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卡因在耳鼻喉科手术前咽喉喷雾法的优点
2017-08-29李宏
李宏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西九江332000)
丁卡因在耳鼻喉科手术前咽喉喷雾法的优点
李宏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西九江332000)
目的探究麻醉药丁卡因在耳鼻喉科手术前咽喉喷雾的优点及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抽取耳鼻喉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分别施行普鲁卡因咽喉喷雾法和丁卡因咽喉喷雾法,分析比较两组麻醉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研究探讨丁卡因作为局部麻醉药在耳鼻喉科手术中的优点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Ⅰ级例数大于对照组,Ⅱ级和Ⅲ级例数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及组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卡因在避免其毒性作用的前提下,相较普鲁卡因用于耳鼻喉科手术前局部麻醉具有一定的优势,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丁卡因;耳鼻喉科手术;咽喉喷雾法
丁卡因是耳鼻咽喉科常用的表面麻醉剂,因其渗透力强且脂溶性比普鲁卡因高,局麻作用均大于普鲁卡因。局麻药对于神经也有较强的作用,可以提高阈电位,对动作电位去极化上升的速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延长,剂量过大时还可以使神经细胞失去传导和兴奋作用[1-2]。本次试验旨在探讨丁卡因相较普鲁卡因在耳鼻喉科手术前咽喉喷雾法的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耳鼻喉患者共100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5.3±1.2)岁,其中喉部息肉24例,喉部小结26例,麻醉方法均为术前采用丁卡因进行咽喉喷雾,该组具体文化水平为:小学10例,初中20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2例,该组患者的职业具体为:工人17例,农民12例,公务员4例,其他17例。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7.4±3.2)岁,其中喉部息肉22例,喉部小结28例;该组患者的文化水平具体为:小学16例,初中10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6例;该组患者的职业具体为:工人10例,农民12例,公务员14例,其他14例,麻醉方法均为术前采用普鲁卡因进行咽喉喷雾。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环境文化水平及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本次研究;(2)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耳鼻喉科并进行对应手术治疗;(3)精神状态正常;(4)对普鲁卡因与丁卡因麻醉药物耐受。
1.2 研究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电子喉镜下喉部手术,需要注意咽喉部喷丁卡因液(江苏九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583;规格:5 mL:50 mg)时也需注意用药量,并分次逐步进行。用普通喷雾器时,每捏一下约可喷出药液0.05 mL。第1次喷雾时患者多有紧张情绪,故应喷少量药液于口咽部,左中右各3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表现,如精神状态、面部颜色、血压、脉搏、呼吸等,询问有否头晕、眼花、心慌等毒性反应的早期表现。探讨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预后,并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①分析麻醉后的效果:患者无疼痛感,肌肉松弛度好为Ⅰ级;患者有轻度的疼痛,肌肉松弛度尚可,可以忍受为Ⅱ级;患者有明显的疼痛,肌肉紧张,需要追加镇痛药物进行治疗为Ⅲ级;患者没有进入麻醉状态为Ⅳ级。②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健康状况的恢复情况,以便从客观角度分析丁卡因与普鲁卡因的麻醉效果。生活质量评价包括身体的临床症状、自理能力、心理情况、社会关系等方面,总分为100分,其中每项为25分。
1.4 统计学方法两组数据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计算,计量资料用例数(n)表示,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用,用X2检验的方法,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Ⅰ级例数为35,对照组为30例,麻醉效果Ⅱ级实验组为13例,对照组为16例,麻醉效果Ⅲ级试验组为2例,对照组为4例,综合评测实验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及组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总分为84.79分,在研究中的具体得分为:20.11分为躯体症状得分,自理能力得分21.36,心理状况得分19.96,23.36分社会关系得分;实验组上述总评分为93.50,其具体的得分标准为:22.36分的躯体症状,24.22的自理能力,22.36的心理状况和24.56的社会关系。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局麻药是指进行局部麻醉的药物,它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周围,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可以使局部痛觉等感觉暂时消失的药物。局麻药能够有效的暂时、完全性的阻断患者的神经传导,使得患者散失局部的知觉,麻醉过后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且不对组织造成伤害。局麻药在化学结构上由芳香族环、胺基团和中间链三部分组成,普鲁卡因和丁卡因均为酯类。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强的局麻药根据需要涂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神经末梢麻醉[3-5]。丁卡因又称地卡因,化学结构与普鲁卡因相似,均属酯类局麻药,其优势在于作用迅速,1~3分钟显效,作用持续时间为2~3小时,且麻醉强度是普鲁卡因的10倍,毒性也是其10~12倍,因其毒性较强,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评分显示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评分显示
