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
2017-08-29缨亚平毛韵心
缨亚平 毛韵心
芒种过后,倘甸和轿子山两区金源乡小村村委会的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逐渐多起来。在辛勤劳作之余,有几家农户还得抓紧时间进行新房的收尾工作,希望在雨季来临之前能搬进新家。
如今,走进小村村委会。只见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贯穿全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崭新的砖房。这些转变都源于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挂钩帮扶、整乡推进、精准扶贫示范村、易地扶贫搬迁、宜居农房建设等项目的推进,让这个坐落于山坳里的小山村焕然一新,成为海拔2100米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茅草房到新砖房
从位于河谷地带的金源乡出发,一路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行,大约20分钟就来到了小村村委会。与大多数远离乡镇的小山村一样,地处扇形群山怀抱之中的小村子静谧而美丽,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绿色的山峦,与群山相辉映的,是村内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砖房,在山坳里特别显眼。
对于这里的变化,小村党总支书记张兴法有着深刻体会。他清楚地记得31年前刚来这里上任时,从金源乡到小村村委会还没有通村公路,村里除了村委会的3间瓦房外,其余都是清一色的茅草房,村内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处都是牲畜的粪便。
“以前这里真的很穷,后来随着村民陆续外出打工才把茅草房换成木架瓦房。”张兴法告诉记者,小村村委会最大的改变是2012年,《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的实施,苦荞地、二坪子等村小组盖起了一栋栋敞亮的新砖房。
尽管如此,小村村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还是处于落后的阶段。张兴法表示,以前受限于交通不便和土地气候条件的制约,村民主要种植玉米、洋芋等作物,效益较低,而且如何将特色农产品拉往外地销售也成了一大难题。
想致富先修路。对此,小村村委会在首个挂钩扶贫单位——寻甸烟草公司以及政府的扶持下,修通了通往金源乡政府的路。随后,小村村委会又组织村民打通从村委会到苦荞地13公里的通村道路,沿线连通7个村民小组,涉及457户1600人。
2014年至2016年,得益于金源乡整乡推进项目的实施,对小村村委会长岭子、苦荞地、马桑井、厂上、小凹子5个村总长1900米的村内道路进行硬化,以及对长岭子村进行通村道路开挖1.4公里,至此,小村村委会村村都打通了进村道路,直接连通乡政府,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小村村委会产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小村村委会属于贫困村,12个村民小组大部分位于半山腰或山顶,属于高寒山区,一般的农作物也没有什么收成。”张兴法思索着怎么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的目的。
以苦荞地为例,这个村子距村委会13公里,位于海拔2800米的山顶上,村民只能种苦荞、洋芋等。加上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里一度是村委会最为贫困的村小组,当地的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
转机出现在2004年,随着与苦荞地一山之隔的东川区阿旺镇臭参种植小有名气,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开始种植臭参。“比起苦荞,臭参收益更高,后来苦荞地的人都不出去打工了,连洋芋都很少种了。”张兴法介绍,连接村内村外的道路陆续修通之后,苦荞地的村民不必再为交通不便而苦恼,这里也成为周边村委会的臭参交易中心。
这带来的直接变化是,每年9月份,来自四川、贵州的臭参收购商都要驻扎在苦荞地小组两个月,整个交易达到800吨左右。由于臭参经济效益突出,每亩的毛收入在1.5万元左右,长岭子、中梁子等村也加入了臭参种植的行列,成为高海拔自然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张兴法甚至调侃道:“苦荞地现在应该叫‘甜荞地了。”
“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小村村委会各村小组也不一定能全部发展臭参种植。对此,张兴法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土地较为平整的小村子、大村子、马槽坑3个村小组发展烤烟种植,长岭子、中梁子、马桑井、苦荞地等海拔较高的4个村小组种植臭参,二坪子、大麦地、厂上、厂箐村小组主要发展中草药以及牧草。
可喜的是,小村村委会在市、区、乡三级政府的扶持下已经成立昆明河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来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业。
目前,小村村委会已经在长岭子村小组租地100亩,在有种植条件的村小组发展臭参、草乌、小白芨、半夏种植,甚至带动周边高峰村委会、妥拖村委会也加入其中。
为提高村民种植草乌的积极性,张兴法还带头种植了50亩草乌,并号召村委会干部、小组长主动做表率。而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试种草乌的农户均可免费获得种苗,并且享受2000元每亩的种苗补贴,此外,还有200元的化肥及薄膜成本补贴等。
“我们已经与舍块乡一家企业达成合作,签订收购合同,保障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张兴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舍块乡当地干草乌100元每公斤的收购价来算,每亩收人大约8000元。
在政策鼓励下,已经有部分农户开始试种,种植面积从1亩到4亩不等。尽管现阶段试种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张兴法相信,等草乌种植成规模、见效益之后,也必将像臭参一样,能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村民回村发展种植业,尽早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
“以前每年要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里就能跟着村集体种菌、养鹅,大家都感觉有奔头了。”村民赵长芬站在村合作社的大棚前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倘甸镇碑庄村,有这样感慨的村民还很多。
去年以来,倘甸镇碑庄村“大动作”频频,村合作社带领贫困户们一起种菌;成立村企业,引导村民养鹅;种植能手手把手教贫困户种无公害蔬菜……通过多渠道增收,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碑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示范村。
贫困户“零投入”年底还可分红
每天一早,赵长芬就会到村合作社的人工菌大棚工作。“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给菌包洒水降温保湿,然后采摘成熟的人工菌。”一会儿功夫,赵长芬就采了满满一大筐人工菌,她的脸上也笑开了花。
赵长芬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这个时节,她和丈夫都要外出打工,村里的农活基本都没有做。
如今,她和村合作社签订了劳务用工合同,每天在大棚采菌就能有80元的工资,一个月下来有近2000元的收入。“除了能领到工资,我们年底还能靠种菌分红。”赵长芬说,现在全家人的收入与前两年相比差不多翻了两番。
目前,在合作社签订劳务用工合同的建档立卡户有12人,其中长期用工6人,月工资2000元,临时用工6人,每天报酬有80元。
说起种菌这条致富路,倘甸镇碑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任金勇功不可没。早年他在外闯荡,致富后回到家乡摸索平菇种植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菌大户。去年7月,任金勇当上了村党总支书记,决定带领贫困户种菌致富。
任金勇说,碑庄村发展产业采取的是“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寻甸金勇农业开发公司(春晖种植合作社)为龙头,贫困户自愿以帮扶资金人股,种植食用菌,探索产扶资金资产性、长期性收益。公司与碑庄村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在确保资金安全保底的情况下,每年向贫困户支付人股资金的10%作為分红。
同时,带动有愿意的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保底收购。任金勇介绍,去年9月,村委会就为全村67户贫困户每户免费发放了价值2100元的600个菌包,农户照料3个月后就能采菌。目前,全村人工菌产量每天可达1.5吨,主要销往昆明各县区,“我们的人工菌在市场上很紧俏,可以说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