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2017-08-30朱强卢晓春张俊平

高教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供给侧

朱强+卢晓春+张俊平

摘要:本文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为视角,秉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构建了专业结构调整路径链,完成了专业结构调整的创新实践,以期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提高专业结构适应性水准,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专业结构;供给侧;教育内外部需求;路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革时代,高职院校自觉启动新一轮质量驱动的内生式教育教学改革已然成为社会焦点,而专业结构调整被推到风口浪尖。因此,高职院校进行“自下而上”式创新实践成为破解当前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普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专业布局整体不合理,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偏低,结构性缺口较大;同时专业集聚度不高,专业规模效应较差。究其原因,有宏观层面关于专业建设理论研究缺失的原因,专业划分、专业目录编制等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对专业结构调整实践指导性不足。中观层面,社会化专业建设参与规划机制的缺乏,社会主体对专业建设的社会外部需求缺少全面、科学分析,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外部框架条件搭建力度不够。微观层面,高职院校以专业本身为主导式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不够,改革理念陈旧落伍,问题审视视角狭隘局限,未形成一体化的专业结构调整路径链。为此,本文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为视角,回归高职本真教育,承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以专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形塑专业结构调整的理实之径,以期推动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创新。

一、应然路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学理分析

(一)逻辑假设:急需厘清的三对关系

1.基于教育外部需求层面: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适切性关系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存在与发展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天然不可分割关系,这是由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是受社会发展所制约,二是必须为社会发展所服务[1],都规定了高职独特生命存在与发展定位,强化了高职专业职业本质属性。因此,全面、主动地适应特定时期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心的社会经济新常态成为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外部框架条件,专业设置与布局需更多地考虑社会市场变化需求,深度对接产业结构现状与态势,高度实现人才标准的职业化、专业化、专业技术及专业课程的职业化。

2.基于教育内部要求层面:高职专业结构内部要素间的协调性关系

高职教育既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也具有教育独立系统属性,即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本体性规律。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集中为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但外部规律是内部规律作用的条件,而内部规律是外部规律作用的尺度,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2]。故而,强调高职教育社会职业功能前提需遵循高职高等教育属性才能做出合理价值判断。因此,高职专业职业性规约了专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外部动力条件,而专业教育性集束了专业结构内部要素稳定运行性能。

3.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高职专业结构与供给侧间关联性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高职教育改革时代背景也是其指导思想。作为劳动力与技术供给端的高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内容,“改革”是核心命题,而专业结构可谓是集其视角、内容与方法于一身的综合体。换言之,高职专业结构设置与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效益[3],即专业结构内外部关系的良性运作。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职专业结构之间形成抽象与具象的联体关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辩证关系,是对专业双重属性的整合,应是专业结构的思想理念。

(二)方法假设:应依循的理念与思路

1.理念:遵循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调整专业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诸多核心要素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其改革理念对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引领作用[4]。因此,高职院校应秉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形成从人才供给端发力,以专业结构性改革为内容,以精准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方法,遵循高职专业本质属性和专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激活社会职业外部动力性条件,体认教育职业本体性内在规律,优化配置,组合专业结构内外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引领产业结构转型,保持结构自身稳定性能。

2.思路:遵循结构内外要素,优化管理逻辑框架,调整专业结构

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应秉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以专业结构内外要素优化管理为突破口,遵循高职专业本质属性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專业结构调整内外部框架,实现内外关系良性互动。亦即通过专业结构这一关系存在调整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最佳立体状态。高职专业结构应全面、主动地对接集约社会外部需求规律的产业结构调整来构建专业结构外部框架条件,保证专业结构的区域性、产业性及职业性,遵循高职专业本体规律来架构专业结构内部要素关系,保证专业间的学科关联性、兼具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体系及资源的共享共用性,厚植专业教育教学文化底蕴。

二、实然路径: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结构调整策略与举措

(一)路径策略:“多维、全方位”调整高职专业结构

本文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出发,深度贯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从矢量求和或多维立体角度审视、研究、设计专业结构调整路径,形成从调整专业布局→组建专业集群→对接专业亚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多维、全方位”专业结构调整路径链。

1.“两维四向”,调整专业布局

“两维四向”中“两维”即角度或方向,“四向”即维度或指标。从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角度透视高职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两个维度,依循“四向”调整高职院校专业布局。

