简短的意译(Dowry-carrier)也已能被被试者了解。第12题“和合”的翻译中,没有一位被试者选择直译(Symmetrical box),而是更偏向于意译(Harmonious-box),“和合”在浙东一带非常常见,上下对称的结构是祝愿夫妻婚后和睦的象征,“Harmonious”一词足以能体现此文化。总之,在串箱扛这类器具中,采用意译,相对而言是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

(四)女红篇

女红作为中华特色文化已在世界传播已久,经典的绣品、放置针线的针篓等都已能轻易被识别,因此笔者只选用压绷石进行问卷调查,显然数据说明了压绷石的调查价值,不同形状的简单石头在女红中却起了很大的作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Stone for embroidery, which was an assist pressed on embroidered cloth to tighten it.)使被试者更清楚地了解压绷石的用途。

(五)问卷整体分析

(1-直译;2-意译;3-注释)

通过整体数据显示,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占到53%,说明了注释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器具背后蕴含的文化。但同时笔者发现,意译的比例占到29%说明了虽“十里红妆”文化丰富而复杂,但是意译的方法也是帮助理解的一大途径,并不是所有的器具翻译文本都需要加注释。

五、研究结果的启示

通过对“十里红妆”婚俗文化器具的翻译,以及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最终得出大多器具使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式更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但像大多数串箱扛类器具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更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从发扬民俗文化、让更多外籍人士了解中华丰富文化为目的的角度思考,此次研究有着深远意义,也为日后世界文化交流奠定基础。此类翻译方式在“十里红妆”文化外宣作用中,担任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在此类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以下三点内容:

(一)注重自身文化积累。民俗文化大多历史悠久与当代文化存在差异,翻译存在难点,对源文化的理解决定了一位译者是否能够准确进行他国语言翻译。因而资料搜集、实地考察以增强自身文化积累都是译者需注重的。

(二)注重双方文化传递。译者在保证体现物质真实构造的情况下,切不可忽视物质本身所富有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需体现其独特性和地域性。各国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变通,注意译入语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可生硬而造成的“不可接受性”。

(三)注重文化翻译策略。在文章中提到的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中,没有一种是绝对适用于所有文化翻译,根据具体文化接受程度及翻译目的等不同因素选择翻译策略才是一位译者达到翻译“准确性”和“可读性”原则的敲门砖。

[1]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高建军.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2).

[3]刘尚才.十里红妆婚嫁传说[M].浙江:宁波出版社,2010.

[4]牛艳荣.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蒙古族民俗文物名称中英翻译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3).

[5]欧飞兵.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陶瓷文化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1(2).

[6]沈琼莎.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研究--以浙江宁绍地区“十里红妆”为例[J].考试周刊,2009(50).

[7]夏洋.土家族婚俗探析[J].人文高地,2015.

[8]徐坚俊.文化外宣视角下甬剧《半把剪刀》字幕翻译的实证研究[J].现代语文,2015(3).

[9]易卉.中国古代婚俗文化论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5).

[10]赵福莲.“十里红妆”初探[M].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H059

A

1007-0125(2017)15-0202-03

本文为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十里红妆’婚俗文化器具英译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女红红妆婚俗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中国女红艺术的造物法则与美学理想
文化传承视域下师范院校女红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课程为例
我以一身戎装,许你一世红妆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惊艳红妆美女
听专家言说中国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