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研究

2017-08-30白亦清

关键词:引领

白亦清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提出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指明了正确方向,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才能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三个倡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045-04

意识形态建设是关系政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倡导”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为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及发展的某种满足与适合程度,价值观念则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即思想和思想体系),它综合地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欲望、理想、需要、利益等等”[2]。作为信仰系统,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关系着社会和政党的精神旗帜与发展路径。以实践唯物主义路径出场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秉承“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理想,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价值追求范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懈探索并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是要“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3],并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同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形成了以建设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系统阐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培育新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命,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完整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不断觉醒、日益成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国之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从国家发展战略、政治理想诉求、个人道德品质等方面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主张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主旋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目标导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柱,为人类文明走向提供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基本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为公民个人安身立命提供道德规范。“三个倡导”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既与改革开放以来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一脉相承,又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崭新蕴涵;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既张扬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未来愿景,也着眼于对广大民众基本道德底线的普遍要求;体现了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既彰显了国家意志和政党目标,也借鉴了人类文明的思想成果;体现了全面性与层次性的统一,既全面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诸多方面,也分别反映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价值主体的不同价值诉求。“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必将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三个倡导”:管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日趋多元化,由此引发的利益与观念之争折射出价值观的分歧,并导致思想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性特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日益加速,“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5],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不同思想观念交相杂陈,既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乘势涌入的外来文化,也有打着文化复兴旗号改头换面的传统观念,更有滋生于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大众思潮,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交融碰撞、竞争共存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具体表现,各色社会思潮“就其性质来讲,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影响历史前进的消极或错误思潮。就其作用来讲,既有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并存、冲突较量的一面,也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交相辉映、互动互衬的一面”[6]。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影响和极大冲击,或赤裸裸地公开诋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或有意无意地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或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得益彰,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滋养。面对形式多样、性质各异、作用分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以“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为指南,科学分析、理性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凡是有利于“三个倡导”的思想和精神都应积极吸纳和借鉴,凡是不利于“三个倡导”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坚决批判和抵制。对待外来思潮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既要坚决批判“全盘西化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普世价值论”等解构“三个倡导”、阻碍我国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种种社会思潮,揭露其“西化”“分化”的意识形态本质,又要大胆吸取世界历史上人类在争取民主、自由、平等进程所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既积极吸收并大力弘扬“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传统、“协和万邦”的和谐理念、“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等合理成分,也要批判并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长制观念。对待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既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生发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法制意识、竞争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等思想观念,又要坚决克服和抵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最终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7]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8]成为社会主流,有效避免社会分化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最大程度地形成全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三个倡导”: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路径

“三个倡导”的提出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也为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指明了具体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倡导”为主导,积极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效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9]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反映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必然结果,也为增强社会活力提供了思想文化动因。因此,面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既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泯灭不同社会思潮,搞所谓“舆论一律”,从而致使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生活黯然失色,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泛滥,冲击和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而致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轰然崩塌。只有正确处理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辨证关系,有效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共生、和而不同的宽松氛围,形成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二)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斗争前沿阵地的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能力。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广泛借鉴、积极吸取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成分和有益启示,凝练视野更加宽广、内涵更加科学、特色更加鲜明、表述更加精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0]。要大力提升舆论传播能力,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理直气壮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积极培育先进典型,以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鼓舞教育广大人民,营造践行“三个倡导”光荣、违背“三个倡导”可耻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社会风尚。

(三)坚持辨证否定、具体分析,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应重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间以及意识形态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并有效整合和引领有益和无害的意识形态,在与其交流中吸收其合理成分,以其包容的胸怀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凝聚人心、调动人们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11]综观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纷繁复杂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既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用共通的肯定性非主流意識形态,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性质根本对立的否定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否定观,具体分析各色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作用及影响,采取具体措施理性、科学地对待,或批判、或扬弃、或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对否定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要清醒认识其思想实质,深刻揭示其阶级属性,坚决批判其反动本质。对肯定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要大胆改造、充分利用,积极吸收借鉴其合理和有益成分,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包容性和普适性。

综之,“三个倡导”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概括,也为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新指南和新路径。只有大力弘扬并积极践行“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4〕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32.

〔2〕王玉粱.价值和价值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5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152.

〔5〕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9.2.

〔6〕范秋迎.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与基本经验.扬州大学学报,2011,(2):20.

〔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560.

〔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日报,2004-07-29(9).

〔9〕〔10〕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33、33.

〔11〕王桂兰.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理念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引领
一片树叶启情思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