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生态情怀

2017-08-30罗志勇

鄱阳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罗志勇

[摘 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和人民现实生活的严峻挑战之一,因此,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方世南教授的文集《美丽中国生态梦:一个学者的生态情怀》是近年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部力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集客观真实地记载了作者三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生态文明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当代中国生态危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等问题的敏锐视角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理论观点,其中不少真知灼见和对策建议有力地影响和促进了党和政府的决策,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梦;生态文明;方世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巨大成功,当代中国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漠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最严重的挑战之一,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和日益尖锐的生态矛盾,国内涌现了一批较早地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学者。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则、立场和方法论,开始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审视与反思。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美丽中国生态梦:一个学者的生态情怀》(以下简称“文集”),是近年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部力作。该书作者方世南教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多年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著述丰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部文集客观真实地记载了作者近三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生态文明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当代生态问题、环境治理和生态权益等问题的敏锐视角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理论观点,其中不少真知灼见和对策建议有力地影响和促进了党和政府的决策,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三十年潜心耕耘的生态情缘

方世南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开始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国内较早进入这一学术研究领域的生态文明学者。1986年,方世南教授的论文《江苏吴县桑蚕生产调查》,分析了苏南农村传统产业桑蚕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作者以对生态农业的敏锐关注,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孜孜不倦地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步入了快车道。伴随着工业化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和程度也令人触目惊心,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矛盾令国内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为了唤起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各级党和政府决策者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转变,方世南教授一头扎进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及省部级课题,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厚积薄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200多篇有关生态文明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出版理论专著多部,在该领域比较早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方法,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理论专家。方教授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3期的《马克思的环境意识与当代发展观的转换》一文,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深入地研究马克思环境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成果,也是较早提出必须终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理论创新成果,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了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及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三十多年来,作者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梦孜孜以求、不改初心,先后在《哲學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研究》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思考》《生态价值与人类的价值取向》《环境危机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从生态政治学的视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矛盾:政府公共管理亟待高度重视的重要矛盾》等系列论文,将环境治理与生态权益、社会公正与生态公正紧密地结合起来论证,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引领并推动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深入研究。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方世南教授不仅是一位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者,更是一位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用脚做学问”的社会活动家。他主张学者要走出书斋,做学问要“顶天落地”。“顶天”就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创新性,反对人云亦云、固步自封;“落地”就是理论研究要接地气,具有实践性,反对坐而论道式的清议和空谈。他倡导将“板凳坐冷”和“脚底走热”的治学精神相结合,在悉心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同时,身体力行,奔走于田间地头,活跃于学术论坛,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是方世南教授的一个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基地,也是他培育和实践美丽中国生态梦理想的一块实验田。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淀山湖镇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21世纪生态文明特色示范镇。作为方世南教授的学生,求学期间我有幸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见证了先生学术理想之严谨与执着,以及密切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贯穿始终的唯物史观和绿色主题

方世南教授在回顾总结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时说,他的学术研究概括起来就是“红”和“绿”两大主题。红色主题主要是基于人与人的关系,揭示政党与民众的辩证互动关系;绿色主题则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展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无疑,这部文集便是集中体现了其绿色主题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晶。其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原则、立场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研究内容,以“人—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为研究框架和逻辑起点,以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为旨归,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