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满足社会外部需求。高职专业职业性决定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本质联系。产业结构调整有产业间转换和产业内升级两种形式,产业间转换要求调整劳动力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产业内升级则需要人才培养层次高級化,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两种变化都势必带来区域就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5]。换言之,人才市场就业结构倒逼高职人才供给结构在类型、层次、规格等方面的质变。反之,有丰富“末梢神经”的高职院校,能更为敏锐地捕捉产业领域技术结构变化,主动作为开展技术研究素材。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原始、集成和扩散创新,能更有效地将研究型、工程型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引领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可谓是双向式互动互生、协调共振的共同体,双向开放式互动,形成高职专业社会价值倍增的动力性条件系统。

立足办学定位,突出优势和特色。精准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提升其人才供给能力具有先导意义。办学定位是学校结合自身条件,秉承一定办学理念,对办学目标、类型及特色质与量的不可替代性的生存权的张扬。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办学特色等方面的核心指导思想。办学目标是指学校发展的方向,聚焦了专业办学社会服务面向,彰显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类型是指学校发展的性质,规约了专业人才结构,框定了专业结构本体要素。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认为,大学的特色主要是针对学科特色而言的[6],而高职特色是针对专业特色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品牌,是对专业特色的关照,更是专业特色的回馈。因此,专业结构调整需厚实专业办学定位生态环境,避免“埋头拉车,千校一面”困局,突出自信。

兼顾学科基础,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高职教育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7]学科基础和学科优势是专业设置与布局的重要基础,更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序化的逻辑。学科基础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间学科关联耦合性,避免了专业结构的“零基效应”。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型技术应用型人才,需与之配套的学科知识结构与岗位能力结构,保证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针对性。综观教育部相继出台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均是在考察了与专业对应的学科的规范性和岗位群基础上,体现了专业职业性和学科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教育教学资源,发展优势专业。高职专业设置与布局在兼顾社会需求基础上,更需适度考虑专业办学沿革等历史渊源。该专业是否符合学校性质,是否具备相关专业办学基础,是否有师资力量进行该专业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教学设施及相应配套管理等来保证该专业的顺利设置与调整,能否与相关专业形成集聚效应,能否实现资源共享共用等,以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内涵水平,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有些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有需求,也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但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以支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慎重考虑。

2.“三主两辅”、五维驱动,组建专业集群

专业群概念是产业集聚发展趋势下对传统的相关专业分散举办格局专业组织方式的创新,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核心特征。[8]我们提出了“三主两辅”、五维驱动,形成组建专业群基本框架,“三主”指的是职业岗位相关、学科基础相同、核心课程相近,两辅是指行业业务和教学资源共享。

职业岗位相关。以职业岗位群为基本参照, 便于明确该专业群下学生须具备的共同知识与技能,并结合群内各专业个性及具体就业岗位,建立个性化课程体系,深度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核心课程相近是针对专业群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特有、特需的职业能力,而专业群核心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形成是基础与表现的关系;学科基础相同是专业群组建的逻辑基础。一个专业可能需要多种学科知识体系支撑,一个学科也可以应用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每个专业都是学科交叉的结果。学科专业基础关联性拓宽了专业知识结构框架,专业复合交叉性延伸了专业组织结构框架;而行业业务相关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是针对行业高职院校特殊背景,从而提出组建专业集群另外两个参考维度,是对行业专业办学社会外部需求的全面关照,更是对学校专业办学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理性认识。

3.对照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厘清专业人才培养亚型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几经更迭,最新定位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需完成技术员或者技师的基本训练,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模糊不清,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当,导致高职人才培养层次下移,人才培养质量同质化。因此,基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总定位,理清专业亚型人才培养目标成为专业定位的上位命题,更是对专业双重属性的表征与统整。

学校根据各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确定专业毕业生3到5年主要从事技术员/技师等岗位,将技术技能人才细分为四个亚型即技能型、技术技能型、技术型和综合型,四者不是简单的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归类。技能与技术是类型而非层次概念,二者伴生互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工作过程“动作难度大”为特征,技术型人才是以工作过程“知识含量高”为特征的技能教育的另一形态,二者更多是经验知识与技能、策略性知识与技能、元认知知识与技能的互动,最终达到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对接专业亚型,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训课时比例及毕业要求等内容,构建能力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4.基于专业人才培养亚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实践活动宗旨在于课程体系构建,而课程体系构建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基于专业人才培养亚型,确定各专业特性,对照职业,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基于专业亚型规格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其实质是对传统“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突破,是对学科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体系的高度统整,渗透了后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更多关注学生社会生态环境,以学生生命存在为本,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因此,基于“技能型、技术技能型、技术型、综合型”四种亚型人才规格类型,分析各类专业(群)人才培养特性,打破学科体系桎梏,构建纵横对扣、理实交融、职业素养贯穿、能力核心“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于“能力”体系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路线如示:全面深入市场调研、分析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重构能力层级化课程体系。

