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式”沟通在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2017-08-30施雅利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有效沟通

施雅利

摘要:沟通是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如何让德育目标贯彻下去,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而顺畅的沟通往往需要与沟通对象有着同理心,即在师生沟通中,应采用共情式的沟通方式。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何为共情式的交流方式、共情式交流的必要性、如何提高共情式交流能力。

关键词:有效沟通;共情式;心理营养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1]

卡尔·R·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有自我实现的发展潜力;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要有真诚关怀当事人的感情,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德育工作中,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老师——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沟通是否有效往往决定了我们德育效果。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能够去体会对方的感受,体验对方的内心世界,得到学生或家长的情感认同;其次才是将德育的理念、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传递给家长、学生。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掌握共情式的交流方式对德育工作来说可以是事半功倍。

一、共情式交流的必要性

1、学生感到失望:认为老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因而会感到失望,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我们老师在工作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批评某位学生时,学生刚开始时会“狡辩”两句,越到后面越不愿意与老师进行正面的沟通,甚至会以“不逊”的表情来与老师对抗,这就是沟通批评没有有效立足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找准批评的切入点。

2、学生觉得受到伤害:由于老师没有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而过多她立足于自己,因而他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的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这会使学生觉得受到伤害。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我为你好,你却不懂得感恩”的误解出现。

3、影响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缺乏共情,老师往往对学生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响学生的自我了解。

4、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反应:由于缺乏共情,老师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

二、提升共情式交流能力的方式

1.沟通时,老师应注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来考虑、分析事情。所谓的共情,不是同情,而是同理心,“我懂你的想法”“我懂你的感受”。

举个例子:在本学期,笔者班上的女班长动手打了旁边的一位女同学,笔者身为班主任一开始很是愤怒,质问为什么打人,她回答:“我知道打人不对,可是我很生气,她书砸到我还笑嘻嘻的,不道歉。”当我批评她“打人不对要道歉”的时候,她一直重复“我就是不道歉”。至此,双方的沟通陷入死胡同。只有其中一方退一步似乎沟通才能继续。于是我转变了一下沟通的方式,“老师明白你肯定是非常生气,不然你平时身为班长,很受同学喜爱,与人为善,平时都比较和善的。但老师比较困惑的是,像书砸到你这种小事,放在平时、或者换做是其他同学砸到你,老师感觉你可能都会一笑置之,今天为什么这么例外呢?”由于笔者在沟通时,重新调整自己的角度,回归该生的立场和以她的感受出发重新思考了问题,才使得沟通得以继续。学生在阐述完为什么打人之后,我发现她其实意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想道歉却又不敢道歉,因此态度非常强硬——“我知道我错了,但是我绝对不道歉”。如何再次打破沟通的僵局,笔者考虑到该生是离异家庭,平时嘻嘻哈哈,没心没肺,性格却非常的犟。于是我尝试从她的家庭环境入手去思考她为什么不道歉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她进行教育。我说:“我明白你为什么不轻易低头,你想保护自己,证明自己足够强大,老师能明白你的心情。但是老师想提供另一种证明自己强大,也是让自己去成长的方式:那就是去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去修正自己的错误,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最终,态度强硬的她流下了眼泪,并表示要再全班面前道歉,既表示对另一位同学的歉意,同时也为了消除身为班长作出过激反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笔者始终以共情式、同理心为出发点,争取与沟通者的共鸣,以保障沟通的顺畅和有效。

2.沟通时,老师要注意根据沟通的临时情况不断检验自己是否共情,脱离共情常常使沟通难以继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学生低头沉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该检验自己的沟通是否立足共情。

3.沟通时,表达共情要把握时机,善于使用躯体语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有时拍拍头,搭搭肩,或者老师放松自己的面部表情,放松自己的坐姿,都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同时跟着学生所阐述的事情适当应用自己的表情来回应学生。

4.沟通时,不必有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我们总认为共情式交流要有相似经历,但请示未必,有时候我们无法真正与学生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学生并进而理解学生。

教师工作其实是担负着教育教学的双重工作。老师赢得学生的喜爱更多的不是因为教学水平而是对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和取悦。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学生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给学生足夠的心理营养,让学生的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在心理学中,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共情式交流方式其实就是这五大心理营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德育过程中,熟练掌握共情式交流方式,是充分给予学生心理营养,赋予学生安全感,得到学生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 362256)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沟通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有效沟通在中职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酒店内部的有效沟通
加强师生有效沟通, 提高生物教学实效
不良师生关系研究与对策
谈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策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