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外儿童忽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7-08-28教育理论教研室李金霞
教育理论教研室 李金霞
浅析国外儿童忽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育理论教研室 李金霞
儿童忽视是一类普遍存在的儿童伤害形式,多年来许多国家对儿童忽视的结构、 影响因素与机制、儿童忽视的不良后果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儿童忽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明了儿童忽视研究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儿童忽视研究情况提出了建议。
儿童忽视;儿童忽视研究;研究趋势
儿童忽视(child neglect)是一类普遍存在的儿童伤害形式,它在所有时间里存在于所有社会中,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极为广泛的不良影响与危害。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儿童忽视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但综合国外文献和国内现有研究,本研究中的儿童忽视指家长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而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发展。基本的需要涉及适宜的情感交流、教育培养、保护、住房、衣服、食物、卫生保健[1]。包括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和身体监督忽视三种类型。
一、儿童忽视的研究起源
儿童忽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自1962年Henry Kempe等首次在美国医学杂志上论述儿童虐待问题,提出受虐待儿童综合症一词,儿童虐待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76年,第一届关于虐待和忽视儿童的国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在日内瓦召开。随后1977年,“儿童忽视”这一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儿童忽视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关注此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儿童忽视研究的影响日益扩大,广泛开展于欧美国家、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并且这些地区已将忽视纳入其儿童福利问题,由社会福利部门监管,并制定《儿童福利法》对儿童忽视问题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加以解决。
儿童忽视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介绍到了我国,逐步受到我国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成为儿童保健的热门话题。目前,该项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忽视概念及其危害认识的加深,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忽视“是一种独立于虐待之外的实体”[2],其在发生的前提、特点、产生的影响上皆与虐待有所不同。虐待往往是施虐者故意、主动的暴力行为,是一种“作为”[3]。而忽视往往与忽视者的无知和无暇有关,父母的育儿知识欠缺或工作繁忙,导致他们忽略了抚养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很多研究表明,单纯受到忽视的儿童,比单纯受到虐待或同时受到虐待和忽视的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忽视对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绝不亚于虐待。因此,近年来研究者把“忽视”从“虐待”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潘建平教授依据《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中对“伤害”的解释,并结合自身与国外同行专家的交流,认为把“maltreatment”译为“伤害”较为恰当。儿童伤害(child maltreatment)长期以来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还是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对未成年人的伤害行为。忽视是儿童伤害中发生率最高、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类,是儿童伤害中影响儿童发育的最常见形式[4]。
已有的数据表明,儿童忽视的发生率要高于儿童虐待的发生率,约占儿童伤害总发生率的半数。200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有903,000名儿童受到伤害,其中忽视占55%[5]。2006年,美国儿童虐待与忽视数据系统(NCANDS)报告指出:2004年美国儿童伤害案例的数量超过340万,在这些案例中超过87万儿童是虐待和忽视的受害者,其中62%(大约有544,000例)是忽视案例[6]。由此可见,儿童忽视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二、国内外关于儿童忽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起,儿童忽视的危害逐渐被西方国家的研究者所重视,因此很多国家逐渐建立了相应的防止儿童受虐与忽视的组织和机构,并且创办专业刊物刊登儿童虐待与忽视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在以往研究中,国外研究者在儿童忽视的结构、影响因素与机制、儿童忽视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均有涉及。
1.关于忽视的结构方面
研究者旨在考察儿童不同时期成长发育的需要与抚养者所提供的照料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儿童需要的充分了解来界定忽视的概念和结构,确定抚养者的忽视行为[7]。从儿童的需求和忽视发生所产生的结果两方面出发,纵向研究的结果均支持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来界定忽视及确定忽视的结构。
2.关于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方面
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分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类发展的环境从小到大分为四个层次。应用理论模型对儿童忽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儿童忽视涉及到儿童和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多重环境,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从个人危险因素出发,研究者发现儿童自身的年龄、气质类型,早产、患病或残疾,发展迟缓等均与儿童忽视的发生有密切的关联。从情境危险因素出发,如下几个方面都与儿童忽视的发生密切相关。(1)照看者因素,包括父母的年纪较轻、母亲生育年龄较小,父母患有心理障碍、酒精滥用、童年时曾遭受过虐待,或问题解决技能差、缺乏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缺乏与儿童共情的技能以及积极的亲子间互动等。(2)婚姻因素,包括婚姻关系不良或暴力、消极的相互作用模式、缺乏沟通以及父亲不参与教养等。(3)社会网络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低、住房拥挤、家庭压力大、家庭应激水平高、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等。(4)治疗系统因素, 包括家庭否认有忽视现象的发生及拒绝对忽视的表述和干预计划等都将使儿童忽视现象产生[9]。
3.在研究诸多不良影响和相关因素方面
研究者在儿童忽视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在对儿童忽视与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儿童忽视现象的产生,进而通过忽视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10]。另一项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忽视能够通过不适当的自我图式使儿童产生更多焦虑和抑郁的消极情绪[11]。
最后,在儿童忽视的预防和干预上,国外进行的大多数研究中,对那些高危险家庭进行定期的访视是预防儿童伤害的主要手段。此外,如综合健康保健计划、父母教育和支持计划以及综合服务(如社区婴儿计划)等也都作为预防儿童伤害的干预措施[12]。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开展儿童忽视的研究上起步较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现有研究多将忽视作为虐待的一个类型进行综合考察,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虐待与忽视的评定、儿童虐待与忽视的影响因素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分析探讨方面。
在儿童忽视的评定工具方面,国内研究者分别编制了儿童忽视常模和量表。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忽视率为28.0%,忽视度为42.2%,总体而言存在着严重的儿童忽视现象[13]。李玉凤[14]、古桂雄[15]等人的研究结果也一致指出,当前儿童忽视现象在不同省份的城区内普遍存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国内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父母文化、家庭类型、家庭供养人口等皆与儿童忽视状况相关[16];在对儿童虐待状况的研究中还发现,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年龄、父母个性特征及情感表达方式、父母生活压力、父母童年期受虐待经历、儿童自身健康状况、个性特征等[17],都可能成为儿童忽视的危险因素。
