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2017-08-25姜春艳
姜春艳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不仅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教育性,还有利于语文课本身的发展,因此寓德育于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依托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其在德育上的学科优势,就如何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人文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德育要求
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其在融入德育时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需要在以下要求下展开:一是要注重科学性,以不增加学业负担为前提进行科学设置;二是注重艺术性,从教材中引出学习内容,并合理安排、灵活运用;三是注重实效性,使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有明显的提升;四是注重差异性,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德育。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从低年级语文教材来看,教材内容简单易懂,主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思想品德内容。例如,在拼音教学的《轻轻地》一文中提到“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教材内容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的珍爱和保护环境的德育内容。再如,在《看电视》一文中,课文内容体现了“礼让”“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思想品德。
在中年级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智与思维不断发展,这个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事物发展变化的哲学理论、热爱祖国等观念。例如,《画杨桃》一文向我们讲述了“相信自己”的理念,《和时间赛跑》一文蕴藏了“只有付出才能收获”的道理。
在高年级阶段,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德育内容的精神也更深邃。这一阶段的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包括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艰苦朴素、刻苦努力、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等。一篇课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是相互联系的,这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三、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观
从学科性质来看,语文与思想品德同属于人文学科,二者内在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放在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教学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转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启发式与讨论式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的渗透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强德育渗透能力。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标,把握德育要求,将德育目标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内容,灵活地制订德育教育计划。此外,语文教师还需结合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延伸。
3.掌握德育方法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内涵,掌握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情境熏陶法、体验感悟法、活动强化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例如在《落花生》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落花生”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辛苦劳作,还可以进行小组分工,让学生意识到团结的力量。
4.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载体
一是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将德育渗透到识字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字”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准确牢固,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德育。例如,在讲授“打”一字时,让学生自然组词,如“打人”“打骂”“打水”等,教師可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打人这种行为是否正确”或者“帮助同学或老师打水是不是助人为乐的行为”,从而避免教学中的枯燥与单调,同时还可以渗透德育。
二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德育。例如在《我不能失信》一文中,语文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引导学生讲出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失信他人的行为,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是在习作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与作文指导中,要结合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展现道德观念,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进而实现德育。
参考文献:
[1]丁淑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及意义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2]吴树霞.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学周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