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绝对理想主义

2017-08-27史馨月

卷宗 2017年17期
关键词:奴役自由评判

摘 要:《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本书有着明显而强烈的目的性。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思潮引起了广泛共鸣,战后可能面临的经济困难也为计划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可能的机会。作为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以清晰敏锐的思辨、结合自己在奥地利生活过的切身体验,揭示出计划经济与集体主义终将毁灭自由、道德与真理的必然性,警示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不要重蹈计划覆辙,走上极权主义的奴役之路。本书争议颇大,在世界经济危机和苏联解体后备受瞩目,成为探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与计划、自由与服从辩证关系的著作。

关键词:奴役;自由;评判

近日阅读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感慨伟大思想家思虑之悠远,见解之深刻,虽力所不及,不得其髓,然贤者之思定能启迪一二,遂简略己见。

哈耶克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著称,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20世紀20年代留学美国 ,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 、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国籍。1974年和他理论的对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1年,美国总统颁给哈耶克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以表扬他“终身的高瞻远瞩”。而根据哈耶克本人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讲演中的说法,他于1940-1943年在英国剑桥期间写作了《通往奴役之路》,主要成稿于1941-1942年,且“整本书花费了他数年的功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推敲”。20世纪初世界颇不平静,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危机、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显得格外动荡不安,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哈耶克写作了这本书。即“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问题”。

本次阅读版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重新修订的本子,由王明毅、冯兴元等翻译,冯隆颢主编,自2013年始,中文导言由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写作,外文导言引用德国哲学博士、佩勒兰协会会员德特马·多林的《世纪之作——F.A.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1 天有显道,蕨类惟彰

韦森教授在《通往奴役之路》新中文版所写的导言,即良秩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中引用的篇首题记是“天有显道,厥类惟彰”[1],出自《周书·泰誓下》,大致意思是上天有明显的常理,它的法则应当显扬。查阅相关资料后,这一段史料是武王伐纣孟津之会的誓词,取自下阙,填补上下文“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王曰:‘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一位20世纪著名外国思想家的著作却使用了中国3000年前的历史汇编《尚书》中的名句作为导言篇首题记,这中西合璧的方式颇有意味。哈耶克坚定不移地相信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社会成长根基的个人主义:“由基督教与古典哲学提供基本原则的个人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第一次得到充分发展,此后逐渐成长和发展为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文明。这种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纵然这个范围可能被限制得很狭隘——也就是相信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天赋和爱好。……个人活力解放的最大结果,可能就是科学的惊人发展,它随着个人自由从意大利向英国和更远的地方进军。”[2]21哈耶克是新自由主义的鉴定维护者,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自由主义都有西方价值观根植其中,是个人的价值而绝非集体或者威权的价值。篇首的题记取自尚书中的周书,其精神在于夏朝周朝交替之际对于天道的忠诚,以此来鼓舞士气。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遵循天道的天子即代表了天道,对天道的忠诚就是对天子的忠诚。换而言之,“天有显道,蕨类惟彰”是对绝对权威的肯定,是对凌驾个人的权力的服从。明显哈耶克的思想与“天有显道”的精髓是背道而驰的,遂在篇首题记引用“天有显道,蕨类惟彰”实感杂糅拼凑。

2 计划是通往奴役之路

“我们这一代已经忘记,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仅对有产者来说是这样,而且对无产者来说一点也不少。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许多多的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方能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掌控在一个人手中,不管这是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一个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2]101哈耶克肯定私有财产是自由的保障,以私有财产为养料生长起来的个人自由成为西方文明的根源,而在长时间里自然形成的市场秩序是最有效最优异的经济形态。西方民主政治或者说是宪政,以及社会中一切经济文化政治活动都是以个人自由为前提条件的。哈耶克认为,当年许多以进步自居的社会主义者如马克思,希望通过消灭私有财产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平等均衡,而这消灭私有财产的手段就是政府或者是绝对的权威,这种观点是一种莫大的误识:“虽然在竞争社会中,穷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拥有遗产的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然而,只有在竞争制度下,前者才有可能致富,且才能单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掌权者的恩惠致富,才没有任何人阻挠个人致富的努力。”[2]128 在哈耶克看来,计划经济就是洪水猛兽,是20世纪初到中叶世界动荡的根源。他历数了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计划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情况复杂多变,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因此,分散决策势在必行,由当局用计划来控制经济,只会弄巧成拙。而且,在计划体制下,企业家的收入和升迁,并不仅仅取决于业绩,而往往由上级主管部门说了算。这样,企业家与其在企业埋头苦干,还不如多与上级部门联络感情。加之在计划体制下责权不清,企业无论亏赚,都与企业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他们在决策时,通常并不从企业利益出发,而是投上级所好,看他们眼色行事。事已至此,企业又何谈经济效益。同时经济计划必然导致政治集权。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喜好个人的欲望,众口难调,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推出一个权威,由他独揽大权,最后一锤定音。这样,“独裁”就不可避免。因此哈耶克说,独裁和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形影不离。

