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题入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2017-08-29罗凤莲
【摘要】文章主要从数学解题的几个策略着手,提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数学解题 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137-01
引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这其实可以从数学解题方面着手,因为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教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的灵活性及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引导学生思考,突破思维障碍
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概念、公式及探究解决数学问题主要依赖学生的思维。因此突破小学生固有的思维障碍就成为数学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1]。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在教学交给学生分析、归纳以及迁移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对学生的解题水平提升有巨大帮助,进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要帮助学生总结典型的应用题及归纳总结应用题的类型,达到举一反三的较效果,教师就可以通过精讲一道题推广至一类题。如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作为重点知识,教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精讲“已知两相对物体的速度与相遇时间求距离”这一题目,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对“已知速度与距离,求相遇的时间”及“已知距离及相遇的时间,求两物体速度”这两种类型的数学问题也能掌握,突破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局限思维。
2.引导学生猜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学理论与概念很多来源于数学家的猜想,并且猜想还可以让人在已知领域有所创新,在未知领域有所突破。小学生这一年龄段会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及心理素质会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中找出问题的共性,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猜想、延伸与拓展,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采取一题多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提出一些激发学生灵活思维的问题。比如教学小學数学“分数”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就可以提出相应的联想探究问题。如:一本故事书总共有180页,小红在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又看了全书的3/8,______?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将应用题补充。这个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并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3.引导学生尝试,培养探索意识
尝试指的是在遇到一个之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猜一猜、估一估等方法,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其中猜想与估算主要是将新问题同以往的解题方式相联系,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让学生向更高层次进步的需求,学生在尝试联系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索意识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加减乘除知识内容时,教学完简单的除法运算,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192÷32×5+(127-14)=?这一组合数学问题,学生初次学习完加减乘除运算后,可能只能够解决两个不同符号的运算,而对组合式的运算则感觉比较吃力,然而教师如果指导学生尝试进行该问题的解答,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深刻内涵以及探索意识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4.引导学生分析,培养解答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并且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教师就应让学生尝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且主动进行知识探索。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讨论过程逐渐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学小学数学“角度度量”这一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1)什么是角?(2)角由什么构成?(3)怎样感知角的大小?这样在学生小组讨论中,就能够逐渐将思维引导至角的度量内容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解题入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数学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艳霞.例谈小学数学“具体化”解题策略的指导[J].基础教育研究,2015(10):57-58.
[2]刘英.试论小学数学高段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3,8(32):196.
作者简介:
罗凤莲(1985年-),女,四川仪陇人,本科,小学数学一级,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