三、儿童忽视的趋势预测和建议
在了解儿童忽视的研究起源后,在分析当前国内外儿童忽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儿童忽视问题进行趋势预测并对国内儿童忽视研究提出建议。
(一)趋势预测
由上可见,国外关于儿童忽视的研究开展较早,至今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开始由基础研究转向应用性研究。国外当前的研究较突出的特点是:一方面研究多为纵向研究,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儿童忽视现象干预对策的关注。许多国家通过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相互配合,采用新近的科学方法对家长进行帮助辅导,提供儿童忽视的干预指导。为了使干预者针对忽视现象能做出科学、有效地反应,研究者更多提供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信息来帮助他们提高实践能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帮助被忽视的儿童。
从国外关于儿童忽视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不难发现,“社会因素”对儿童忽视的影响被多次提到。社会对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负有直接和间接的责任,它包括社会支持、保证父母的就业以及关注弱势家庭的生活状态。社会机制对弱势群体家庭的儿童不能给予支持本身就是一种忽视。如果贫困家庭的儿童没有得到关注和支持,没有适当的住所和卫生、教育、医疗资源,这不仅会加重忽视,而且会危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为了改善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家庭的儿童忽视状况,促进儿童的平等发展,美、英、法等国家纷纷建立了针对儿童忽视现象的研究机构和保护组织,提供高素质防范及治疗性的儿童保护服务。另外,儿童的家庭环境也是国外研究关注的热点。贫困几乎是儿童忽视的代名词,贫困对儿童忽视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贫困不仅带来的是物质上的匮乏,如基本生活用品的摄入;更为重要的是,贫困和其他危险因素也息息相关,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儿童的父母更多的是受教育程度低、年龄较轻或者患有精神发育迟滞、严重精神疾病的残疾等。正如Garbarino所说,“贫困不是一个狭义的经济概念,而是一个社会的概念。这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如何能很好地识别和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18]。由此可见,消除贫困或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未必是减少忽视的最佳途径。近年来,国外儿童忽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趋向于将焦点集中在母亲身上,以期通过家长教育和干预援助传授科学的、有效的回应方式,帮助这些挣扎于一系列个人和社会困境中的父母,理解并运用那些对其养育行为有益的信息,使其能找到正确的场合,运用新学到的行为方式,通过其教养技能的提高进而减少忽视的现象的发生。
而国内对儿童忽视的问题研究较晚,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大陆的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对此课题研究涉足甚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虐待与忽视的综合研究上,主要关注儿童虐待的问题,儿童忽视只是作为虐待的一个类型进行研究。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潘建平教授带领的科研组相继进行了儿童忽视常模研制及忽视影响因素的研究,儿童忽视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此后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开展儿童忽视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建议
虽然我国在儿童忽视的评价工具、发生状况、影响因素、对儿童的危害以及预防、干预等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以下方面尚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
1.关于影响机制的研究方面
目前研究表明,儿童忽视的发生与家庭和家长的因素、儿童自身的特征、环境或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相关研究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关系。有关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否则,针对儿童的干预和预防工作将失去科学依据。
2.儿童忽视的深远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忽视会影响其成年期的身心健康状况,如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满意度、心理健康等,但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长期的追踪研究。
3.儿童忽视研究的统计方法
目前,在统计方法上多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χ2 检验)、多因素分析方法(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并未对家庭因素或父母特征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因此,将单一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整理,从家庭资本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儿童忽视的影响机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
[2]Golden MH,Samuels MP,& Southall DP.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neglect and deprivational abuse[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2003,88(2).
[3]潘建平.儿童忽视的分类和表现以及预防工作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3).
[4]潘建平,李玉凤.儿童忽视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16(5).
[5]Tenney-Soeiro R, Wilson C. An update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J].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04,16(2).
[6]Legano L,McHugh MT,Palusci VJ. Child abuse and neglect[J].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2009,39(31).
[7]Dubowitz H,Newton RR,Litrownik AJ,et al.Examination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child neglect [J].Child Maltreatment,2005,10(2).
[8]Slack KS,Holl JL, McDaniel M,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isks of child neglect: an exploration of poverty and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J]. Child Maltreatment,2004,9(4).
[9]Taylor J,Daaniel B.Child neglect: practice issues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M. Philadelphia,PA: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04.
[10]Knutson JF, DeGarmo D,Koeppl G,et al. Care neglect, supervisory neglect,and harsh paren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ggression: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Child Maltreatment,2005,10(2).
[11]Wrigh MO,Emily C,Darren DC.Childhood emotional maltreatment and lat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ladaptive schemas [J].Child Abuse & Neglect,2009,33(1).
[12]潘建平,李玉凤.儿童忽视的预防和干预[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3).
[13]6潘建平,杨子尼,任旭红等.中国部分城市3—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
[14]李玉凤,潘建平,马西等.陕西省3—6岁城区儿童忽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5).
[15]古桂雄,朱庆庆,花静等.苏州市城区2999名7—10岁儿童的忽视状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3).
[17]杨世昌,张亚林,黄国平等.受虐儿童个性特征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4).
[18]Garbarino J. The future: as if it really mattered [M]. Longmont. CO: Bookmakers Guild,Inc,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