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
2017-08-25葛启明
葛启明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系列作用于学习者的外部活动,这些外部活动的进行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习的内部过程。事物发展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当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人类学习的内在规律时,就能有效的促进学习。已被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原则,所以我们要以现代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一、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引起注意”是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开端,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对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并使学生的注意机制处于积极的状态。基本的方式有:变化刺激(CAI课件中的闪亮部分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展示新奇的演示、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用体态语(手势、表情、形体)、教师改变声调等。在《Windows98控制面板》一课中,首先展示教师机鼠标的形状和屏幕保护程序,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然后再告诉同学们这是个性化计算机环境的设置。如果现在要你来设置,你愿意吗?问题的提出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制作欲望。
二、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作好学习准备
教师要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或小软件使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得到复习,再与本课结合起来。在《小报制作》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自制的幻灯片简单介绍制作的基本步骤和一些制作技巧,在这个简单的介绍过程中很自然的将旧知识——文字处理复习,并与本课的综合运用旧知识的要求紧密的结合起来。简单的步骤介绍并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学生也能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制作一张精美的小报。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提高学生内驱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索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能从计算机上下载图片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从计算机上下载文字、网页及文件等。其实这正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中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最关键的动力是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学生希望获得成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因而我们一定要利用和发展这一心理动机,它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内驱力不断被激发提高。
四、考虑学生差异,适当指导及时反馈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有如下特点: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各個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和思想意识的不同,一些学生由于家里有电脑或参加校外辅导活动而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作好课程准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施教。例如在文字处理《插入图片》一课中,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对上网非常熟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本课的任务完成了。这时,教师首先对这些学生提出表扬,提高他们的内驱力。然后教师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将网上指定的图片插入到Word文档中,比如将新浪主页上的新浪标志图片插入到当前文档中,学生在刚刚获得一种成功后,会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其他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走在前面的同学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会遇到问题,教师抓住时机在给予引导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提醒同学们在取得一点成功之后不要骄傲,在通往知识宝库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只有虚心好学、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样,在一节课中,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不同的知识,真正作到个性培养,因材施教。
五、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何克抗教授在《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必须积极作好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深化教学改革作出努力。课程整合简言之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整合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思路。
一堂设计、处理得体的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促使学生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与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开拓、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整合模式方法,逐步实现和完善现代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湖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