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凝短篇小说《暮鼓》评析

2017-08-28严爱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172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
关键词:铁凝短篇小说小说

⊙严爱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72]

铁凝短篇小说《暮鼓》评析

⊙严爱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72]

铁凝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热情,佳作迭出,成就显著,其短篇小说常常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先后被列入中国小说学会2009、2010、2011、2013年度小说排行榜。在其近年的短篇小说中,《暮鼓》不失为一篇佳作。它刊发于《作家》2013年第7期,2015年年初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是获奖不多的八篇作品中的一篇。本文从小说的主题意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更多地了解铁凝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铁凝 短篇小说 《暮鼓》 人物 情节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铁凝“对短篇小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铁凝语),始终保持着短篇小说的创作热情,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天地里执着地耕耘不息。她以短篇小说《哦,香雪》《六月的话题》《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作品走上文坛,引人瞩目,之后几乎年年都有短篇新作问世,佳作迭出,成就显著。“创作的短篇小说常常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风度》《春风夜》《海姆立克急救》《火锅子》先后被列入中国小说学会2009、2010、2011、2013年度小说排行榜。”在其近年的短篇小说中,《暮鼓》不失为一篇佳作。《暮鼓》刊发于《作家》2013年第7期,2015年年初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是获奖不多的八部作品中的一篇。本文就小说的主题意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进行研究分析。

一、丰富的主题意蕴

(一)焦虑

小说《暮鼓》写了精彩又精致的瞬间,写了跳跃而简洁的片段,是铁凝继续“磨砺自己心灵和笔”,呈现给读者的关于两位暮年女性和一位儿子的“人生景象”。小说将画面定格在大城市里的一个富人住宅区,叙写一个有钱有闲的暮年女人傍晚行走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下大都市富有的暮年女性的画像。一般而言,人进入暮年生活,风华不再,激情减退,体弱多病,力不从心,事事不顺,难免失落忧虑、孤独惆怅和沮丧抱怨,即使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富有女性也不例外。像小说里的“她”,是一个优越的、富有的城市暮年女性,住在富人区,家族开公司,五十岁就提前退休,物质家园坚牢稳固,精神家园却飘摇不定,也有对生活的担心不安、困惑烦恼,为自己的日渐衰老而惶恐和焦虑,经常会“心是铁灰色的感觉”,“悲从中来”,不惜想尽一切办法挽留青春的容颜,坚定地谢绝一切影响容颜、导致衰老的行为。小说洞穿物质文明发展,探究人的生存价值,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流向,捕捉都市老龄女性心灵深处的惶惑,以及她们内心的焦虑压抑,展示了人的挣扎、困惑和无奈。

(二)坚忍

小说还叙写了另一名老妇人,一名从农村走进大城市在建筑工地打工谋生的老年女民工。青春时期到农村插队的生活经历使铁凝有着割不断的乡村情结,20世纪80年代初期,她因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哦,香雪》而蜚声文坛,其《村路带我回家》《棉花垛》《孕妇和牛》《砸骨头》《秀色》等短篇小说,都表达了对中国勤劳善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关爱、关心和关注。铁凝对农民的深情厚谊从未改变,她通过短篇小说,关注他们的生活际遇,倾听他们前进道路上发出的心声,感同身受,休戚与共。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乡土故园今非昔比,农村失去了往日的诗意和美好,变得贫穷、闭塞、落后,生活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家园,进入大城市寻找更多更好的出路。他们在都市被叫作外来农民工,小说《暮鼓》中的老妇人和她的儿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们在城里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如何?铁凝同样给予关注和体察,发掘她们生命深处永恒的人情人性,让生活在最底层的她们身上的那种美好闪光的品质得以呈现。小说描写了两位外来农民工的瞬间,老妇人体弱有病依然在工地上劳作,儿子工作之后“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母子俩晚饭在路边的“暗处”吃的是两个馒头和一根红萝卜,喝的是白菜汤。他们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身在富人居住区,却坚忍顽强,宁静平和,从容淡定,坦然乐观。小说这一主题意蕴,有一种撞击人的心灵的力量,唤醒人的灵魂的力量。

