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动画短片创作的视觉风格设计探析(上)
——以莫高窟299窟《睒子本生》为例
2017-08-31白旭东
白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酒泉 736200)
艺术动画短片创作的视觉风格设计探析(上)
——以莫高窟299窟《睒子本生》为例
白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酒泉 736200)
敦煌壁画是世界石窟艺术宝库中的无价奇珍,将其中的艺术元素应用于动画的创作中,利于敦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笔者以敦煌壁画中的《睒子本生》为创作蓝本,探析佛教本生故事动画短片视觉风格设计,并针对所遇到的问题作相应解决方案的探索。
敦煌壁画的动画创作;视觉风格;睒子本生
一、问题的缘起与现状对比
相关内容笔者已在文章“艺术动画短片分镜台本的创作设计探析——以莫高窟299窟《睒子本生》为例”中作以阐述,本文不另行说明。
二、研究方法
(一)图像临摹:临摹为图像认知的较好途径,以临摹为基础,通过深入学习与体会,得到丰富的创作体会与感悟。笔者与项目组通过在洞窟现场对于面壁线稿临摹,以及之后对于临摹手稿的深入学习与细心体会,对壁画图像进行细读与钻研,为动画创作提供了真切的第一手资料。
(二)文献研究:通过对比中外学者对于第299窟研究的学术史,对第299窟研究的体系与成果,为影片创作的研究奠定扎实基础。并结合动画剧本创作、动画分镜绘制、动画人物设计等动画专业学科相关文献,传统文化再创作、文化元素深挖等相关学术成果,石窟史、佛教考古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文献,第299窟图像进行综合研究。
(三)图像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图像临摹的基础,围绕第299窟壁画图像的绘制以及深挖背后故事与艺术表现进行研究。再依照数字摄影的喷绘图,理绘出画面的线描图像。将面壁临摹所得出的图案、符号、场景元素等应用于动画人设场设当中,使得动画创作的细节被丰富表现出来。
三、莫高窟2 9 9窟《睒子本生》的美术风格
敦煌莫高窟第299窟的壁画《睒子本生》绘制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画面呈“U”字形。其绘制方法亦为“凹凸晕染”法,又名“天竺遗法”,又有“人大于山”的画面特点。
四、动画短片视觉风格的探索
(一)短片色彩风格:
图1 场景(畅东兴绘制)
影片(图1)整体色彩风格采用鸣沙山五种颜色砂砾相交融所呈现似莫高窟崖壁的黄色调为基底,并以莫高窟崖体砂砾岩所呈现的斑驳质感为衬底。影片中的山川、花草、人物的用色均采用莫高窟壁画原色进行创作。体现了敦煌的大漠地域特色和千年莫高的沧桑。
(二)短片造型风格
1.影片中的角色设计。影片中以主人公睒子父母形象设计为例,通过对比不同的洞窟所描绘同一壁画,发现299洞窟《睒子本生》对于睒子父母的塑造非常简单、传神,动势明显。无论在草屋中的潜心修行,还是看到睒子被射时抢天呼地的痛哭,都使人们站在壁画前虽时隔千年,依然能体会壁画中人物的丰富情感,不禁感叹古代艺术家的巧夺天工。因此这对动画人物的设计要求非常高,《睒子本生》对于睒子父母与国王大臣相比,后者人物面部较为圆润,衣着华美,身上的装饰更是华丽。对于动画中的其他角色也均来自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如图2、3)。
图2 角色设计—马(常新凯绘制)
2.场景设计。
图3 场设(畅东兴绘制)
众所周知,莫高窟的壁画是静态的,壁面空间也是非常有限。动画电影的制作需要对人物设计、场景设计进行多方位的考量,故在动画制作过程中,《睒子本生》将原有的壁画素材加以利用和转换(图3),运用临摹、拓描、CG绘图等手段,很大程度上使用了莫高窟壁画中的原始素材与颜色,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
上述为阶段性成果。
[1]丁艳.敦煌壁画的动画创作初探[J].江苏社会科学,2015(3).
[2]吴旭东.动画短片艺术创作与研究——以“本土化”艺术元素“敦煌莫高窟壁画”为题材的案例分析[J].2012(6).
[3]东山健吾著.李梅.敦煌石窟本生故事画的形式——以睒子本生图为中心[J].2011(2).
[4]季羡林.敦煌学大字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6.
J93
A
1007-0125(2017)15-0122-01
白旭东(1995-),男,汉族,项目负责人,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动画。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