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社版游牧文化栏目建设的思考格

2017-08-25博巴拉吉

关键词:建设思考

博巴拉吉

摘 要:文章从历史、环境、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对蒙古族游牧文化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综述了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社版)《游牧文化研究》栏目发展的历史沿革,阐述了栏目的宗旨,分享了历年来栏目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同时,指出了当前栏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提高栏目策划水平、强化本校学科优势、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加强与学术机构的合作、鼓励学术争鸣、拓展研究队伍、加强学报编辑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游牧文化研究》栏目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游牧文化;栏目宗旨;成果经验;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013-04

一、蒙古族游牧文化简介

游牧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0年至7000年间,形成于青铜器时代中晚期。游牧文化产生的地区,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农耕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游牧生产是形成游牧文化的基础,而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和资源,强调与自然相适应。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实现了对草原最经济、最有效的利用。因此,游牧文化对大自然采取了崇拜、依赖与适应的态度,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这种游牧生活方式,孕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学、艺术、哲学、以及风俗习惯。

蒙古高原地域辽阔,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干旱气候类型,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是主要的植被类型,适合狩猎和游牧,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游牧民族都孕育于此。蒙古民族在13世纪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在积极吸收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蒙古族游牧文化。“逐水草迁徙”的生产方式,以及“黑车白帐”的生活方式,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主要特征。“天父地母”的宗教信仰中,蕴含着和谐的生态理念。“禁草生而锄地”的古老习俗,保持了游牧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更是饱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化表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

二、《游牧文化研究》栏目发展的历史沿革

《赤峰学院学报》(哲社蒙文版)的前身是《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哲社蒙文版),该刊于1991年开始设立“游牧文化研究”学术专栏。2003年4月,赤峰学院正式成立。建院伊始,学校高度重视以蒙古族文化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并将“游牧文化研究”欄目的建设,作为蒙古学科和历史学科的配套工程。由此,学报栏目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研究与教学同时被激活了。

相比于其他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而言,《游牧文化研究》栏目的建设,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着高度学术权威的“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是全区首批七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为学报的品牌栏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等学术和教学机构,成为栏目发展的重要依托。而赤峰学院《蒙古学》的重点学科建设,更为进一步打造和完善《游牧文化研究》栏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发展契机。

三、栏目的宗旨

《游牧文化研究》栏目一方面要遵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名刊、名栏工程的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究。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游牧文化的研究中来。通过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科研成果,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同时还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和社会效益。不仅有助于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学术沟通交流的加强,更起到了弘扬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作为具有雄厚文化基础的品牌栏目,还需要进行重点培育,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提升《赤峰学院学报》整体办刊水平、学术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

四、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一)历年取得的成果

赤峰学院学报在经历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之后,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在社会学和史学界,影响力比较大,众多社会学和史学专家们给予了比较高地评价。尤其是该刊“蒙元史”和“游牧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也在全国同行研究中处于较高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从创刊至今,本刊已有多篇论文被其他同行期刊转载或索引。在1989年全区高校学报评比中,《赤峰学院学报》荣获一等奖。此后在历年“三优”评比中,本刊也多次获得优秀奖项。在2002年全国第二届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学报”。2014年,本刊再一次荣获“第二届内蒙古高校优秀学报”荣誉称号。

(二)办栏经验

多年来的栏目建设历程,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如何办好学报、办好专栏,有着深切地体会。首先,从地域文化特色着眼,设置具有特色的栏目。赤峰是红山文化的源头,是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的发祥地,现有历史文化遗迹68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因此,在赤峰地区开展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考古发掘以及科学研究,有着先天的地域优势。《游牧文化研究》栏目的开办,为展示和交流这些学术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本刊累计发表的关于蒙元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高达330余篇之多。

其次,高校社科学报设置特色栏目,要依托学报所属高校的学术优势。多年来,赤峰学院的高度重视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研究能取得丰硕成果的强大保障。一方面,《游牧文化研究》栏目为这些学术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另一方面,相关学术成果也彰显了学报的栏目特色,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再次,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就目前的研究人员队伍来看,老、中、青三代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良性发展的学术研究梯队。源源不断的学术成果,保证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国内外研究游牧文化的专家学者联系,并陆续建立了合作关系,由此获得了更多优质的文章。不仅促进了栏目档次的提升,更扩大了栏目的影响[3]。

五、栏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游牧文化研究》栏目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问题和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势必会对栏目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首先,栏目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整体来看博而不精,显得有些斑驳杂乱,难以針对特定的目标而形成有效的合力。其次,栏目的策划也存在着顾此失彼之处。有些时候为了响应有关政策号召,也为配合栏目特色,质量平庸的文章也不得不采用。再次,学术争鸣氛围不足。栏目的文章大都属于一家之言,在理论深度与学术高度方面还有待提升。原因很复杂,既有学术评价庸俗化、学者关系人情化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术研究工具化甚至研究能力初级化的限制。此外,学报的发展既要立足于本校,还要学会放眼社会,懂得依靠外力来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大量的外稿往往与本校实际不符,盲目的追赶学术前沿,更无助于本校科研实力的增强[4]。