(三)希望

铁凝在散文《我的小传》里说:“我企盼在各种各样的不容易之中给读者以希望,这希望也可以在表现失望中获得。”她的短篇小说主题总是蕴含着希望,将人引向美好的方向。她20世纪80年代初的短篇小说,例如《哦,香雪》《意外》《穿过大街与小巷》《六月的话题》《两个秋天》等,处处沐浴着希望的光辉。在《暮鼓》这篇小说中,铁凝的情感律动明澈可鉴,血液里流淌的仍是对希望的呼唤。作家在关注和表现富贵暮年女性的焦虑、惶惑和外来农民工生活艰辛、苦涩的现代性感受时,始终没有放弃希望的星火,努力传达温暖之声。小说中儿子对母亲的惦记和关心、外来农民工母子的亲昵举动、母子争让大胡萝卜等等美好的瞬间、美好的景象和美丽的片段,散发着平凡人物的光彩,让读者感到暖融融、亮堂堂,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内心思虑,倾听鼓声,观望会所,则又让读者看到了她的变化,心里涌起丝丝暖意。铁凝播撒希望的一片丹心和责任情怀,在这篇小说中清晰可见。

二、鲜活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是小说的灵魂。任何一部小说要获得成功,都必须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铁凝在以往的短篇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哦,香雪》中的香雪、《孕妇和牛》中的少妇、《安德烈的晚上》中面对下岗的安德烈、《寂寞嫦娥》中的乡村妇女嫦娥、《树下》的中学教师老于等等。小说《暮鼓》成功地捕捉并表现出人物与生活的真实性,把特定的人物、生活写得入木三分,塑造了两位栩栩如生、兼具共性和个性的暮年女性形象,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小说首先拍摄下女主人翁“她”黄昏走路的一个景象,通过都市普通人实实在在的人生过程的一个片段,映照、折射她人生的全貌全景。“她”是小说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大都市有钱有闲暮年女性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她富裕,有“自家的公司”,住在大都市的别墅区,“房子都不小,院子也挺深”,优越得令人羡慕。她得闲,“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不用帮助带孙女。她清高,懒得搭理人,黄昏走路时避免和邻居们眼光相遇,避免和他们打招呼,十年了,从来没有和一位业主讲过话,唯一的一次,是因为被邻居的狗吓着了,不得已而为之。她聪明,有主见,退休之后,到女友开办的一间农民工学校充当志愿者,帮助女友把带有歧视的校名改为“新工人子弟学校”。这么一个有钱有闲而且能干的暮年女性,却也有烦恼,焦虑不安。她不想老、害怕老,不愿意接受老的现实,听到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叫自己“奶奶”,“悲从中来”。她自私,爱自己的脸胜过自己的孩子。她认为“她的脸才是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就是她的脸”。为了爱惜容颜,保持年轻,她没有为自己的孩子熬过一个夜晚。当意识到新工人子弟学校的孩子“憔悴了她的脸”,做志愿者影响到她的睡眠,导致出现“黑眼圈,法令纹”,鼻梁起皱,嘴唇爆着白皮,脸像报纸似的时,她马上“恢复了以往的生活和健身,在黄昏里走路”。为了“保持整体的青春感”,为了显得年轻,她这样的一个绝经妇女,成心与年龄较劲,穿起扮酷的年轻人才穿的哈伦裤,坚持五个月染一次深栗色的“包包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十岁的她,“肌肤还算有弹性”,“走起来是弹性大步,步幅均匀,不喘不吁,腰还柔韧,背也挺直”,许多人评价她“看上去怎么也不超过五十岁”。生活舒适安逸,容颜保持姣好,一旦邂逅外来农民女工,邂逅农民工母子,又产生了好奇,有意要观察那位同路人,在人家的附近假装溜达,偷看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暮鼓声中,心灵震动,仿佛石落平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似乎又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小说在表现都市富有老年女性的人生真实图景时,往往呈现着普通人亦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情感色彩:困惑与忧虑,希望与追求,欢欣与安慰。相信读者掩卷沉思,不会怀疑《暮鼓》里“她”的真实性,一定相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成千上万的“她”,并且把心情和体验投射到她的身上,从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发现自己与“她”有同样的忧虑,有同样的喜怒哀乐。

