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思想新方略论要

2017-08-30章征科

理论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

摘要:中共历来十分关注民生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了党的民生思想,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诸多新思路、新方略,主要体现为民生工作认知的哲理化、民生问题视野的政治化、民生工作思路的系统化、民生建设路径的社会化。它反映了中共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为中国解决民生问题、发展民生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问题;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8-0021-04

作者简介:章征科(1965-),男,安徽南陵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发展问题和中共党史研究。

民生的基本内涵就是国民的生计、生活及其权利的实现。民生思想就是对人民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改善人民生存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观点和决策的总和。古代民生思想只存在于传统民本观中,把它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并系统理论化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由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未能实现,故有学者将其称为近代中国乌托邦思想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民生思想,并为努力解决中国民生问题进行艰辛探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新世纪,中国民生建设实现了由“温饱民生” “解困民生”向“和谐民生” “幸福民生”的转变。[1]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新的领导集体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面发展了党的民生思想,提出了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新方略。

一、民生问题认知的哲理化

民生问题不仅是民众生活中具体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因为,民生问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只有真正关注和重视,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表明,新世纪新阶段,党的领导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价值的高度认知民生问题。

首先,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民生工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等现实问题,也就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能否以发展民生为中心,充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中共中央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的领导集体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2]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形成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尹蔚民认为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民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3]

其次,从公平、和谐价值层面关注民生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4]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共十八大及其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同样关注民生建设的价值目标。这样,公平正义与和谐就成为中国社会建设与党的民生工作的内在要求与评价依据,其根本要求就是通过共享理念实践实现共同富裕、公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再次,以人为本,尊重民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十八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来自老百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也要依靠人民,以前依靠人民,实现了三座大山的推翻;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依靠人民来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5]为此,把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共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

最后,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民生问题并整体推进民生建设。改善民生,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是一个过程。从温饱到小康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強调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突破各类瓶颈,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覆盖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胡锦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6]

二、民生问题视野的政治化

新世纪以来,中共更加注重从政治层面解决民生问题,强调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社会主义前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把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体现了中共民生思想政治化的特色。

第一,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民生是事关社会安定团结和稳定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大局。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不少矛盾,这些矛盾从根本上说都与民生问题有关,如果不重视发展民生事业,这些矛盾就会不断积累,及至恶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稳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保障,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环境,“稳定压倒一切”。因此,中共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并强化社会治理,在解决民生问题时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对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发展问题高度重视,强调“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为推动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3]

第二,民生问题决定中国民主政治的前景。民生天然地和民主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民生的一个根本要求是,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民主就是民生的最大保障和存在前提,发展民生离不开民主,民生必须有民主制度作为保障。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数量最大”的民生和“质量最好”的民生都来源于公民基本权利有法律制度作为保障的时间和空间。从民主的角度看,十七大报告把人民民主提高到“社会主义的生命”层面,内在提示了民生与民主的关系。强调指出,要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把民主与民生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也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否则,解决不好民生问题,中国民主政治就没有未来。

第三,民生与党的执政合法性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解决民生问题事关党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这一方面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民生问题是一个充满人本思想和体现人文关怀的命题,涉及政治经济等工作的方方面面,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人心向背和中共的执政根基。另一方面,关注民生问题也是党的宗旨和民主执政理念的现实反映。“改善民生”首次作为单独章节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彰显了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中共强调各级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民生意识和公仆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和盲目攀比,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十八大以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从而更好地把民主执政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

第四,民生问题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关注和改善民生,从执政党的建设角度看,要求党加强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强调党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7]党又把解决民生问题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把民生问题的解决落实到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从政府层面上,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所以改善民生对政府也有明确的要求。政府不仅不能与民争利,还需要把社会发展的成果合理地分配到人民身上。因此,必须加快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效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加快民生建设步伐。

第五,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化、法制化保障。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体系、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党必须通过领导人民制定社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才能保证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党和政府還注重使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矫正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对损害民生的人员及行为依法进行惩治,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社会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制度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使人民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实惠。从政治层面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领导的题中之义。

三、民生建设思路的系统化

民生工作的系统化是指中共对民生问题认识与解决方法及举措的系统性总体思考。

第一,民生内容的系统性——民生建设是一个大工程。民生的字面意思指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包括谋生的手段和生活,其真正要义是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包括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住房、基本保障和基本职业等。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就揭示了民生最基本的五个层面的要求。此外,中共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纳入民生工作要求之中,体现了中共对人民需要多样性的高度重视和认识升华。

第二,民生目标的系统性——民生建设有多层目标。一是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新世纪新阶段中共生动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这事关人民未来的长远利益。同时中共着眼长远,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要解决人民关心的现实问题,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是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共领导人强调: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作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十八大上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首次明确提出居民的收入要在十年的时间里实现倍增。三是个体目标与全体目标。民生事关民富国强。习近平在十八大后提出“中国梦”的目标,谋划“五位一体发展”,践行“五大理念”,将中国梦与个人梦相统一,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一起来。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方法的系统性——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十七大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强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4]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脱贫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另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也是解决和保障民生的有效思路。

第四,在“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中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共将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发展放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都贯穿着中共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中共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四、民生建设路径的社会化

民生建设路径社会化是指一方面基于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把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更好地推进民生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作用,从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公共事业发展,解决公共產品供给,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第一,解决和发展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生问题涉及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新世纪以来,党确立了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思想。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七大将社会建设作为党代会报告的独立部分进行系统阐述,在中共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反映党和国家已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党中央越来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它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其原因就在于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第二,解决和发展民生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各种矛盾已显现,特别是民生方面的矛盾尤其突出。因此,化解矛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解决和发展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社会化。民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住房等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政府发挥作用,但社会力量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决民生的前提和路径,社会力量大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鼓励发展非公经济和中介组织,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强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也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可能包办就业,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就业社会化,从而更好地奠定民生之本。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力支持,也为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打下基础。同时,要发挥社会力量增加保障的作用。社会力量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政府应当支持加快其发展。

结语

新世纪以来,中共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思想新方略揭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可行路径。它是中共对执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认知与实践的结果。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格局下,现实中民生建设依然面临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新世纪新阶段期待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民生建设方面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党和国家必须继续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及其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3,(14).

[2]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3]尹蔚民.贯彻民生工作思路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3-1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人民出版社,2016∶18-19.

[6]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11.

[7]人民日报评论员.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十一[N].人民日报,2007-11-14.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