在经典文本解读方面,作者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理论的梳理和挖掘,并试图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体系。作者首先揭示了恩格斯对于环境政治学的重大贡献在于注重将政治与环境的联姻,并从政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政治现象以及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其次,是充分认识恩格斯环境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恩格斯环境政治思想为指导,促进我国环境政治学的发展,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最后又分析了马克思的环境意识对建构当代的发展观,特别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人类进步可以与环境发展相互协调统一达到双赢。此外,他还深入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类文明多样性理论、生产力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唯物史观等理论的重大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在生态价值方面,作者深刻阐释了生态价值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在2002年《自然辩证法研究》第8期发表的《环境哲学视域内的生态价值与人类的价值取向》一文中,作者批判了将价值视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的片面性,其后果是造成只重视主体价值,忽视生态价值,从而导致人类肆无忌惮地掠夺与破坏大自然。只有把价值视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益性关系,才能在强调主体价值的同时重视生态价值。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全球生态危机迫切需要自觉协调好当代人的价值与后代人的价值,局部价值与人类整体价值的关系,开创主体与客体互益,发展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文明道路。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实现自然生态价值,作者提出了绿色政治文明、绿色精神文明、綠色生存方式、绿色实践方式、生态现代化等一系列新理念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发展理念的转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生态矛盾方面,作者对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的表述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认为随着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态矛盾正日益上升成为现阶段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矛盾。在《生态矛盾:政府公共管理亟待高度重视的主要矛盾》一文中他指出,今天我们讲国内主要矛盾,传统的表述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而在当前经济发达地区这个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发的生态矛盾是与国内主要矛盾同时并存的一对重要矛盾。在某些局部地区,生态矛盾成为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因,生态矛盾使生态政治化和政治生态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各级政府在高度重视国内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对生态矛盾予以格外关注,防止生态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而演变成为主要矛盾。生态矛盾因利益引起和激化,政府要致力于利益协调,构建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人的利益以及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都能得到保全的新型利益共同体”①。这些论断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体现了作者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生态权益方面,作者着重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治理问题、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制度文明、生态民间组织等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论证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权益思想,指出生态权益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权益。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近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也是激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起弱者生态权益缺失的总根源,维护弱者生态权益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等诸多方面的重大课题。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就必须“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构建生态安全保障型性社会。只有在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中,才能促进生产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使政党与民众、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①。

在生态文化方面,作者批判了在资本和市场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享受主义一度成为主流社会精神文化价值观的种种弊端。在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面前,有些人为了满足感官享受,大肆挥霍、纵欲无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只有端正价值取向,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结合起来,过高尚而节俭的生活,在全社会形成追求高层次精神享受的理念,崇尚和践行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生态健康安全保障型社会,才能既实现人生价值,又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使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早日实现。作者满怀信心地表示,生态文化启蒙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只有让生态文明理念牢牢地植根于每个人心中,使人类从灵魂深处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和自然,自觉地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迎来“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旭日照原野,万物皆欣荣”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富于创新的思想特色与理论价值

文集中探讨的六大领域,体现了方世南教授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色,即系统性、整体性、创新性与实践性。从收入文集的论文的主题归类来看,作者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解读入手,经过梳理和挖掘,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并根据逻辑归纳法对其进行系统分类。同时,无论是生态价值、生态矛盾、生态权益还是生态文化,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都是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史观,体现了作者研究思路与研究主题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研究内容所阐发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看,文集中的不少研究成果无不闪烁着理论创新的光芒,诸如绿色发展观、绿色政治文明、绿色精神文明、绿色生存方式、绿色实践方式、生态现代化、生态矛盾等,有的是原创性概念,有的是对既有概念或观点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与创新意识。方教授常常强调,一个现代学者应该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要贴近时代,紧扣生活,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这在他的文集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他的研究成果大多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问题剖析与理论阐发之中,同时给予中肯的合理化的对策建议,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思辨色彩,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当前,在我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文集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作者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引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深入挖掘与系统研究。其次,夯实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离不开理论创新。而要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的深入研究,需要一大批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这部文集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再次,作者提出的一些原创性的概念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探索性的尝试,为国内学术界开展国际性学术交流与对话增添了话语权,有利于增强我国马克思主義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当然,依笔者愚见,就文集选编的学术论文成果的编排体例来看,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思想的连贯性方面仍有完善的空间,作者还有许多富有前瞻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未予收录,是为缺憾。

在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阔背景下,文集的出版至少可以给予我们如下启示:其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社会生产实践都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其二,要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的文本研究,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的根基,切忌急功近利;其三,要重视理论创新,提出有助于呼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四,要注重话语转换和成果转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着力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其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改变坐而论道的概念之争和空泛无用的抽象分析,要以“板凳坐冷”与“脚底走热”的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促进生态文明研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与传播的资深马克思主义学者,方世南教授内心充满了浓浓的马克思主义人文情怀和生态情结。他既具有仰望星空的远大理想,又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还兼有诗和远方的浪漫情怀。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后的第五大建设,构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梦奠定了基础,这必将对中国亿万人民群众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党在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型令方教授欢欣鼓舞,激动不已,对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当代美丽中国的生态梦饱含期待,也充满信心。在方教授看来,中国梦与生态梦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正如他在文集自序里阐释的那样:“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只有建立在环境优美的生态梦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富裕与美丽的完美结合。美丽中国生态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美丽中国生态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坚实基石、目标愿景和强大精神力量。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新时代。”①我们期待这个新时代能够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郑 颖

猜你喜欢

中国梦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