小说不仅刻画了都市有钱有闲的暮年女性,还描写了离开农村家园,流动于大城市之中,以寻找想象中更好更多的生活机会的农民工。成千上万进城的农民工行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当下的弱势群体,他们工作生活在大城市,依然被叫作“农民”,属于城里的乡下人;他们干最重最脏的活,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不能像真正的城市人一样,享受城市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这样的人,其外貌和心理会是怎么样的呢?在铁凝以往的一些短篇小说中,农民工呆板愚钝却真诚善良,相貌、性情和言行举止,就像山野一样憨厚质朴。他们粗犷豪放,高声说话,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即使来到大都市,也本性难移。这在《暮鼓》老妇人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位老妇人是大都市富人别墅区里的施工队工人,在模糊的黄昏暮色中,被人看作是“邋遢的老头”:

这位老头,“到了腿拉不开栓的岁数”,“一只老枪,长了锈的”,令人怀疑“他在施工队能干些什么”。他在富人居住区的柏油马路上,反客为主,就像在自家乡村田地里随心所欲,习以为常,居然不把铁锨扛在肩上,而是拖着行走,制造出非常难听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连同其走路的脚步声一起,把黄昏以后富人别墅区那条僻静的柏油路鼓捣得乱糟糟的,使得富人居住区变成了“一个噪音的世界”,搅乱了“她”的心绪,打破了“她”的宁静。路灯亮起来,“老头”还“从衣兜里找出一包烟和火柴”,“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他一边吸烟一边走路,“被烟呛得一阵阵咳嗽不止”,“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这个“一路认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是一位舐犊情深的母亲,自己啃小的胡萝卜,把大的留给已经二十多岁的儿子。当儿子跟她争执时,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至此,小说细腻传神的描写,使外来农民工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读者在《暮鼓》中,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母爱的伟大、神圣,再一次看到了农村老母亲的美丽,感受到了他们的气定神闲、从容自在,感受到了生活艰辛的外来农民工的顽强生命与博大精神。

三、生动的故事情节

(一)细节描写

铁凝的许多短篇小说故事性不强,情节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然而反复阅读,却发现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感觉到巨大的艺术魅力。这得益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细节的设置和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片断或场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是使小说情节达到真实、生动、典型等要求的一种最不可缺、也最具表现力的手段。铁凝的日常生活小说,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精心安排细节,重视细节描写。汉白玉牌楼,蝴蝶结,半导体收音机,红被面,芒种节令等等,以往的每篇作品总有一两个画龙点睛的好细节,照亮了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强化了生活的实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因鲜亮的细节而丰富多彩;平凡的人物形象,因为细节的描写而栩栩如生。《暮鼓》与以往的许多短篇小说一样,同样安排了“两只壮硕的胡萝卜”,同样有景物和动作的细节描写: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亮光,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以上这段文字描写了母子吃胡萝卜的情景,“拍打拍打”“蹭蹭”“掏出”“递给”“伸出”“挡了挡”“抢先咬”,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令人叫绝。而对“两只壮硕的胡萝卜”的细节描写,如“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亮光,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则衬托了人物,表现了生活,让小说韵味无穷,诗意盎然。

(二)布局巧妙

文喜起伏不喜平。一路平实,枯燥无味;始终华丽,又显得矫柔造作。小说情节也不例外,在追求平实无华之外,还要讲究布局曲折动人。小说情节的布局要曲折动人,就要巧设悬念,使情节具有戏剧性,使小说故事的发展与结局突如其来,出其不意,令读者猝不及防。这也是铁凝短篇小说创作常常运用的高超技巧。她曾经说:“艺术需要一点出其不意”,“我看重的是好的短篇给予人的那种猝不及防之感”。《暮鼓》在通篇选取寻常人物寻常生活进行平实淡然叙述的基础上,临近结尾,独具匠心,来了个“出其不意”,让读者“猝不及防”:

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小说的情节到了这里,恍如一道闪电,将之前隐藏的一切照亮,给广大读者一个天大的意外,主人公“她”一直以为的“老头”,竟然“是个老太太,是——妈”。前后的反差造成很强的戏剧性效果,使这篇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精彩奇妙。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令人拍案叫绝。

