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7-08-30李洋
李洋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该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中,选择96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此次研究收治的96例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n=48)与常规组(n=48),其中常规组患儿予以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之上,采用中医治疗,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血糖水平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经过统计处理,结果发现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疗效明显比常规组更高(95.83% VS 81.25%),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血糖水平,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患儿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对患儿血糖水平的改善十分有力,同时治疗效果也十分的突出,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糖尿病;中医治疗;临床效果;血糖水平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09-02
消渴病,源自于唐朝医家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中,指出消渴病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脚瘦腿肿,数小便者,阴痿弱,此为肾消病也[1]。换言之,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以及疲乏、消瘦、尿糖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经临床化验检查则提示高尿糖以及高血糖,胃、肺、肾为主要病变部位,燥热偏湿、阴津亏耗为病机,久而久之,阴阳失衡,导致阴阳两虚、经脉失养、脉络受阻,引起胸痹、肢体麻疼、眩晕、下肢坏疽、中风昏迷、腹泻,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2]。临床西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通常以止泻、消炎抗菌的方式为主,但疗效欠佳,容易反复。该次研究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特此从该院选择96例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总共选择96例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为该次研究对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提出的关于消渴病标准予以确诊,发病时间<1年。全部患儿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参与该次研究。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该院收治的96例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48例患儿中,有24例男性研究对象,有24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1~10岁,平均(6.44±3.22)岁;常规组48例患儿中,有25例男性研究对象,有23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1~11岁,平均(6.35±3.09)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处理,结果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要求患者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则进餐,按照患者日常活动量、体质量、饭量以及年龄,对患者生长发育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每日所摄入的热量;按照患者身体具体情况和喜好选择相适应的运动方案,以此来增强患者体制,避免感染。小儿按每小时体质量0.1 U/kg的标准,注射胰岛素,按照血糖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中医治疗,具体方法为:①针对口渴、脉沉细数、尿频以及腰酸乏力的肾阴亏虚患者,使用六味地黄丸,即丹皮、五味子、山萸肉、茯苓以及泽泻各10 g,生地、熟地各15 g、砂仁5 g;②若患者较为消瘦,则加黄芪、人参;④针对脉弱患者,则加枸杞、菊花。1剂/d,2次/d,早晚各1次,1个疗程为期3周。④针对多饮、脉细数、口干以及舌边缘红的患者,石膏、金银花、生地各15 g,选甘草、黄连、砂仁各5 g,麦冬、沙参、玉竹、知母、天花粉各10 g;⑤如果便秘,则加大黄。1剂/d,2次/d,早晚各1次,1个疗程为期3周。所有患儿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时刻留意患儿血糖水平,并按照患儿具体情况,对用药量进行合理调整,确保疗效。
1.3 觀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包括餐后2 h血糖和空腹血糖。评价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标准为: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后,症状表现基本消退,对比治疗前,血糖水平减低>30%,视为显效;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后,症状表现有所改善,对比指标前,患儿血糖水平减低10%~30%,则视为有效;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后,症状表现无任何变化,且血糖减低水平低于10%,视为无效。治疗总疗效=(有效+显效)/总病例×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经过统计处理,结果发现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疗效明显比常规组更高(95.83% VS 81.25%),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水平
对比两组血糖水平,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患儿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按照消渴病的临床症状,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高度相似。小可的发生,是因为五脏虚损、阴亏燥热而引起的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为表现的病证[3]。此病近两年来的发生率逐渐呈上升趋势[4]。应用中医治疗,在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以及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小儿消渴病所引起的腹泻,可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无男女性别差异,在10~13岁、5~7岁两个年龄阶段的发病率较高[5]。小儿消渴病所引起的腹泻,临床表现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即多饮、多餐、多尿和体质量减少,该病起病比较急。据相关研究发现,酮症酸中毒为小儿消渴病腹泻患者的首发表现,越是年龄小的患者,酮症酸中毒的表现就会越突出,可引起恶性呕吐、食欲减退、嗜睡、神志模糊以及腹痛等表现,严重者还会陷入昏迷[6]。若临床治疗不及时则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治疗小儿消渴病所引起的腹泻患者,大部分以止泻、胰岛素注射方式为主,从大量研究报道结果而言,若使用此种治疗方案长时间予以治疗,不仅会增加患者家庭医疗经济压力,更重要的还会使患者身心痛苦进一步增加,更甚至还会引起抗体,对疗效十分不利[7]。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除了可以帮助患儿改善临床表现之外,还可控制血糖水平,对机体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十分有利。
在此次研究中,从该院选择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采用运动、饮食、胰岛素治疗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中医治疗方案,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疗效明显比常规组更高(95.83% VS 81.25%),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患儿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通过运动、饮食、胰岛素和中医治疗方案,可帮助患儿有效改善尿频、便秘、多食、口干以及乏力等表现,缓解上述表现所引起的不适感受,对患儿血糖控制也十分有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包德存. 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2016(3):90,93.
[2] 姜凤朝,朱伟,刘英贤. 中医化积颗粒联合多酶片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6):432-434.
[3] 朱坤. 探讨中医推拿与艾灸联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 中医临床研究,2015(17):27-28.
[4] 王秀君,马祝霞. 浅述中医敷贴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 生物技术世界,2016(2):63.
[5] 张金翔. 指导饮食结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J]. 光明中医,2016(14):2078-2080.
[6] 孙海艳. 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6(33):143-145.
[7] 范超.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43):8544.
(收稿日期: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