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化之道

2017-08-26曾艳

人民论坛 2017年23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曾艳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普及理论,又需要塑造信仰,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其传播。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因素,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较多的瓶颈。对于传播者来说,要深入了解社会转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突破瓶颈。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既能够在理论层面提供必要的思想指导,又有助于在实践层面突破发展桎梏。但是在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的受众心态发生了一定转变,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瓶颈制定大众化优化措施,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会转型期的受众心态变迁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着社会转型问题。随着各领域改革步伐加快,社会的利益分配、经济结构、思维方式等有了较大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心态。这是改革所带来的“阵痛”,但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

受众社会认同感有所降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谐、健康、有序的环境,能够得到民众的极大认同。社会运行秩序是以法律制度和价值规范为基础的,整个体系需要具备较强的权威性、有效性、凝聚力和认可度,如果这些因素在实践过程中遭到破坏或者没有充分展示,则可能被受众所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社会认同感将会降低,并进一步影响到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受众的心态至关重要,在一个充满认同感的社会环境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将会顺畅得多。

部分受众产生疏离感。受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支撑点,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多站在受众立场思考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运行秩序的不稳定,使得受众产生疏远及排斥的心理,对社会发展前景持一种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一般来说,受众疏离感会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受众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潜意识下的主动疏离;二是受众对社会环境认知的不同,从个人喜好或者情感体验等方面对社会进行心理上的排斥。受众疏离感通常会表现为孤独、无助、冷漠等,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极为不利的。

部分受众存在怨恨情绪。当前的社会怨恨情绪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大了贫富差距,这种收入分配失衡使得部分受众会存在“仇富”心理,有可能会造成不同社会阶层的冲突。二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部分受众存在“仇官”心理,虽然党和政府在反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腐败现象仍然多发,需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三是受众的民意诉求难有畅通的渠道,官僚主义依然较为凸显,使人产生对社会失望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风险。

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瓶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普及理论,又需要塑造信仰,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其传播。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因素,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一些瓶颈。对于传播者来说,要深入了解社会转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突破瓶颈。

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之所以具备说服力,主要是指导实践方面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非常推崇这一关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现代化建设。当理论不能在实践中展现能动性,其对受众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如今,我国社会各领域存在着一些负面现象,容易使受众怀疑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因而要正确对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尽快突破这一瓶颈。

社会融入程度不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符合我国的国情,特别要加大社会融入程度,使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社会发展相呼应,并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构建共同的价值理念,使社会全体成员参与进来。但是社会转型期所表现出来的受众心态变迁现象,使整个社会缺乏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一些负面情绪导致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阶层冲突,这有可能让部分受众疏离“平等”“公正”“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最终无法与社会完全融入,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传播困境。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难以良性互动。信仰塑造是一个复杂互动的过程,其流程包括理论梳理—宣传教育—实践行动等。理论梳理是信仰塑造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的宝库,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选择出符合宣传条件的内容,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宣传教育,帮助受众深入认知理论。最终要进行实践行动,使理论紧密结合实践。但是社会转型期的非理性思维较多,信仰塑造的过程容易偏离轨道,导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一些宣传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表面,缺乏必要的实践方式。

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化措施

改革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便出现“阵痛”也需要勇敢面对。针对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诸多瓶颈,可以制定一些优化措施,尽量减少负面因素带来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用。

强化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如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舆论的产生方式和内容特性也发生了改变。相对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并具备“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特征,非常适合舆论引导。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主导和信息控制已难以发挥正向的功能,所以要对舆论引导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改变信息发布模式,在迎合受众需求的前提下重新树立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有更好的孕育“土壤”。

构建与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受众的负面心态通常关联到社会各个领域,这就需要构建与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在不同层面、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上调整受众负面心态的内在逻辑,通过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帮助受众改善心态。一是要发挥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的思想塑造功能,不断改善存在于社会各领域的非理性思维。相关教育机构的理论研究和精神指导,对社会上的非理性思维解构有着积极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人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思政教育功能。当前的政府宣传通常层次较高,有着口号化、形式化的弊端,这可能会让受众产生逆反心理。而社会组织数量众多,且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一般可以收到更好的正向传播效果。在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多了一份保障。

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思想,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受众心态一般与文化环境相互制约和影响。首先,受众心态会在各方面影响到文化环境建设,使得文化环境的发展逐步适应社会全体成员的心态。其次,受众心态会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变化,不同的主流价值理念和文化氛围会让受众心态发生微妙的转变。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灵魂所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对民众团结有着很高的凝聚力,能够在主流价值体系下整合多元价值,不断规范社会伦理道德。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应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度,促进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并利用现实生活中典型模范人物进行榜样宣傳,使更多的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将极大地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并为改善受众心态打好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更好的实效。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吴忠民:《转型期社会结构问题对社会矛盾的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4期。

②李威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三重视角》,《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1期。

③唐剑、吴传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及其实效评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2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期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社会转型期需要会说话的政府和官员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转型时期《反家暴法》的法理分析及其实施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