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助人与助人自助关系探讨

2017-08-30梁传龙

关键词:助人

梁传龙

摘 要:乐于助人既是一种高尚的个人品德,也是社会应该提倡的优良风尚。助人与助人自助可以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受困之人解决困难,助人与助人自助各有优势,针对不同的人群发挥各自特有的效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人对于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助人;助人自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059-03

本文的助人指社会成员以财物、行为、精神等方式对那些不能凭一己之力解决自身困难的人进行直接救助的过程,并且这种救助不以获得受助人的报偿或答谢为目的,其行为是在志愿精神指导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助人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社会个体,也可以是一个团体、组织、法人;而受助者主要指因自身因素或社会环境因素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生活的个人、家庭。此处不过分强调助人者的动机,本文认为,只要助人者的行为在客观上不违反法律规范、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且帮受助人解脱了困境,其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助人”。

助人自助,是随社会工作这门学科从西方传入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其核心内涵又有了新的外延。一是助人者在帮助他人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工作目标和助人方法,旨在通过心灵开导、技术培训、文化教育等具体方式增强受助者的个人能力,培养受助者在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独立性,减少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二是受助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助人者在帮助他人过程中需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先“自助”后“助人”,从客观结果来看,助人者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我能力也是一种助人自助。

一、助人与自助的文化缘起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行善积德、助他利人的思想。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爱人”就是关怀、包容、帮助他人。在义利观上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大于利的义利观,提倡人的行为应符合“义”的标准。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生来就有的,也就是说人人都具备成为善人的先天品格,只要去不断反思、省察自己的内心,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善端”。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佛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家学说中,“慈悲”是其核心,“慈”是给予众生关爱,“悲”是解除众生痛苦,一个人在感受痛苦后对他人的痛苦能够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对他人的爱,对他人进行关怀。另外,佛教的“善恶报应”“因果轮回”思想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劝诫作用,成为人们行善积德的思想支撑。

道家讲究体道和悟道以达到修仙长寿的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以存善念、修善行为前提,只有积德行善,济世救人才能得道成仙。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被广泛接受,民间神话故事中“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都是道家的得道仙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他利人的慈善思想为社会成员进行助人和助人自助活动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使人们对慈善文化的宣传产生一定的认同。

(二)西方文化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助人、助人自助文化的伦理基础。

基督教文化包含两大助他利人的文化核心——“原罪”和“博爱”。“原罪”是西方人帮助他人的动力之一,因为这是一种自然传承的债务关系,每个人都要偿还自己的债务,偿还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爱并帮助他人。也就是说助人是一种主观上的“他律”行为。“博爱”是西方人助他利人的另一重要动力。“博爱”要求其信徒爱所有人,无论其是何国籍、是何性别、是何阶级、是何种族,因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爱所有人就是爱“上帝”,这是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儒家提倡的“爱”不同,这种博爱不区分亲疏远近,不仅要求爱亲人、朋友,甚至要爱自己的敌人,具有一种普世主义色彩。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助人与助人自助

(一)差序格局下的助人与助人自助

“差序格局”一词由费孝通先生所提出,旨在描述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人们在做一件事時先确定对象是谁然后依据不同的标准予以对待。也就是说,“标准”是有弹性的,每个人都按照对象和自己的亲疏远近关系对“标准”加以调整。那么按照这种理论,在助人与助人自助这个问题上是存在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内而外、由此及彼的层级顺序的。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小农经济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导经济模式,农业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基础,每个农民家庭在除去各种赋税基本能够勉强维持自家生活,只有家有盈余才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产生的社会思想具有一定的自利性和封闭性,而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产生思想文化的传播必然具有十分强大的惯性和顽固的惰性,即使是在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很大影响。总体来讲对他人的关怀其顺序是由熟人社会推向市民社会、由初级群体扩展到次级群体的。

