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及路径探析

2017-08-30谷丽洁邱秀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通识创新型创造力

谷丽洁+邱秀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也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未来的主要任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培养与选拔大批创新型人才,并激发他们的内在创新动机,才能最终实现创新的目的。高等职业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学院的工作重点。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论基础

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力,对创造力的研究理论基础来自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多个学科。但众多学科中,心理学对创造力的研究贡献最大。发展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创造力发展的历程,一致认为在无拘无束的儿童身上经常可以看到富有独创性的举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相信创新或创造能力受人类自我实现的倾向和自身潜能发挥的内驱力所驱动,而马斯洛在区分了特殊天才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之后,认为表现在普通人身上的创造力更多的与人格特质有关。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明确了推动创造力出现的6 大因素:智力、知识、思考形态、人格特质、动机、环境情境。

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需充分了解心理学的多种流派对创造力的侧重研究,比如从认知心理学来看,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社会心理学来看,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人格心理学来看,要侧重挖掘与创造力呈正相关的一个或多个人格特质或气质。因此,充分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是寻找培养创新型人才路径的基础。

二、国内外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综述

(一)设置通识教育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主要特征之一是拥有广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由于当代众多创新成果汇聚于交叉复合学科,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結果。在大学设置通识教育,尤其是创业通识教育,非常有必要。通识教育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例, 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以人为本。在学业上,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创业或分段完成学业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提倡加强通识教育,以适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革新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高等院校需要变革教学模式,崇尚个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诱导。日本《教育基本法》第二条强调:在一切时间和一切场合均须实现教育目的,应尊重学生,从现实需要出发,培养进取精神,并相互尊敬与协作 。荣艳红在《教学模式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分析》中认为教学模式可以推动不同类型的学习,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创新或创造能力可以借助学习的途径来推动。

(三)完善培养流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的变革,更多体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流程的变革。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提出创新创意创业的培养流程,设立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中心旨在将本校创意与发明成果商品化或产业化,鼓励师生将创新、创意研发成果转化为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而开展技术转移和自主创业,藉此强化校内师生的创新能量,提升创新产出。

大陆部分高校也逐步构建了以“职业素质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系统化设计、模块化实施,逐步形成“普及教育 + 项目体验 + 创业孵化 + 创业实战”的“四纵”培训教育体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

本文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到凸显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价值,需要三个层面: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和创新转化。

(一)教材与课程变革培养创新意识

高等职业院校从微观上专业和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通过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统一设计、同时安排、逐步融合;共同建设和开展在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兴趣小组、技能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实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实现“点”到“面”的创业教育。

(二)团队与竞赛训练强化创意实践

从中观组建团队和参加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 大学生创业孵化训练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真实的校内实践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聘请校内外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辅导和现场指导;积极鼓励师生组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并对入围市级以上竞赛的创新创业团队实行项目制管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

(三)平台与项目建设促进创新转化

从宏观平台建设和项目参与中促进创新转化。创新转化则是贴近市场需要,将有价值的创意和点子具体化和可视化,通过有形的设计和产品表现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为社会做出正向价值贡献。项目体验旨在通过创新思维训练、专业技能拓展、科技项目孵化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策划和运作创业项目。创业孵化主要依托校内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体验创业艰辛、了解创业风险。

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到创新实践中历练创新能力,在通过创新转化实现创新意识的价值化,创新能力的市场化,实现三位一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在这个路径过程中,高等职业学院将通过相应机构的设置、资金配套、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课程活动、模拟实战等多要素、全方位的支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D].武汉大学,2011 .

[2]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

[3]王亚斌.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18—320.

[4]贾绪计.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66.

[5]徐小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制度——— 浙江大学的探索[J].2007(09):67-69.

[6]陈晓玲.国外创造力研究述评[J].人力资源管理,2006(06):159-168.

[7]宫敏丽.基于现行大学教学模式分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攀登,2008,(6):161-163.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通识创新型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