项目躯体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社会关系总分对照组(n=50)20.11±1.08 21.36±3.25 19.96±3.16 23.36±1.27 84.79±10.38实验组(n=50)22.36±2.31 24.22±0.28 22.36±2.46 24.56±0.42 93.50±6.21 t值6.239 6.200 4.238 6.343 5.092 P值<0.05<0.05<0.05<0.05<0.05
局麻药对局部的末梢神经具有较好的阻断作用,还可以提高患者神经的阈电位,对动作电位去极化的上升速度具有较好地抑制作用,使得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延长,剂量过大时则可以使神经细胞散失传导和兴奋作用。局麻药物具有亲脂性质,进入神经细胞以非解离的形式,而在细胞内的作用则是以解离形式进行作用的,与钠离子的特异性位点可以结合,从而将钠离子进行阻断。因此局麻药的亲脂性和解离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解离进入神经后转变为带电的阳离子才可以发挥其阻滞作用[6-8]。不同的局麻药的解离型与非解离性的比值也不同,盐酸普鲁卡因为2.5%,丁卡因则为25%。但丁卡因带来的毒性反应也不可小觑,当局麻药的剂量或者浓度过高时,或者将药物注入血管内时会引起全身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产生毒性作用后初期患者会出现眩晕、惊恐、多言、震颤和焦虑等神经类表现,严重时发生惊厥和神志不清。丁卡因可明显引起欣快和一定程度的情绪及行为影响。对于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对于心肌细胞具有膜稳定作用,心肌在吸收局麻药物后会对心肌的兴奋性具有抑制作用,减弱其心肌收缩力,使得传导减慢,延长不应期[9]。在应用丁卡因时应该掌握药物浓度和一次允许的量,采用分次小剂量注射的方法。
本次试验中按照麻醉等级进行记录,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Ⅰ级例数为35,对照组为30例,麻醉效果Ⅱ级实验组为13例,对照组为16例,麻醉效果Ⅲ级试验组为2例,对照组为4例,综合评测实验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丁卡因主要在肝脏代谢,但转化、降解速度较慢,加之吸收迅速,易发生毒性反应,其用于耳鼻喉科手术前麻醉,丁卡因优势在于即可充分麻醉又有缩血管作用,能减少手术创面的出血。在试验后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显示,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4.79,其中显示实验组的生活质量中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丁卡因咽喉喷雾法对于耳鼻喉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较好,在麻醉清醒后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也恢复较快,对术后患者的身体影响较小,安全性较好。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丁卡因在避免其毒性作用的前提下,相较普鲁卡因用于耳鼻喉科手术前局部麻醉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局麻作用是普鲁卡因的10倍、能透过黏膜,反应速度快等优点。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1]王敏,林茂,邓英杰,等.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皮肤刺激性实验及药效[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5,12(30):98-99.
[2]张梅,张云玲,何文静,等.盐酸达克罗宁胶浆、丁卡因联合表面麻醉在喉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5,3(4): 52-53.
[3]梁鹏,尹万红,刘斌.环甲膜穿刺丁卡因表面麻醉在ICU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25):94-95.
[4]陈虹.盐酸丁卡因含量和有关物质检测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6,2(29):36-37.
[5]王月明.丁卡因表面麻醉所致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吉林医学,2012,3(25):77-78.
[6]张良.局麻药丁卡因与利多卡因在鼻内镜中的疗效比较[J].继续医学教育,2016,4(30):32-33.
[7]朱迎军,王伟娇,杨汉初.HPLC法测定盐酸丁卡因滴眼液中盐酸丁卡因的含量[J].中国药品标准,2013,10(28):36-37.
[8]魏崴,李吉平,马婕,等.慢性鼻窦炎内镜术中表面麻醉丁卡因吸收率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8(4):28-29.
[9]易志锋,张艳清,廖梅.观察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涂抹喉罩对全麻术后咽喉疼痛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5,21(24):144-1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