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研究
2017-08-27刘耿欣
刘耿欣
摘 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既是新常态下时代发展和应用型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各省、各高职院校均依照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其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提高合作效率,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增强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育人机制;创新;路基;分析
1导言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可以有政校协同创新(政府与学校)、校校协同创新(学校与学校)、校企协同创新(学校与企业)等多种形式。校企协同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2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高校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高校与外部合作办学的管理机制的主体,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办学的活动方式以及基本的运作原理,一般包括利益驱动、沟通协调、权力约束以及利益保障四种基本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实现校企双方双赢的利益结合点。高校希望自己的生源可以输出到社会,而企业希望将优秀的才招聘进公司,所以有利于双方实现共赢。沟通协调机制是指虽然企业和学校人进行联合办学,但是双方毕竟为各自独立的经营单位,所以在某些方面的认识上难免会有不一致,所以这是双方的沟通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机制可以及时的解决双方的矛盾冲突么,有利于双方的长久合作。权利制约机制可以以学校的权利来制约企业,防止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不作为的情况,在这种机制下,双方应该签订有效的合作协议,以法律来保障双方的合法利益。利益保障机制要求校企双方进行合作,建立一系列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各项工作有序的开展,保障双方的利益。
3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研究员彼得·葛洛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对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力认为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熊励、孙友霞指出协同创新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是企业提升投资回报率、增强和谐的组织文化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管理关系。根据协同学理论、协同创新的定义及国内外协同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协同创新是指若干个相互独立、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围绕共同目标,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建立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形成深层互动、互补、互助、互融的创新活力模式,明显提升创新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是指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建立协同创新的平台,充分释放人才、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通过加强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的建设,形成有序、高效、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及可持续的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4如何搭建合理可行的校企協同育人机制
在市场经济时代,校企协同育人必须是一种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方共赢的合作,政府推进了校企的深度人才培养合作,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起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科研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学生企业实训基地;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享受到学校的科研技术支持服务;学生学到了企业需要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如何实现共赢,特别是校企双方的共赢,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能否建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是要了解企业的信誉、需求和企业发展规划。二是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分析学校需要企业提供哪些支持和服务,又能够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双方要能形成资源互补,学校要着眼长远发展,提升服务意识,尽可能保证企业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才能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搭建基础。
5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校要主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对接企业人才需求,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中,排位在前的主要是人才培养收益和直接经济利益,企业若通过1-2年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可以充分了解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找到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不用岗前培训就可以上岗,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要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是学校要明确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定位,对高职院校来说,主要目标是培养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技能;二是将企业和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成果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广泛的调研,了解到每一种专业的任职需求,抛弃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教学内容和岗位任务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激活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三是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专业知识技能外,要通过校园活动、通识课程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创新等能力。
6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质量管理,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良性运行
通过调研以及对校企协同育人失败的案例分析得出,主要原因归结为企业获利较少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所以,要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良性运行,一是要保证企业的利益,另外也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畅通校企双方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及时化解双方沟通的误会和矛盾,双方优势要有效互补;二是构建适合合作企业和学校的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教学运行和监控管理制度等,减小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三是创新学生和教师企业实习模式,不要把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派到一个企业,这样企业的容纳能力有很大的压力,可以把不同专业的教师或学生分散到多个企业不同的岗位,这样对企业岗位生产不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企业指导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指导;四是校企双方要组成合作机制运行和协同人才培养质量督导小组,形成评价制度,监督和评价协同育人质量,及时反馈并改进运行机制,保证协同育人机制的良性运行。
7结论
高职学校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个会读书的学生,更重要的培养一个会实践的人才,所以各高职学校都应该积极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切入点,达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人员共用”的要求。解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不紧密,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与实现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增强高职学校的办学活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天非.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探索[J].职业,2017(23):47-48.
[2]连春光,尹桂芳.基于校企协同的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0(05):6-10.
[3]李宏芳.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德育途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6(03):47-49.
[4]白强强.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科研育人机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10):185-186.
[5]祝木伟,王艳秋,臧亚南,曹可.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催生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3):29-32.
[6]王珍珍.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SWOT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22-124.
项目资料:该论文为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通信专指委课题《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所做,课题编号为TXZZW2016015
(作者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