5.关照内外需求,构建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旨在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寻求社会需求与教育要求之间的平衡点,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立体状态,建立基于内外需求协和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是不可或缺一环。基于外部需求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劳动力市场信号对高职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与反馈作用。根据人口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失业率、职业岗位类型变化、人才外流等数据,建立全域式、立体化、网络式的人才供求大数据库,保证人才市场信息对称,形成专业预警机制。基于专业内部要求建设内部质量评估。从专业设置与布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发展、就业质量等内部要素开展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有效地检验专业结构调整科学与否,形成专业结构调整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保持专业结构自身稳定性能。

(二)实践举措:采取“精简、组群、分类发展”方式调整专业结构

结合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现状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涵盖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四大产业类,通过三轮,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做强交通特色专业,量身定制紧缺专业,形成了“公路、水路、轨道交通”三路引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格局。

1.精简专业,压缩规模,优化整合现有专业

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依据专业的行业属性、课程体系、资源条件,精简專业,压缩规模。裁撤通用类(文秘、管理等)专业,压缩非交通类、制造类专业招生规模,集聚交通运输、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财经管理四大专业类,精简专业数到48个,突出专业行业优势;根据产业服务面向或专业大类属性,整合相关专业,避免专业名称与内涵重复,控制专业数(包括预留专业3~6个)至40个。根据专业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与优化,将学校人数控制在13500人,划定专业规模约400人/专业,精准专业办学效益。

2.组建7大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为加强专业结构的产业集聚性和教育规约性,学校以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9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坚持“岗位面向一致、核心课程相同、学科基础相近、兼顾行业业务和资源共享”原则,采用“行业岗位群”、“学科/技术基础群”等方式,主辅结合,组建7个特色专业群,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并进,“机电信息与财经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格局,全面对接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转型,提升整体效能。

3.划分跑道,分类发展

根据专业办学效益,将专业群通过竞争分为A\B\C三类,在目标定位、人财物投入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分类管理,激发专业群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群建院,统筹规划与灵活管理,合理配置教育教学相关资源,妥善解决专业结构调整涉及利益相关方矛盾。组建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强化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保证专业群基础性和专业技术技能针对性,根本上强化专业核心竞争力。

4.梳理专业培养亚型,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总定位,学校各专业(群)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系统深入梳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分析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专业(群)职业能力分级模块库》,厘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亚型,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交通行业、创新创业等四类新建通识课程体系,厘清基础课规格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以实现分级分类分层教学;组建专业(专业实践课)平台课程、探索大类教学实施,便于学生实现二次分流;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将行业通用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融入核心课程标准。

三、初步成效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针对专业结构问题,从自身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精简专业,压缩规模,改造老专业,细分细化潜力专业,增设社会急需新专业,新旧专业相辅相成,组建7大专业群,形成“以长求稳、以短求活、以稳求精、以活求实”的专业格局。

(一)交通特色和工科属性进一步彰显

从区域产业外部需求出发,主动服务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和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精简专业,初步解决了专业数量过多、分散交叉、定位不准等问题,形成了“公路、水路、轨道交通三路引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格局。同时按照“岗位面向一致、核心课程相同、学科基础相近、兼顾行业业务和资源共享”原则,组建了7大专业群,集聚度提高,交通行业类、工科属性专业占比超过70%。

(二)专业结构体系日臻完善

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学校建立了以中央财政支持的6个重点建设专业、1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一类品牌专业、12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为龙头的国家、省级和校级三级专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专业为引领、省级重点专业为支撑、校级重点专业为基础的三级重点专业体系,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群办学效益增强。

(三)办学效能整体提升

自主开展专业本身结构调整,专业集群优势和规模效益得以发挥,实施“以群建院”,进一步明确了二级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动态化专业格局。同时,按专业群大类培养学生,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提高了专业社会信誉度和市场份额,优化了人才结构。

四、小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教育类型,自主进行专业本身主导式创新实践成为时代主题与本质使命。因此,本文从教育内外部关系角度提出“多维、立体、全方位”专业结构调整实践路径,抛砖引玉,推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1990(2):7.

[2]刘振天.也论“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与外部关系规律”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18.

[3]尤伟,颜晓红,陈鹤鸣.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变迁[J].江苏高教,2015(5):68-71.

[4]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人民要论: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

[5]陈钱敏.福建高等教育科学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人口职业结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

[6]〔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

[7]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97(4):1-6.

[8]陈林杰.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4-36.

(责任编辑 赖佳)

猜你喜欢

供给侧
“三农”信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