四、圆熟的叙述语言

(一)重视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它要求画者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只用白线勾描物体的主要特征。这种绘画技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铁凝的短篇小说创作,就是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白描技法,形成了评论界公认的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独特风格。《暮鼓》运用白描的手法,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通篇语言朴素简练。例如小说以朴素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她”的相貌衣着、走路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情绪,又经常峰回路转,叉开笔墨,以简约的文字交代她的过往,交代她的身份,写了她以往的工作、生活,使人物形象丰满,面貌清晰。

(二)巧设意象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意象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艺术美感。不少作家重视意象在小说中的运用,铁凝也不例外。她的小说向来以委婉细腻著称,跟她巧设善用意象不无关系。《暮鼓》小说的篇名,就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意象。“暮鼓”寓意着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而又坚强有力、引人觉醒,催人振奋。小说中的意象还有“黄昏”“落日”“夕阳”“胡萝卜”“鼓声”,这些意象或者寓意人物的年龄心绪,或者表现温暖希望,它们自然贴切、形象生动,除了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内心情感,还起到了象征的作用,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了韵味。

(三)善于“留白”

“所谓留白,是指小说创作中不要把所表现的内容一览无余地写出来,应该留有余地,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省略、含蓄和节制都是“留白”的体现。相对于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有字数、篇幅的限制,更需要采用省略、含蓄和节制的“留白”形式,做到惜墨如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用一片叶子表现秋天的韵味,用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从而使作品具有广阔深远的意蕴,给读者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铁凝在《暮鼓》里并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并没有人为地去“操作”,只是紧贴在现实的土地上观察和理解,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时候,注意分寸,留有余地,做到含蓄和节制,这在小说的结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于母子俩的言行、生活和精神,只是娓娓叙述,并没有让人一目了然,没有多余的感叹和议论,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思索的余地。又如,小说的结尾,“她”目睹外来农民工母子的一举一动之后,心里肯定是不平静的,感慨良多;“她”听到小区的暮鼓声,朝管理处张望,又想到了什么?她是否会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坦然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再为衰老而烦恼、焦虑;是否重新走出家门工作,生活焕发激情,青春再来一次,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每一个读过小说的人难免要追问。然而小说善于“留白”,语言含蓄、文字节制,没有和盘托出,没有交代,作者高瞻远瞩,她尊重读者、相信读者,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探究,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未来、填补空白,进行多种解读。

(四)借助修辞

在小说叙述中,借助修辞能够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可感,使一些比较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暮鼓》之所以耐读,跟其较多地采用修辞不无关系,小说中的修辞手法比比皆是:

(1)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

(2)在黄昏的光线之下,她走在这条破旧的路上向前望去,灰色路面上,纵横交错、粗长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条条压扁了的巨蟒,正无声地爬行。

(3)(老头)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4)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

(5)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

以上五个句子都运用了生动有趣的比喻修辞手法:第一句表现出容颜衰老、皱巴巴和暗淡无光,形象可感;第二句具体地写出了道路被严重损坏,程度让人觉得惋惜、难受;第三句生动地表现出“老头”年老体弱,身体欠佳,写出了外来农民工的艰辛;第四句富有诗情画意,颇有韵味;第五句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鼓的大小和功效,以及鼓声的音质。

综上所述,铁凝的短篇小说《暮鼓》主题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活、故事情节生动以及叙事语言圆熟,成为佳作,荣获“金短篇”小说奖确是实至名归。

①杨剑龙:《相濡以沫的真情——读铁凝的短篇小说〈火锅子〉》,《名作欣赏》2014年第1期。

②铁凝:《铁凝文集》第五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⑪⑭⑮⑯⑰⑱铁凝:《暮 鼓》,《作 家》2013年第7期。

⑩李红梅:《论铁凝小说中的悲剧性》,河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⑫⑬琚静斋:《文学写作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第145页。

作 者:

严爱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高职语文教学。

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铁凝短篇小说小说
短篇小说中的时间——评余静如短篇小说《好学生》《平庸之地》
铁凝三谢张守仁
一声姥姥
孙犁与黄豆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