六、提升《游牧文化研究》栏目建设的思考

(一)提高栏目策划水平

坚持以学术为本的理念,以内容为王的方针,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提高栏目的策划水平。一方面,专题的策划要以问题为中心,就某个重大问题重点研究与探索,有计划地组织学者撰写论文,通过学术的导向功能形成集约效应,吸引更多的栏目读者。另一方面,针对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或者广大群众普遍关注、反响强烈的社会现实问题,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理论阐述、政策解读、评论分析,紧跟时代的节拍,进一步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

(二)强化本校学科优势

学报有着内向性的学术属性,其根本的出发点是服务本校的学科建设。本校的优势学科,也正是本校教学科研特色的基础。赤峰学院在游牧文化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也是《游牧文化研究》栏目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应当在认真调研本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及时展开学术热点研究。在形成良性互动的同时,使其成为栏目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栏目的创新能力与吸引力,以探索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栏目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共赢[6]。

(三)发挥地域文化优势

特色栏目的建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提纯,要依赖于长期的学术积淀,更要遵循特定的规律和栏目的运作模式。在历史上,赤峰地区是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有着深厚的游牧文化底蕴。无论是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考古发掘,还是学术研究的开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因此,学报不仅要刊载更多的关于地域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应紧密围绕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开掘地方文化资源。将栏目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研究紧密结合,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提升栏目的影响力。

(四)加强与学术机构的合作

本刊要把握特色栏目建设的主题,结合《游牧文化研究》栏目的特色展开选题和策划,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学术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借助外界力量的指导和帮助,为栏目发展不断注入新鲜活力。积极依托学术机构的科研优势,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活动,及时掌握游牧文化的研究动态。与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约稿,搜集更多前沿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高栏目的学术品位。结合特色栏目的选题,在社会上开展广泛的征文活动,为青年才俊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吸纳更多的年轻新秀,为栏目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7]。

(五)鼓励学术争鸣

对于特色栏目来说,需要通过专题研究展示学术水平,让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充分交流交锋,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为此,栏目应当在编辑工作方面多下功夫,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具体问题,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推进研究深度,提升研究高度。通过开展专题辩论的形式,鼓励广大作者各抒己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实时研讨、点评,适度引导。从理论模式和研究成果等方面,精心整合各种论文的学术观点,发挥栏目论文百家争鸣的导向作用。不仅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栏目的知名度,还能够在争鸣中将学术研究引向纵深。

(六)努力拓展研究队伍

《游牧文化研究》栏目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质而稳定的稿源。因此,努力拓展研究队伍,增强其研究实力,优化研究人员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不断提高栏目的基础竞争力。首先,树立开门办刊的理念,积极与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取得联系,以约稿的方式提高栏目文章的原创性,获得更多的前沿性研究成果,保障栏目拥有充足的优质稿源。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扶植新人,积极引导、开发研究新人的学术潜力,培育学术创新亮点,使其逐步成为栏目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再次,多参与一些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以便动态掌握游牧文化的研究趋势。与专家学者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以吸引更多优秀的论文,提高栏目的学术影响力[8]。

(七)加强学报编辑团队建设

众所周知,编辑是出版活动的实施者。“办好学报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编辑队伍。”[9]学报的策划、编辑与出版,都离不开编辑地精心筹划。从栏目内容的定位,到把握研究方向、把关学术质量、培养优质的作者队伍,都需要编辑的精心组织。一方面,要增强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将其潜在的、独创的构思融入到栏目建设中,为栏目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要树立精品意识,不能单纯地为了特色而特色。学报编辑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策划,对选题进行创造性地提炼,挖掘新的学术研究亮点,编辑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激发社会反响,提升栏目的品牌效应。

七、结语

随着学术期刊竞争的日益激烈,为确保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持续发展,需要善于量体裁衣、扬长避短,挖掘地域文化研究资源,优先发扬特色,实现突破性创新,增强特色栏目在业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特色栏目建设,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行之有效的策划方案作支撑,更依赖于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游牧文化研究》作为赤峰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应当坚持以特色栏目求生存、以品牌建设促发展的原则,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依托本校的学科与地域文化优势,积极加强与学术机构的合作,努力壮大研究队伍,鼓励学术争鸣,提高编辑团队与栏目策划的水平,从而持续保持栏目旺盛的生命力,提升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參考文献:

〔1〕孙国军.新传媒视角下将地方文化传播融入学报建设的策略与使命[J].中国报业,2011(22).

〔2〕木星.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

〔3〕席锁柱.论大众传播与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前沿,2012(09).

〔4〕卢颐.广东高校学报地方文化栏目建设的调查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4(06).

〔5〕江河.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编辑之友,2013(11).

〔6〕王珊.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意义与经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7〕邢莉.草原游牧文化与民族精神[J].草地学报,2014(01).

〔8〕文汝,米盛.行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探讨[J].石油教育,2014(01).

〔9〕郑瑛.调查交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与维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bstract: The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Mongolian nomadic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religion, describ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madic culture column construction of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Mongolian Social Sciences) , explaining the aims of the column and sharing the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 made during the past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y an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omadic culture column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planning of the column, strengthening the superiority of discipline of the Chifeng University , us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to the maximum, cooperating with academic institutions, encouraging academic Contending, expanding the team of auth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journal editorial team.

Keywords: Nomadic Culture; the Aims of Column;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 Thought of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外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及思考
秦皇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