这是哈耶克根据20世纪的世界大战和世界经济危机站在西方国家立场得出的结论,并非毫无道理却也不适用于21世纪的世界,尤其若是站在与哈耶克相反的立场,以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看待计划与市场、民主与权威。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不同角度看见的事物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自由市场条件下是否能够跟上国际的脚步,是否能够稳步提高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够维持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底线,结果是明显的,自由是多么奢侈的名词。为此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了中国国企和政策支持的民企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一些经典的经济案例。2010年,中国一家民企和所有的气体国际巨头,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公司谈烷烃类气体的供应。各公司报价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供应商成本在25000以下。然后国内培养福建供应商,28000成本以31000的价格买。不到一年,国外供应商价格降至27000。在先前的环节里,已经违背了市场经济理论,以折损利润为代价培养国内供应商,但这种折损是短期的,接下来的环节若是按自由市场经济观点,供应价与成本价的差距已经差不多符合市场规律,理应抛弃国内厂家,和国外大企业合作。而现实是如此吗?非也。一旦国内供应商被自由竞争下去了,国外大鳄会毫不犹豫的涨价到40000以上。自由市场,互利双赢,多么美丽的谎言。

另一例,中国的集成电路起步太晚,微电子行业根本门边都没有摸到。在上世纪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仅有的外汇是通过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家具之类换回来的,政府力排众议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8086/8088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的进口动辄遭到巴统的封锁。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几乎倾尽全国顶尖人才之力才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几乎同时美国行业协会游说国会放开了此项产品对华出口。这是计划的成功还是失败,是市场的胜利还是挫败?同一水平线上才有所谓竞争,不同起跑线上的叫做剥削。

绝对的自由市场和绝对的计划经济一样都是理想主义,结果也是一样糟糕。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对他国的掠夺史,他们割开了亚美非洲的血管,吸尽了营养,甚至刮走了骨肉,然后在累累白骨上建立起他们空中的楼阁,之后想起点所谓的正义便用“自由”市场成为通行世界的秩序,在高楼上看着匍匐在地上的人唱着自由的赞歌。如罗兰夫人,为自由而生,却因自由而死,大革命的断头台前高呼:“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3 天堂还是地狱

哈耶克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是基于多层级、多元化、多维度的自由路径建成的现代工商契约及民主宪政社会,既能让富人优越又能给予穷人致富的机会,在本书中,哈耶克先是否定了经济计划的可行性,接着哈耶克又通过人造秩序和自生自发秩序的对比,说明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有效的。并大声指责:“毫无疑问,对更大自由的允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宣传最有效的武器之一,而且,对社会主义将会带来自由的信念是真心实意的。但是,倘若允诺给我们通往自由的道路一旦事实上被证明是一条通往奴役的大路的话,悲剧岂不更惨。”[2]31

哈耶克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社会主义下不可能存在自由市场,自由市场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理论有时也会被实践所推翻。中国改革开放三四十年来的成就表明,市场和计划都只是经济手段并不具有意识形态的鸿沟。而资本主义更不是哈耶克所推论的那么美好。极权主义者奥古斯特·孔德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针见血:“西方的长年痼疾,即个体对种属的反抗”。资本主义的罪恶不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消亡,只会越演越烈。顯然哈耶克对于大众的理性以及自发秩序表现得过分自信了。在人类的知识无法设计出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各种计划时,人类同样也无法自发形成有效市场。无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维权,不公平等、自由服从、光明黑暗都是同时存在而且此消彼长。绝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理想主义。

19世纪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使得所有阶级都意识到自由,把偶然地和拼凑地成长起来的东西加以系统和持续地发展,并将其从英国和荷兰传播到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这种发展的结果超出所有预料。无论何处,只要除去自由运用人类天才的阻碍,人类很快就能满足不断扩大的欲望。虽然生活标准的提高不久就导致人们发现社会中最阴暗的污点,而且人们不再愿意容忍这些污点,但是或许没有一个阶级没有从普遍进步中获得显著的好处。对于这种惊人的进步,如果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的话,那就不会是持平之论,这个标准本身就是标准的结果,而现在又使许多缺陷显现出来了。要评价这种进步对那些参与其事的人的意义所在,必须得用它开始时人们所抱得希望和心愿去衡量。无疑,它的成功超过了人们最狂热的梦想,到20世纪初西方的劳动者所到达的物质舒适、安定和个人独立的程度,在100年以前似乎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伟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一种对控制他们自己命运力量的新感觉,是那种对于改善自己命运的无限可能性的信心,这些都是已经取得的成就在人们中间创造的,虽然说很有可能只是错觉。随着成功也就发展出雄心——而人们是具有一切权利怀有勃勃雄心的。曾经激励人心的承诺似乎不再足够了,进步的速度太迟缓,过去曾使这一进展成为可能的那些原则,现在则被视为阻止更快进展的障碍,迫切需要消除掉,而不把它视为保持和发展已经取得成就的条件了。因为“由于这些已经实现的东西,人们显然不大愿意满足于容忍尚存的、现在似乎不可忍受的不必要的弊端”,其后果是:“所实现的被看作一种保险的和不可丧失的占有物,是一劳永逸地获得的。人们只是还对新的权利要求感兴趣,遵循旧的原则似乎妨碍了这些新的权利要求的迅速满足”[2]13。

按照这个逻辑推敲,人为灾难的发生不在乎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制度,而在于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是“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既不能回首过往的艰辛,又对现状不满,还对未来预期值过高,想要冲破固有的牢笼打开新世界大门,时而走得太快背后万丈深渊,时而进得太慢荆棘丛生,所以历史的步伐前进十步倒退三步,颤颤巍巍哀叹不断。正如诗人荷尔德林的经典语录:“总是使得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人事,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参考文献

[1]曹音.尚书 周书释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5.

[2]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译.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101;128;31;13.

[3]弗兰克·梯利著.贾辰阳.解本元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谭扬芳.通往奴役之路评析—哈耶克社会主义批判之批判[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史馨月,女,江苏常州人,苏州科技大学15级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在读,英联邦国家文化方向。

猜你喜欢

奴役自由评判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