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地区稻鸭共育经济效益分析及关键技术*
2017-08-28郭瞻刘定友缪正炳
□郭瞻 刘定友 缪正炳
/1.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局
绵阳地区稻鸭共育经济效益分析及关键技术*
□郭瞻1刘定友1缪正炳2
/1.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局
稻鸭共育是以水田为基础、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一种“种养结合”的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减少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生产的水稻属于绿色有机稻;鸭子属于生态鸭,被老百姓称为“稻田虫草鸭”。
从2014年开始,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与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局在涪城区玉皇镇老君村、鲜家坝村及石洞乡爱民村实施了稻鸭共育生产模式,总规模100hm2。通过2年的调查,笔者对水稻生产的成本、产量以及养殖鸭子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全面核算,为实施该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提出了该模式的关键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笔者与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对涪城区玉皇镇老君村、鲜家坝村及石洞乡爱民村50户实施稻鸭共育模式的农户及50户常规生产的农户进行了生产成本、产量等数据的收集。
2 结果与分析
2.1 节本情况
2.1.1 节省劳动力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并结合调查分析,稻鸭共育模式与常规种植水稻方式比较,不仅节省施药、除草等用工15个/hm2,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为夏季抢种赢得了时间。
2.1.2 节约肥料
稻鸭共育模式具有增肥效应。据测定,1只鸭子在水稻间活动2个月的排泄物湿重达10kg,起到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追肥效果,相当于每公顷增施水稻专用肥105kg。
2.1.3 节约农药
稻鸭共育期的害虫、杂草和螺能被鸭子食用,加之鸭子在田间活动加强了水稻的通风透光性,从而达到了除虫、除草、防病的作用,稻鸭共育水稻比大面积生产平均少施农药3~5次,节省农药及用工开支375元/hm2。
2.1.4 节本效益
根据表1可知,稻鸭共育模式比常规栽培方式每公顷节本1527元。
2.2 经济效益分析
2.2.1 水稻产量情况
根据调查,稻鸭共育模式下水稻的有效穗少于常规栽培方式,穗粒数和结实率稍高于常规栽培方式,实际产量略低于常规栽培方式,详见表2。
2.2.2 鸭子收入情况
按每公顷出栏225只鸭计算,鸭子净收入为2850元/hm2,详见表3。
2.2.3 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见表4。由表4可知,稻鸭共育模式的净收入比常规栽培方式多5580.90元/hm2,高出63.4%。因此,经济效益可观,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2.3 社会、生态效益
稻鸭共育是一种小群体的生态种养模式,它的发展将带动“种、养、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促进了无公害优质稻和生态鸭两大产业,还能节省化肥、农药等成本,达到省肥、省药、省工、绿色高效的要求;稻谷和鸭的市场销售好,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3 关键技术
3.1 种、苗阶段
选好稻、鸭品种,培育健壮的苗、雏鸭,打好基础。
1)水稻方面,选择株型松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中上,抗逆、抗倒伏、抗稻瘟病等较好的优质高产品种。
表1 节本情况表
表2 稻鸭共育与常规栽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表3 鸭子收入表
表4 经济效益表
2)鸭子方面,选用露宿能力强、成活率高、食量较小的小中型个体品种,如绍兴麻鸭、四川建昌鸭、黄金鸭、本地花斑鸭等。掌握在水稻浸种时入孵,即所谓的“谷浸种,蛋入孵”,按每公顷225~270只向孵化单位预定。
3.2 修建围网和鸭棚
在田边四周设置塑料围网防鸭子外逃,以4指规格尼纶丝网沿田埂围隔为好,围网高度以0.6~0.8m为宜,每2m左右插1根小竹竿支撑;或利用放养田四周的自然河、塘、墙等阻隔;加强看护,严防老鼠、黄鼠狼、蛇、鹰等危害鸭群。在田角空地上,建1个2~3m2坐北朝南能避风雨和添喂饲料的棚舍:棚顶用稻草或编织袋等遮盖,避免日晒夜露;周围稍作围挡,必须通风透气;棚内地面用木棍、木板或竹板平铺,便于鸭子居住和放置食盒、盛水容器。
3.3 共育阶段
1)移栽、放养适期。在川西北地区,水稻要求在5月25日左右移栽结束。雏鸭10~12d龄时、秧苗移栽7~10d后放养。一般进入稻田时间为5月下旬~6月上旬。
2)密植、密度合理。水稻的种植方式和密度,既要有利于鸭在稻间穿行活动时少伤稻苗,又要兼顾当地种植习惯。以宽行窄株的栽插方式为宜,规格为30.0cm×16.5cm或33.3cm×13.2cm,每公顷栽19.5万~22.5万穴,每穴6~7苗(包括分蘖)。鸭苗按每公顷225~270只放养,为了增强雏鸭的抗病能力,放养前每只鸭还需注射预防鸭瘟等的疫苗。
3)肥水运筹适宜。鸭在稻田觅食活动期,田面要有浅水层,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踩泥搅混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蘖生长发育。排水沟内始终要保持10~15cm深的水层,或在补饲棚田边挖4m2的水坑,深度0.5m为宜,供鸭洗澡。水稻移栽前一次施足水稻专用肥600kg/hm2。要求做到“前促、中控、后稳”。
4)做好辅助添饲工作。从提高野养鸭自食其力的能力、降低成本考虑,放养后尽可能少添饲料,特别是不喂带生长激素的配合饲料。但是,放养最初的1~2周,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补喂一点小麦、稻谷。此后随着鸭龄的增大,每天每只鸭补料50~75g。
5)虫、草生物防治。稻田虫、草害主要靠鸭捕食为主,一般不用药剂防治。对不能控制在防治标准内的病虫,应该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可采用性诱剂控制螟虫;选用春雷霉素、纹曲宁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不能施用除草剂。
3.4 成鸭出栏
7月底,水稻开始灌浆时,要将鸭群从稻田赶出。捕捉群鸭的方法,一是将群鸭引入三面有围屏物的添饲棚内,在围棚内进行捕捉;二是把群鸭赶入田边有一定深度的排水渠道或田埂上有围网的田角,然后逐只捕捉。
3.5 捕鸭后水稻管理
鸭出稻田后,采取湿润灌溉方法,增强稻根活力,防止稻体倒伏。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CAR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