1.血缘关系与助人和助人自助。受传统“家天下”思想的影响,国为大家,家为小国,那么在助人与助人自助的问题上,也就是“达”后“兼济天下”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是“齐家”,也就是各种救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展开,按照血缘的亲疏进行救助,最终使整个亲族和谐兴旺。这种以血缘关系展开的救助看似具有“小我”“私己”的性质,实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家庭是整个社会细胞,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家庭的稳定与否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互助可以稳定家庭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并且可以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2.地缘关系与助人和助人自助。中国有句俗语叫“远亲不如近邻”,这里的“远”既可以指血缘的疏远,也可以指空间距离上的遥远;同样,“近”既可以指情感密度的亲近,也可以指空间距离上的靠近。从这句话产生的社会背景上看,在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如果与邻居没有空间距离上的靠近,很难实现情感上的亲近,因此笔者倾向于对“远”“近”二字的第二种理解。现在我们对邻的理解也不仅仅是邻居,而是除血缘关系外与我们居住距离较近、交往密度较高、情感密度较大的初级群体。在地缘关系中,由于距离较近人们社会互动频繁,对彼此都比较了解,因而在助人与助人自助中比较倾向于自己身边的人。

3.业缘关系与助人和助人自助。业缘关系不同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且这种规则通常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规则不仅规定了人们之间交往的所要遵循的秩序,而且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关系。显然,助人与助人自助既不是每个人责任,也不是义务,我们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为自己这样做。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过得更好,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是过上更好生活的必要条件,“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就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经济的、文化的与符号的)容量”。{1}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富在社会资本中占到很大比重,业缘关系作为社交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在业务往来时的助人与助人自助就是为了业务伙伴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以期待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

助人者在选择以直接的方式帮助受助人还是以间接的方式帮助受助人时,应遵循“差序格局”原则,这里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费孝通先生用来表示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是借以表达在助人与助人自助时应注意轻重缓急。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一切的社会活动都要以个体拥有生命为基础,所以一切活动都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那么在关乎他人生命的困境中,就应以扶危、救急为先,依次才是在其他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困境中,选择最直接有效的助人的方式。由于结构性原因、自身能力原因导致贫困等困难是可以暂缓的,可以选择用助人自助的方式予以帮助。也可以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有突发性困难的人进行救助后再以提高其自身能力的方式进行救助。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各个子系统功能的正常發挥使整个社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一旦某个或者某些子系统遭到破坏,其功能就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转效能,甚至致使整个系统瘫痪,无法运转。为了使社会整体系统正常运转,就必须建立一种对各个子系统的修复补偿机制,以促使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依照这一理论,助人与助人自助就是社会各个子系统的修复补偿机制,助人所发挥的效用体现出直接性、间歇性、无常性的特点;而助人自助则体现出间接性、持久性、规律性的特点,这两者对不同的系统问题发挥不同的修复作用。

从社会微观层面来讲,由于不同的先天因素、身体条件、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原因,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力,高能者拥有较多的财富、较大的权力、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而低能者拥有的财富少、权力小、社会地位和声望低,甚至不能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低能者在现有秩序下经过努力,但是其现状仍长期得不到改变,那么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求,就极易出现越轨行为,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为了避免或者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高能者有义务给予低能者必要的直接帮助以及帮助低能者提升能力以实现低能者的自我帮助。

(二)助人与助人自助的关系探讨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助人具有时效性短、持续性差、救助资源相对短缺、被助者消极被动等缺点,若是以“授人以渔”的方式进行助人,无疑会克服以上缺点,具有直接助人所不具有的优势。本文的助人自助不同于社会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心灵上的支持,而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与受助人接触并深入了解,以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心理指导、提供工作岗位等方式帮受助人发掘自身潜能,以提高其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的过程。

助人与助人自助可以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受困之人解决困难,这体现在一个“助”字上,从广义的方面讲两者可以统称为“助人”。而两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对“困境”的作用方式上,前文已经提到,前者是以直接的方式对受困者进行救助,其模式为“助人者——困境”,在这个过程中受助者与助人者没有太多的互动;而后者不直接作用于受困者的困境,而是帮助提高受困者的能力,让受困者自己去解决困难,其模式为“助人者——受助者——困境”,助人者与受助者互动性强。那么是否助人自助就优于助人而可以替代助人呢?当然不是,助人与助人自助各有优势,针对不同的人群发挥各自特有的效能。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理念的指导下,致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一些人已经实现小康,一些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由此导致经济犯罪率的上升、住房困难、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这既不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也不符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宗旨和“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政府在努力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各种社会矛盾也较多,政府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因此除了政府作出努力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以助人和助人自助的方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 释: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415.

参考文献:

〔1〕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周秋光.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3〕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英]诺曼·巴里.福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6〕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助人
助人为乐的事
助人为“乐”
不为回报而助人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的情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