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必然选择
2017-08-28王莹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亲身体验为手段,进而获得知识、经验的教学方式。本文对体验式教学内涵进行了解读、分析并探讨了在小学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现实意义,且就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途径给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教学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085-02
体验式教学源于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他常以情景活动与抛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亲历体验,主动思考、分析、总结、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俱佳的学科,学生通过亲历性的实践活动,体验数学赋予生活的实际意义,学生被迫处于一种重学不重用、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轻学生、重认知轻情感的教学环境中,自身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备受遏制,学生素质的发展也受到打压、限制。然而,传统式小学数学教学受到“主知主义”以及“教师中心”的制约,学生主体性得不到保证,教学也仅仅变成记忆性的知识获取,学生素质的发展也受到打压、限制。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提倡“体验式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来源于个体对生活的经历,从哲学角度来看,将体验解读为是一种认识方式、一种存在方式,其实从“体验”的本真来看,体验既是体会、确认、反思的一种活动,也是活动产生后的结果。。近些年,学术界开始试着从教育学方面着手研究与思考“体验”的基本意义。教育学范畴的体验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体验即为情感,如裴娣娜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 朱小蔓把体验当作一种特殊的活动; 张华认为体验是“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 沈建认为体验是多方面交织的复杂过程, 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1]不难看出,对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学者们的观点仍然莫衷一是,彼此间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集中于“体验即情感、体验是过程、体验是活动”等。其实从“体验”的本真来看,体验既是体会、确认、反思的一种活动,也是活动产生后的结果。
2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2.1 体验式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基本趋势
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时,就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强调学生要亲历数学的如何产生、怎样发展及怎么应用的阶段,更是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倡导数学课程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实际的数学行为,了解数学存在的实际意义,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具体的操作步骤,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具体可见,在《课标》1—3年级小学数学课段目标中,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出三个“经历”要求: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2]这里的“经历”强调的是一种亲历过程,是实践层面的数学行为的展现,也是心理层面中建构起“主体性学习“意识的凸显。而在《课标》4—6年级小学数学课段目标中更是指出,要学会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从生活中了解到图形的简单运动,进而加深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对于数学的直观理解。诚然,体验式教学受到《课标》给予的推崇,正是建立在体验式教学中的诸多优势之上,如带给学生丰富、正确的数学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释放学生数学潜能,开创学生创新意识,其内涵与《标准》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遥相呼应。
2.2 体验式教学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般来说,素质的塑造是筛选阶段就是主体接受客体选择阶段,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建立、意志的培养以及行为的驱动都是取决于在筛选阶段主体对客体的认同度。体验是推进素质发展,建立主客体融合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行体验式教学,是源于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会、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从做中学、从做中悟”。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可以设计一堂动手操作课,教师要预先设定好规范、要求,每位同学需要在课堂上“拿出”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两个,前提是必须亲自動手操做。课堂中,讨论声、高兴声、叹气声此起彼伏,学生想法层出不穷,有做成“魔方”的,有做成“砖头”的,有做成“牛奶盒”的,整个过程学生们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学生沉浸于自我的实践之中,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中成功与失败带来的情感交替,或喜或悲,而构思巧妙、花样百出的“成果”充分的彰显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真正做到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3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参与途径
3.1 重视活动参与,加深经验认知
众所周知,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论中的第三个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特点是儿童已经初步建立起一般逻辑结构,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仍然需要依赖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因此,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少用或摆脱“书本+口授”的抽象教学方式,鼓励多利用具象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如在推导“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策划一起“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让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发8根“小棍”,分别是两两长度相等,然后让学生用任意4根“小棍”动手组建一个长度最长和最短的长方形,用时最少者获胜。在没有完全理解“长方形周长”是什么的概念的前提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不断尝试,通过活动亲自感受不同的“小棍”组合,长方形的形状、大小、长度都会随之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分析与思考,学生发现:(1)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根“小棍”加在一起的长度。(2)长方形的长与宽,必须由两两相等“小棍”,才能正确构建。因此,良好的活动参与可以让学生亲历“做”的切身体会,享受失败与成功的过程体验,强化自身对于数学的认知,提升动手能力。
3.2 创设课堂情境,强化知识感悟
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是着眼于学生对知识获得的态度体验,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情绪感染以及生动具体的场景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观,加深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情境体验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鉴于某种内在线索,经过内部的
整合、重组,引起思维的碰撞,起到启迪智慧、开拓思路的作用,同时,这种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感染力强且灵活多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添课堂的欢乐、和谐的元素。在一年级数学教学“10以内加减法”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买卖情境,把全体同学分为5组,同时,分发给每组一篮子水果,每篮共10个,再由每组每个同学轮流充当小商贩,其余同学依次轮流买水果,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活泼中不失严肃。具体操作时,学生在每次的买卖交易当中,都会體验与观察到篮中水果数量的变化,从而感悟数的增加与减少,同时,在充当消费者时,将买入的水果抱在手中,真实的触摸感更能让学生建立起“数”的概念,使抽象的运算变得具体化。然而,情境教学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故事情境”,另外还有语言描述与音乐渲染、视频影像与图片展示等情境途径,大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诚然,情境的创设,就是在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脑、眼、手、耳、口的高度统一,沉浸于对知识的体验、发现、感悟中,思维得到激活,兴趣得到激发。
3.3 建立交流平台,激发情感传递
交流是情感传递的主要途径,也是思想和知识分享的纽带,因此,加强交流,学会分享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基本前提。体验式教学将经验交流视为升华知识,增强知识认知的重要环节,也是自我知识反馈体系中的基本元素。体验交流是学生彼此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自由探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感触与发现,同时,交流中的学生个体会不自觉运用自我的认知理念去寻找与他人相同的元素,继而去肯定体验的价值、认同对方的经历,以此加深对知识的感触,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抒发心中所想,畅谈体验感受,启迪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吸收他人体验中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也要敢于争辩,相互探讨,这样既营造出思想相互激荡、碰撞的热烈气氛,又激发学生彼此间的情感传递,开拓思维、迸发智慧,从而推动体验发展、升华。例如,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并选取一位组长和一位记录人员,在操作完成之后进行交流,分享在活动中的体验心得。之后,教师可选取一些小组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体验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6):70-71.
[2] 丹阳市界牌中心校.教育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版﹚[EB/OL]. http://jpzxx.dyedu.cn/html/2012/0923/3007.html
作者简介:王莹(1988-),女,汉族,安徽巢湖人,学历:大学本科,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