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日常化”时代的美学教学思考
2017-08-29陈颖陈柯名郝璐
陈颖 陈柯名 郝璐
摘要:在“审美日常化”时代,美学素养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其提升的途径不应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及课堂中。如在服饰美学教学中,可以在全面调查研究大学生服饰审美的当代特点、审美心理、审美眼光、基本穿搭意识及存在的审美误区等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大学生着装应遵循的美学原则,并以微信平台线上公众号推送、美学沙龙、扮美比赛、课上讨论等课上课下结合的方式,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之中,提供相应的审美文化行为建议及审美文化产品,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美学素养,提升他们美的表现力、鉴赏力以及打理美感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日常化 美学服饰 美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121-03
一、“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提出及其时代语境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精英主义日渐衰微,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并成为主流。现代社会对日常生活的重新重视,使得大众文化的崛起有了其合理性,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力,这为“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他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他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费氏的观点无疑是对艺术与生活分裂的一种反对,意在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如今,我国已经走入了审美日常化时代。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过去闭塞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西方消费文化也随之渗透进来,给中国日常生活带来了三个显著的改变。
首先是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大众对商品的消费不再单纯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人们在要求商品实现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更注重商品的外在艺术性或审美性。越来越多的艺术元素、时尚理念、美学设计与文化影像不仅融入商品的生产与包装,也被整合进购物中心、娱乐休闲会所、文化主题乐园和城市建筑。从家居装潢到个人衣着、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都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去追求某种审美乐趣和艺术效果,日常生活越来越变得“审美化”了。
第二个改变就在于审美体验的直观性。大众传媒盛行的时代,日常生活被“拟像”化,人们普遍生活在图像的世界中,对美的感受主要借助于直观的图像,通过视觉的“看”来完成,呈现出审美体验的视觉化、直观性特点。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如果说17世纪从一种视觉和造型的文化退入一种抽象的文字文化的话,今天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似乎正在从一种抽象的书籍文化进入一种高度感性、造型和画像似的文化。”①而今,追求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审美大众的普遍性的审美需求,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视听、虚拟影像、影视广告等夺人眼球的图像世界中,以直观性、形象性的方式来体验世界的缤纷与多彩。
第三个改变在于审美追求的娱乐性。在消费主义时代里,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享乐体验、欲望追求等世俗功利性的冲击,出现“泛娱乐化”的审美特点。如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就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过分追求娱乐性让他们的审美陷于庸俗和无聊,并潜移默化地冲击着他们尚未成熟的价值观。青年学生往往追求精神的轻松而乐于接受娱乐性的媒介文化,在虚拟的图像世界中,满足感官和精神的需求。當然,在学业压力巨大的当代社会中,追求精神上的放松本无可厚非。但是许多文化产业却以此为契机,大肆宣扬这种娱乐精神,从而使得娱乐变成了“泛娱乐”,大量庸俗甚至是低俗的文化作品进入学生的生活中,以迎合学生的娱乐要求和感官满足。青年学生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唯美的、纯粹的、向真向善的审美意识就会越来越淡薄,同时,在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学生的价值观亦受到很大影响。
二、“审美日常化”时代美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毫无疑问,“审美日常化”的时代浪潮给美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一个很大的冲击,就是审美体验的直观性带来了审美的“平面化”与“去深度”问题。图像直观的审美欣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销蚀着审美的主体意识。如今,各种现代化媒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得传统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的学习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介,在以各种信息化的方式传播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知识的同时,也正逐步取代传统教学的地位,使得复制和粘贴日益成为教师日常的行为方式,逐渐销蚀着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音乐、短片、幻灯片等新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被广泛应用。从一方面来说,这迎合了当代学生的兴趣,更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改变了以往课堂沉闷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但是更应该注意到的是,多媒体和图像介入到课堂中,会让原本注重逻辑和抽象思维的美学教育变得表面化、浅薄化、片断化,容易将审美活动沦为感官的体验,进而使得学生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时“拟像”的风靡正在日益消解传统的教学效用,人们越来越陷入“拟像”的世界,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确定性被消解,纯粹的美学思想与理论也由于与生活的距离,更加陷入不被理解、受到质疑的处境。
此外,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美学思考、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如今,审美的泛化日益模糊了生活和审美之间的界限,同化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进而消解着传统美学教学的效用。在审美日常化时代浪潮的冲击之下,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审美的种种误区,尤其是在服饰审美领域,夸张、邋遢、暴露、媚俗、一味追求潮流或奢侈品牌等现象随处可见。如何使大学生拥有美感、塑造完美自己、提升打理美感生活的能力,是目前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空白,也是当代学校教育中所缺失的重要一课。目前的高校美学教材尽管数量众多、五花八门,但基本在内容上还是沿袭着旧制,很少有教材能够结合当今的审美日常化时代特点,将日常生活审美现象及时吸纳进来,未能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传统美学体系、原理、规律、命题、范畴等等的冲击反映出来。
美学素养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其提升的途径不应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及课堂中,应该从提升大学生美学素养的宗旨出发,选择最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审美方式。如在服饰美学的教学中,可以在全面调查研究大学生服饰审美的当代特点、其如何受当代时尚潮流的影响、大学生服饰审美的心理、眼光、基本穿搭意识及存在的审美误区等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大学生着装应遵循的美学原则,并以微信平台线上公众号推送为、美学沙龙、户外活动等方式,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之中,定期推送服饰美学的知识及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相应的审美文化行为建议及审美文化产品。
三、“审美日常化”时代服饰美学的“践美”途径与方式举隅
在审美麻木的当代,葆有真、善、美的追求,是应对审美泛化和娱乐化的一剂良药。而在当代社会美学知识推广的困难和美学素养提升的渺茫困境之下,如何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审美关注点,以最为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进行向真、向善、向美精神的美育传播,是美学教学的突破口。
在服饰美学的教学中,可以尝试以创新的方式,用时下最容易被大学生关注和接受的平台——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审美文化行为建议及审美文化产品,让我们的受众群体——大学生,通过我们的平台真正获得改变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毫无疑问的是,微信公众平台的高传播覆盖面可以使得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推广开来,使得美学精神得以广泛传播。同时,微信公众平台主推服饰潮流的同时,其下细分辅项,以全新创意的方式,推荐书文音乐等,使大学生不单纯局限于某种形式,在如此的创新平台上,找到内外兼修的方式,更好地达到美学素养提高的目的。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通过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到校园之中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服饰审美现状及个人美学素养,分析潮流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研究大学生服饰审美的当代特点、大学生服饰审美的心理、眼光、基本穿搭意识及存在的审美误区等问题,并提出完整的审美文化推广理路。之后,以微信平台线上公众号推送為基本方式,结合美学沙龙、户外活动等方式,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之中,定期推送服饰美学的知识及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相应的审美文化行为建议及审美文化产品。
第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着力探讨大学生着装应遵循的美学原则,定期了解当代时尚潮流趋势,分类汇总,结合相应的美学知识进行分析、评述,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群体的服饰美学内容。线上公众号以此为依据,将学生群体对潮流文化的诉求作为主体,辅之以美学知识及相关文学文艺内容,定期更新公众号推送。
第三,举办特色线下活动,借助学生视角,多方面了解审美现状,并通过交流审美观念,提高学生自身美学素养。如开办时尚沙龙活动,与参与者分享时尚观及审美观,交流审美思想,宣传并参加相关时尚活动,如大连国际时装节、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从中汲取时尚文化力量及美学精神。
注释:
①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4,(04).
[4]徐国源.审美日常化的话语困境即人文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