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2017-08-30睢瑞丹
睢瑞丹
摘 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取向与基本行为。它并非仅仅指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特点。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并积极探究其优化策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置多样化课程,指引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优化教学方式,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优化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166-03
高校负责为社会各界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校应当着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双向、主动和研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主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研究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所以,高校必须及时优化教学策略。
一、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首先,习惯于接受学习,缺乏探究学习的兴趣。探究性学习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与探索,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目前,大部分大学生不具备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调查数据表明,80%左右的学生愿意接受简单的学习任务,从相关资料中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探究。30%的大学生未能形成质疑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在课堂学习中一味的接受教师的观点,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对学习内容甚少思考。这表明,当前大部分大学生仍旧缺乏探究性学习的体验和经历。其次,合作学习意识较差。目前大学生依然习惯进行个体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虽然具有合作学习的经历,但在日常学习中依然倾向于个体性学习。数据显示,14%大学生表示教师经常组织小组学习活动。29%的学生则表示教师从不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见,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未能经常组织小组探究学习,导致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再次,大学生缺乏探究性学习经验。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随机通过微信、QQ等进行及时性探讨,但多针对某一知识点或问题,很少进行延伸性、拓展性探究,且讨论合作人员也具有临时性特点,缺乏固定的合作学习团队,导致合作学习缺乏计划性与组织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很少参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导致教师资源浪费,学生学习缺乏权威意见,探究性学习效率低下。
二、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策略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大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和长期目标,个体的学习需求决定了学习的目的,只有完成近期目标,取得成就感之后才会为长远目标奋斗。近期目标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远期目标则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学生的整体学习规划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大学生树立近期目标,并建立远大目标,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其次,教师应当关注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许多大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时,时常过分的夸大社会需要的价值,且贬低个人需求。其实,只要学习目标能够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向上、不懈奋斗,都应当及时给予鼓励。就宏观层面而言,即使有的大学生订立的学习目标是针对个人发展的,但其最终仍要通过社会实现,其实现过程仍旧是为社会服务。所以,教师应当肯定大学生的选择,进而将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与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所以,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从小我上升为大我,主动为社会发展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设置多样化课程
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对其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性,增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征,合理设置课程。应当依据专业院系的实际情况,增加选修课程,并适当缩短课内总学时,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大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进而促使大学生积极开展体验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当关注师生互动、科研参与、课外实践和生生交流等。其次,要鼓励大学生开展同辈心理辅导,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能够弥补专业心理辅导的不足。高校可以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针对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懈怠等现象,展开同辈引导与交流,以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相较于专业教师辅导,同辈间的沟通交流更容易引导学生倾诉心中疑惑。此外,对于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还可以开通校园心理咨询热线。再次,还应当合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进而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和专业发展前景,促使大学生自觉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指引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要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产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欲望,进而全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但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导致学习参与积极性较低。因此,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必须采取多样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引导大学生逐渐消除消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多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导致他们产生了“学习就是痛苦”的情绪体验,他们虽然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仍旧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逃避、畏惧和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大学生及时消除这些消极情绪,当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困难时,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指引他们及时革新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当因材施教,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积极情绪,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再次,要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体的规范与性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学习情绪的同时,还应当合理运用集体的规范性影响,督促学生按照集体要求开展学习活动。合理运用集体的力量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群体性转变,这显然比一对一教育更富成效。所以,教师应当加强宿舍与班级管理,增强集体生活的规范性,形成严明的纪律制度,营造积极向上、活泼热情的学习氛围,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氛圍的感染下,自觉融入集体,并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优化教学方式
首先,应当着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学生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引下,形成自身的学习目标、方法和理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欲望,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量”,忽视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具体而言,教师要适时采用自主式、研究式、合作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再次,教师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近年来,我国各个高校逐年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大学生受家庭背景、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革新教学理念,摒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全面研究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采用不同的量化标准。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习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学习。调查表明,当前有56%的大学生属于表层学习,深層学习的学生仅占44%,显然,当代大学生表层学习过于集中,深层学习意识较差。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大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增强学习的深入性和全面性,不断进行延伸性探究。
(五)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碎片化学习特点,并根据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划分不同的学习主题,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其次,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习方式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合理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课前录制教学视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并明确学习重难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学习和提问,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再如,运用微课形式,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点制作成5到10分钟的小视频,上传至教育教学网站,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视频观看,逐步攻克学习难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大学生组建微信群、QQ群,在交流群中进行讨论和探究,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当然,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109-121.
〔2〕陆根书.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0,(4):34-46.
〔3〕王志玲,刘江南,李纯青.大学生学习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2010,(1):13-16.
〔4〕杨静,刘成新.WEB2.0与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7,(1):69-71.
〔5〕莫岸洪,蔡卡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特点与缺失探析[J].大学教育,2017,(3):15-17.
〔6〕孟黎,刘静妍.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华章,2014(9):129.
〔7〕路荣,崔凯丽,常丽娇,焦莉莉.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特点、成因及其有效干预[J].中国市场,2017,(6):186-188.
〔8〕朝鲁门.试论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3).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