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方略

2017-08-28梁艳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数学

梁艳

摘 要:问题解决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它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利用问题解决展开数学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一教学方法展开探讨,分析如何有效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以及如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实施方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211-02

学生通过自主分析与实践获得的知识将更具有价值,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创新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问题教学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是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教师应当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并将其有效应用到实践中。

1 问题的提出应当具有合理性

1.1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何有效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前提,在提问时,教师应当首先分析问题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在思考问题时多以具象思维为主,但是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难点知识,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当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接受,不能提出过于困难的问题,以免对学生的理解与学习造成阻碍。

1.2 问题具有探究价值

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究价值,新课标提出数学课堂内容的设置应当具有挑战性与实际意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能够逐步对问题进行观察、猜想以及实验。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具有生活性特征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两个蛋糕分成若干份,然后各拿走三份与五份,让学生对比哪一个蛋糕剩余的更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对问题有更为直观的理解与体会。

1.3 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设置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因此问题是否具备这样的功能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两点:第一,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通过不断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当学生能够得出多个答案时,他们会产生成就感,并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第二,问题的提出形式应当具有多样性,只有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提问时,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提出,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深刻的印象,并积极对其展开思考与探索。

1.4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在提问方面也是如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展开探索。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说错答案,或给出一半答案,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再展开相关教学。

2 问题的理解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2.1 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实际能力,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当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应当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予以引导,使其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路思考问题。

2.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了保证问题引导与思考的有效性,为问题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传统枯燥、压抑的课堂极有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其无法有效展开思考。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态度,以温和的态度展开教学工作,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能够放松情绪,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氛围,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与学习。

2.3 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疑问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实践证明猜想是开展数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例如,在探究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出思维过程以及验证的方法,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看结论是否符合自己的猜想。如果学生的猜想得到了证实,那么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将极大的增强。

3 问题的解决应当具有实践性

3.1 关注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差异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在能力与个性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实力是不同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分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情况进行分组,保证各学生都能够发挥所长参与到探究中,最终有效解决问题。

3.2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比例尺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卷尺、绳子等工具测量操场大小或测量教室的大小,并按照比例尺画出缩略图,由于卷尺的长度是有限的,此时在测量操场长度时,学生就会思考如何利用替代的方法展开测量,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步长与步数进行估算,有的学生则选择利用绳子替代尺子进行测算……因此,实践的过程也是发散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3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这样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计算梯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有多少种计算的方法,此时有同学可能会提出将图形进行分割,然后求面积和;也有同学可能会提出将梯形补充为长方形,然后求面积差……当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分析与总结。

(下转第220页)

(上接第211页)

4 结语

问题解决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利用这一方法展开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并在思考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予以必要的引导,使其实际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程荣.例谈小学数学“问题自主解决”教学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4(105).

[2] 颜单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教学实施策略[J].E动时尚:教育科研论坛,2013(10).

[3] 夏华英.班班通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6(11).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