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写作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2017-08-30陈红
陈红
[摘 要]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这已是共识。教师具体可从“书写生活,记录真人真事”“积累生活,丰富表象信息”“感悟生活,抒发美好情怀”“思考生活,学会解釋判断”“建立与‘我的联系,承载与‘我相关的意义”五个方面进行写作教学的引导。
[关键词]写作教学;热爱生活;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37-01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2016年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则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毋庸置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是写作教学的一种共识。那么,究竟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呢?笔者想就此谈五点思考。
一、书写生活,记录真人真事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真事、实事,这一直是写作追求的目标。但有人认为学生的生活平平淡淡不值得一提,没有什么可写的。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明末清初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存得三四癞疮于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寒士来借银,谓不可启齿,于是唯唯,亦说他事。我窥见其苦意,拉向无人处问所需多少,急趋入内,如数给与,然而问其必当速归料理是事耶?或尚得少留共饮酒耶?不亦快哉!”“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金圣叹就这样把平常事、糗事、高尚事、偷着乐的事记下来,林语堂、梁实秋、三毛、贾平凹、李敖等都仿照过他的这篇文章来描写生活平常事,且皆为妙语。
简单是生活的最基本形式。对学生来说,从历史人物中获得灵感固然是条途径,但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素材更应成为常态,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乐事糗事平常事事事成文”。
二、积累生活,丰富表象信息
人的大脑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人头脑中的所有信息、思考、想象都离不了他所接触、所感知的世界。若要学生的表达有创造性,需要让他们的大脑摄入足够多的元素,以至于能组合成新的信息(表现为创造)。而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表象信息的途径除了接触文本世界,最主要的就是接触真真切切的生活。
如,学习了《世说新语 咏雪》一文后的某一天,在操场上玩耍的学生高兴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见到柳絮了,我终于知道‘柳絮因风起是怎么回事了。”确实,只有见过柳絮的人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用柳絮去比拟飞雪,才能判断“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高下。可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积累生活、丰富表象信息,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表述。
三、感悟生活,抒发美好情怀
《“不亦快哉”三十三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流淌着金圣叹的热心肠、小情趣,流淌着人性的美好,正是这一切,使那些原本朴素平淡的生活有了值得回味和令人动容的情致。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当文字表达了对温暖情谊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释怀、一份尊重时,文章就承载了美好的情怀。而这种情怀会让文字具有感染人、打动人的力量。教师理应倡导学生在文章中奉献一颗透明的心和一双会流泪的眼睛,教师理应珍视学生大胆的反省和对自我的解剖。
四、思考生活,学会解释判断
作文不仅是感性的倾诉,更是理性思考的结果。那么何为理性思考?笔者认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不仅是要描述生活、抒发情怀,更是对生活的解释和判断。
曾有学生在《好聚好散》一文中写道: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天?/是谁,带走了我们的莽撞,我们的极端……你终将成熟,而且越来越成熟。
在这里,该生不仅对“怎样生活”进行了思考,而且对“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进行了思考,思考的结果发现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朴素真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去关注生活中各种事“发生的原因”和“发生的方式”,而不仅仅关注“发生了什么”。变换角度看待生活,思想就会在悄然之间改变。
五、建立与“我”的联系,承载与“我”相关的意义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只有与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文章才具有个性意义。
面对盛开的玫瑰园,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说:“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的玫瑰。”(《小王子》第二十一章)
小王子因为与那朵玫瑰建立了联系,于是那朵玫瑰对小王子来说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这给了学生写作以重要的启示:建立与“我”的联系,承载与“我”相关的意义,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意义的文章。
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让学生“热爱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当学生积极地积累生活、书写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建立起生活与自己的联系时,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热爱生活”。为实现此目的,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